APP下载

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分析

2016-05-14曹丽梅安美霖

智富时代 2016年8期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流动性商业银行

曹丽梅 安美霖

【摘 要】学术界公认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重新引起国内银行业重视。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实施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重新审视流动性风险变化与管理,金融市场化机制和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形势更加复杂,加之我国长久以来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未解决,这不仅对商业银行对自身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存款保险制度

商业银行突出的高负债经营、高杠杆率经营特点,流动性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最大、破坏性最强的风险,被视作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致命的灾难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引发的恐慌,带来了诸如挤兑等导致商业银行破产的行为。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发生了很大变化,银行体系流动性丰富,未引起银行体系与监管机构应有的重视。但随着金融体系完善,商品贸易市场与资本流动市场全球化推进,银行业融资渠道,服务范围,业务类型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我国银行业经营综合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银行涉及证券、保险的中间业务越来越多,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重新得到了监管部门的重视。

特别是在2007年夏秋爆发的美国次贷风波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诸多商业银行遭遇破产倒闭,更加深刻地暴露出全球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及各国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制度中的一些弊端,也再次警示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其监管,对于维持银行的持续经营与整个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

今年5月1号我国推出实施的存款保险制度,显示了银行业迈入市场化的重大信号。存款保险制度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作为银行业隐性担保的局面,为利率市场化和建立银行业市场退出机制铺平了道路,同时,差别费率对银行的资金成本、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措施再次成为银行业关注的重点。今年年初起,央行多次调整存贷款利率,降低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外部环境发生了大的改变。尽管今年年初至今在A股的大起大落中,各大商业银行表现平稳,但流动性风险不得不引起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重视。

Diamond—Dybvig(1983),提出了著名的关于银行挤兑的D—D模型,他们从银行活期存款的功能、缺陷和优化的角度,证明银行因其持有的流动性转换而不会被其他机构或市场取代;模型也证明了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D—D模型指出,商业银行提供的核,合服务是流动性的转换,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的债务;这带来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合同的特殊性使得均衡的结果是多重的

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方面,Kashyap在他的一系列研究中证明:存款保险体系是确保银行稳定性和避免危机的监管机构的核心组成部分,他认为存款保险基金能够确实起到消除危机的作用,但是存款保险是有成本的,它最多只能导致次优配置结果的实现。Gropp和Vesala(2004)选择欧盟国家作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市场导向存款保险制度确实能够降低银行的风险行为并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是存款保险制度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风险,最严重的就是道德风险。

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2002)以1980年至1997年间的61个国家的情况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非风险调整的存款保险定价制度严重危害了银行系统的稳定,尤其是在刚刚取消利率管制和制度环境欠佳的国家和地区更是如此。

我国商业银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遗憾的是,流动性过剩刚出现时没有引起银行以及监管部门的重视,这使得流动性过剩并没有在我国商业银行身上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一直诟病至今,在2006年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之后,流动性过剩仍然是困扰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问题,由此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变化也是不得忽视的流动性隐患。尤其是在今年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之后,商业银行的表现是保守还是积极,存款人相对应的行为变化,依旧是未知。

我认为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中小型银行的存款稳定性将出现一定波动,其存款会向国有大中型银行等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低的机构流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型银行可能会在挤兑的隐患下求生存,面临流动性风险的几率大大加大,一旦出现某一小型银行倒闭的情况,流动性风险就会像传染一样,波及银行业甚至引起金融动荡。当然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中小银行面对存款流出的情况不会坐视不管,它们会选择让出一部分存贷款利率差从而提供相对更高的存款利率来稳定自身流动,但这种高息揽储的行为势必会对其自身盈利性产生影响。

就现阶段来说,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4个季度,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分别为45.66%、46.69%、45.23%、45.83%(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http://www.cbrc.gov.cn/),远高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称银监会)提出的25%的要求。2012年4个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分别为64.53%、64.33%、65.28%和65.31%(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http://www.cbrc.gov.cn/)。也远远低于我国银监会所提出的75%的要求。这样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处于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中。

超额准备金下降也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的表现之一。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准备金,是反映银行银根松紧和流动性状况的一个直观指标。近年来人民银行支付的超额准备金的利率不断走低,这大大减少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收益,增加了其机会成本,从外部加大了商业银行压缩超额准备金的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但流动性过剩却反过来增大了银行的潜在流动性风险,使得银行爆发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显著地表现加剧商业银行存贷款的期限错配,加大了存贷款业务的利率风险上。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会使银行的收益和经济价值在利率波动时面临损失的风险,是银行重新定价风险和收益曲线风险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业务中,存贷款始终占据相当的比重,因此这类业务的利率风险是整个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银行负债短期化和资产长期化矛盾突出,期限错配明显,而且从近几年的形势来看,投资冲动引起的中长期贷款刚性增长趋势,使得银行调整期限错配面临刚性约束。

在这个金融体系转轨的,问题与改革并存的现状里,商业银行面临着盈利的困境,其盈利空间遭受多重挤压。金融脱媒现象使得信贷增长乏力,银行的利息收入明显下降,央行多次降息,使得这一情况更加严重。流动性过剩的持续存在,将导致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比如,滥用利率手段非理性争夺市场,银行之间甚至一家银行内部分支行之间,通过相互降低贷款利率去抢夺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和战略客户;降低信贷审批门槛,放松授信审批条件,等等。这些都将放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

流动性问题密切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长期要务,而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则需要商业银行具备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能够准确地识别、测量和管理好流动性风险。

从监管当局的角度来说,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央行做好最后贷款人职能,从政策层面防范流动性风险。长期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责存在制度上的模糊性,相对粗放的救助管理模式固化了商业银行对支付危机山政府担保的预期,进而弱化了其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生动力。尽管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发挥提高问题机构处置程序可信度及保护个人存款者利益的功能,但也可能会弱化市场原则,助长高风险金融机构及其内部人的道德风险。因此,更加稳健、严厉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既是应对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务充分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对商业银行来说,完善流动性管理战略,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国内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并建立起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应在银行的董事会中建立相应的委员会作为流动性风险的决策机构,同时明确划分董事会、管理层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利。

大力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增强资产流动性。根据资产管理理论,保持和增强资产流动性是防止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通过储备资产流动性是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资产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产结构单一,贷款占总资产中比重过高。银行应积极采取措施,调整资产结构,实现资产配置多元化,防范流动性风险,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参考文献】

[1]姚长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1997(4)

[2]陈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探析[J].金融研究,2008(10)

[3]童频,丁之锁;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征及其制度背景[J];经济研究;2000(9)

猜你喜欢

存款保险制度流动性商业银行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居民投资结构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组织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