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专业中教学模式的常见问题分析
2016-05-14李翔
李翔
摘 要: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课程。由于艺术设计专业下的方向颇多,因此应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特性,探讨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文章立足于产品设计专业下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探讨,并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方式及解决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立体构成;产品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50-4;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247-01
一、立体构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立体构成”是三大构成之一,属于基础课程的范畴。在另外两个构成课程中,平面构成强调了二维视觉元素的组合与编排;色彩构成强调了色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色彩搭配之间的合理性和美观性。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及色彩构成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在进行立体形态的构筑时,需要运用到平面构成中的构成方式对线材、板材、块材进行组合和排列。其次,在排列组合的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出构筑形态的空间感、光影感,还需要体现出材质之间质感搭配的合理性与美观性。但是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虽然在立体构成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两大基础课程,但却把这些课程当成割裂的单体来看,无法融会贯通地把前面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合理地运用于立体构成的习作之中。这样就很难准确地利用各种材质的自身特点来建构新的形态,也很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不仅如此,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依然存在着相同问题。
二、立体构成与产品设计的关系
立体构成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而产品设计专业则涵盖了产品的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等方面的内容。在满足产品功能的同时,如何使形态更具美感,使产品更兼具质感美,是产品设计专业所要探寻的方面。因此,在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研究形态自身的可能性,以及各形态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和线、面、体、块等相关材料的运用,而这也恰好是立体构成课程中所涵盖的内容。因此,在立体构成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将产品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穿插,让学生具体地了解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如何应用于实际产品之中,以形成一种综合的认知观。另外,要将立体构成课程的内容与产品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立体构成的构成方式适当地运用于产品设计之中,转化为产品设计理念中的一个新的成分,建立基础教学科目与专业科目之间的联系,使通常意义上的立体构成课程在不失去基础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更加密切地与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相结合,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是行之有效的融合方式呢?首先,如上所述,产品设计涵盖了产品的功能、造型、结构、材质及表面装饰各个方面的内容,而产品就是兼具人们的审美情怀与使用功能的产物。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因为合适的材料可以体现出造型的美感。材料的质感对于造型有重要的影响,但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大多使用纸张等材料进行简单的形体塑造。虽然在草图绘制的过程中会有不少构思巧妙、颇具创意的作品,但由于对材料工艺认识程度的不足,最终难以展现出作品原有的精髓。因此,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应鼓励学生在体现形态的基础上养成合理组合材料的习惯,提升对材料的探索兴趣,并且在探寻过程中激发灵感,发现各种材料的质地美和各种材料在组合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美。对于工业产品而言,材料是形态的物质载体,只有在认识了各种材料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其次,无论是具体的产品的外观形态还是立体构成的构成方式,都强调点、线、面的结合。立体构成中有半立体构成、线立体构成、面立体构成、块立体构成和综合材质立体构成等多种形式。而产品设计中的各类产品几乎都是由线材、面片、直棱体或曲面体组合而成。为了避免刻板、单一,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应将各种造型元素加以组合搭配。即使是复杂的产品形态,也来源于简单的几何抽象元素。因此,立体构成课程除了让学生了解构成作品的美感、光影感和空间感之外,也应强调赋予立体形态具体的实用功能。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在产品功能方面的意识,提高其综合能力,有利于为产品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立体构成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针对不同的专业特色,寻求与该专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每个专业教师面前的问题。笔者通过总结立体构成课程在产品设计专业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在授课内容与形式上的衔接方法,并针对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方法提出了整改意见,以期让立体构成课程与产品设计专业更好的融合,对从事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金剑平.立体构成[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2]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3]钟蕾.立体造型表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