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语意脉络下涉台博物馆民俗展示诠释

2016-05-14徐春阳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博物馆

徐春阳

摘 要:闽台两地有着共同信仰圈,那么博物馆如何展示这种文化圈,从而唤起两岸共同集体记忆。本文试着从博物馆民俗展示,来分析涉台博物馆如何通过文化符号、仪式展演、象征器物的展示唤起两岸共同集体记忆。

关键词:信仰圈;民俗展示;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87-02

闽台两地有着共同信仰圈,那么博物馆如何展示这种文化圈,从而唤起两岸共同集体记忆。本文试着从博物馆民俗展示,来分析涉台博物馆如何通过文化符号、仪式展演、象征器物的展示唤起两岸共同集体记忆。

博物馆展示往往通过“天、人、物、我”关系来展示,即“(1)从人与天关系议题来看,人们需有生命终极关怀或理念来做为生命实践的指引,经常表现为哲学、宗教、信仰、庆典、仪式、谢天…等形式;(2)从人与人关系议题来看,人们透过社会制度、社会道德、社会组织、社会活动等来处理人与人相处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运作,表现在政府、制度、法令、组织。宗教。道德。伦理。地方派系、政党、婚礼、丧礼、成年礼……等形式;(3)从人与物关系议题来看,人们发展科学、技术、产业、建筑等知识体系与身体实践,来对所处环境有所掌握,以增进生存与发展的机会。(4)从人与自我关系议题来看,人们以生命教育、心灵修养、美学活动等处理了个人生命成长、超越与救赎、品味提升、品质精进等问题。‘天、人、物、我四个面向彼此环环相扣,相互影响。”①那么博物馆民俗展示更多侧重展示人与天关系。同时“博物馆以文化模式为基准的收藏能够以博物馆的‘说服式真实性、物件的‘见证式真实性及社会行动者的‘参与式真实性等三重真实性来重构后现代主义下的历史破裂性。”②涉台博物馆也往往通过文化符号即博物馆的‘说服式真实性、器物展示即物件的‘见证式真实性、仪式展演即社会行动者的‘参与式真实性来展示。

首先,涉台民俗博物馆展示往往通过一系列神明符号来展示,显示了共同信仰圈,展示两岸共同记忆。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展示就是展示了两岸共奉共同的神明,同时说明了这些神明皆源于福建,并把这些神明放在了闽台两地共同信仰圈来叙述。这种信仰圈作用,不单是功利性、世俗性所能概括。毕竟“汉人社会的宗教信仰原本就与其生活密切相关,举凡衣、食、住、行、育乐,生、老、病、死,年头到年尾,民众生活中处处都可观察到宗教信仰的点点滴滴,时时都可体察到宗教信仰者的心思以及活动。”③这种将日常与信仰结合对台湾社会的历史发展具有:(1)形构地方发展的精神动力;(2)是地方拓垦的历史记忆;(3)是地方文化发展的根基。④通过这种信仰圈诠释,唤起闽台两地民众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加强两岸更进一步加强了两岸民众联系,毕竟“集体记忆为一种集体的社会行为,每一种集体记忆皆有其相对应的社会群体,而社会群体所提供持久的架构,通常人们的记忆会与这个架构相符。”⑤同时涉台博物馆展示中,也展示这种信仰圈对周边影响力,如日治初期的《安平县杂记》中有篇《调查四番社一切俗尚情形祥底·四社番丧祭》提到:平埔族丧祭丧祭殓葬及延僧功果等礼节与闽人相似,多受汉人影响。

其次,民俗博物馆展示中,通过仪式场景显示参与式真实性。如中国闽台博物馆多出用幻影成像技术来展示祭祀等民俗式俗。社会人类学家芮克里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认为“对社会生活有主要影响的事物,都必然会成为仪式庆典的对象,仪式的功能就是用来表示、稳定和持续对这些事物的社会价值的确认。而那些用作食物的动、植物,常成为仪式庆典的对象。⑥”同时 E.leach认为仪式在文化研究上极重要之位置,“仪式是表达文化概念与模式的媒介,仪式便会促使人在修正社会秩序的同时,确认社会秩序之基本范畴。仪式是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一个调节机制,尤其在新旧世代传承之间,及历经社会文化变迁时,仪式调整转化就有文化范畴以符合新的社会需求。⑦”更进一步,人类学者克罗孔(Clyde Kluckhohn)认为“仪式与神话皆以象征的方式表达人类心理或社会的需要:仪式是行动象征,籍戏剧化的行动表达某种需要;神话是语言象征,籍语言、文字的表达,支持、肯定或合理化仪式中所要表达的同一需要。”⑧因此,这种仪式展示,呈现背后信仰体系,成为两岸民众集体记忆中不可忽视。毕竟这种仪式来自故乡。而“故乡仍然成为社会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即使这时故乡的意象,往往是建立在一种想象上,即不真实、又不理智,欲充满着情感与情绪。” ⑨同时“神明与地方的关系是一种空间、神像、领域界线所交互对话的历史记忆,祭仪所展演出来的路线、身体、事件,是地方与它的过去对照、诠释、再定义的活动。” ⑩如“武氏词石刻画像籍由图像的空间序列,铺陈、并置出在“现在”建构“过去”以及“过去”如何成为“现在”的“社会记忆”与“文化想象”,其礼教形象无非是创制者试图寻找、建构一种文化身份、文化认同以及文化伦理的文化建制行为。创制者将历史意识,文化伦理浓缩在图像空间中,图像实即意味着是一种“历史事实”与“文化概念”、“心理意识”的构和体。”11

最后,民俗器物以其独特视角形成文化符码语言。拉康(Jacque Lacan)说“一个人摆脱主客未分的想象界,形成主体,安着在象征界的过程中,最终所要求的是语言。与此相同,一个国家在确立政治、文化上的认同,并在将其制度化过程中,叙述是必不可少的,安德逊(Benedict Anderson)认为近代民族国家的成立,与依据小说、新闻等叙事物所形成的‘同时性的概念有着很密切的关联,同时性产生自己的同一性,即为认同。12而博物馆语言就是器物展示。博物馆器物展示是博物馆语言,也是博物馆的诠释。“物件是知识、记忆与历史的通路,不同的物件之途引领迥异的世界。人们不断地进行物件的收藏与舍弃;但是,正如不稳定的知识与记忆,被丢掉的永远比被收起来的多。而知识与记忆的片段,也可能在一个未预期的时刻,被赋予意义而鲜活起来。” 13如“食物在宗教仪式及生命礼仪上,多具有作物生产对应文化在生产的模式,而社会生产的主要谷物或动物资源,是仪式中的文化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象征。14

总之,在多语意脉络下涉台博物馆民俗展示诠释,在共同信仰圈框架下,通过文化符号、仪式展演、器物展示等多角度来展示,从而强化两岸民俗记忆。毕竟在 “世变之下常产生‘我是谁的困扰,因为稳定个体认同的一套传统价值,正于战乱中耗损,即是后殖民理论家巴巴(Bhabha)所谓“暧昧认同”的来源。当时汉人社会关照自身的认同典范,显然还是多来自传统的道德教化。15”涉台博物馆价值正式在于此,通过两岸通过信仰圈展示,维护两岸共同记忆,共同生命观的认知。

注释:

①②林崇熙.以文化模式拯救收藏[J].博物馆与文化,2014(6):40-41,47.

③⑦林美容.信仰、仪式与社会[M].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3:2,301.

④施懿林.闽台文化概论 [M].台湾: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2013:200.

⑤Maurice Halbwachs:“On Collective Memory”Edited,Trandslated,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Lewis A.coser,P1992,pp22.

⑥芮克里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M].台湾:桂冠出版社,1991:31-32.

⑧14林淑惠.礼俗、记忆与启蒙[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9:20、4.

⑨⑩黄应贵.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之意象、实践与社会的生产[M].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编印,.2009:1,239.

11李丰楙,刘苑如.空间、地域与文化——中国文化空间的书写与阐释[M].台湾: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

12李丰楙,刘苑如.空间、地域与文化——中国文化空间的书写与阐释[M].台湾: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135.

13王嵩山.博物馆收藏的文化与科学[M].台湾:台湾博物馆,2010:163.

15方孝谦.殖民地台湾认同摸索[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1:70-71.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大闯关
博物馆奇妙页
世界博物馆日
航海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
博物馆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