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社会群众文化建设
2016-05-14王芳
王芳
摘 要:文化是人类的精神需求,也是维系一个社会稳定和谐的精神力量。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实现和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群众文化;人才队伍;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86-01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力量源泉,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享有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使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释放。
一、建设群众文化的重要意义
1.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能够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在基层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能够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基层群众的道德素质,提高我国的软实力,使我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群众文化作为基础文化产业和主导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主导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将主导文化和群众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地位,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群众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人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下能有效缓解压力,舒展身心,要注意利用群众文化的特点,为主导文化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提升主导文化的引导作用。
3.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群众文化活动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是人民群众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最易于接受的一种形式。
二、群众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政策法规建设滞后。长期以来,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受制于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这种影响构成了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首先,文化管理的模式比较单一,管理的权力过于集中。其次,文化管理中组织层级过多,各个部门职能不清。再次,文化管理部门机构臃肿,文化管理缺乏创新。最后,文化管理中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滞后。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工作认识存在差距,发展不平衡;公共财政投入缺少刚性规定,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尚未形成;公共文化设施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不足几个方面。
3.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比较薄弱。一是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分布不均衡,大致体现在业务干部配备不齐,专业构成不均衡,单一化严重,新型艺术的专业人才尤其紧缺,三是领军型的文化馆馆长不多,四是业务人员结构不合理,五是业务人员培训制度还不完善。
4.艺术创作生产质量缺乏保障。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全国各地文化馆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力量严重不足,原创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极为匮乏,即便在一些经济发达省份,一些文化馆每年开展的文化活动可能在200场以上,但是,经常是少数几个节目反复表演,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优秀原创公共文化产品的缺乏已经成为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加快文化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1.政府的扶持与创导是群众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群众文化活动是公益性活动,需要经济支撑,它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创导。例如历年来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都是由各级政府主办,文化部门承办的,发育的条件比较优越,所以逐渐遍布全市,形成特色,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有些活动虽然由群众自发起始,但得到政府扶持后才迅速地发展起来。
2.突出人才建设。文化的传承发展繁荣离不开文化工作人才队伍的艰辛付出和大力推动。因此,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培养群众文化骨干,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关心群众文化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注重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和高层次文化工作者,通过创新引进机制,促进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创新培养机制,促进人才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创新选用机制,促进用人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创新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还要逐步建立和规范各种群众性的文化社团,组织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把民间职业剧团,群众业余演出组织纳入视线,着力抓好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民间社会文化团体、民间艺术人才队伍等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中的骨干作用。尽力想办法把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组织起来,把文化资源利用起来,实现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繁荣的良性循环。
3.突出阵地建设。阵地建设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更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窗口,并对群众文化活动起到较强的示范辐射作用。在群众分散活动普遍开展的同时,群众文化活动适时在主阵地组织各种高质量的集中活动,为分散活动提供综合交流和集中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意义重大。相关部门应该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大投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要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加强“三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图书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力度,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面向务工流动人员、空巢老人等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同时,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并重,整合资源,提高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综合效用。
4.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是群众文化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从当前群众文化中涌现的新内容、新样式出发,通过组织、推广、普及、提高几个阶段,逐步形成新的特色群众文化项目。例如一些地区的广场文化活动,开始是单一的组台演出,而后逐步发展成为群众参与表演;内容从单纯的文艺表演,发展到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科普健身等综合活动;活动时间从节庆日发展到周周演、天天演,广场文化与商业文化也逐步结合,拉动了广场周边的商业经济,广场文化在不断创新中长盛不衰。再如,收藏文化在许多地区都有相当数量的爱好者,收藏活动既具有观赏性、知识性,又具有经济价值,有可能形成特色的文化项目。又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和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数字文化越来越普及,计算机音乐、数码摄影摄像等爱好者各个年龄段都有,具有较广的群众基础和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培育成新特色项目的可行性比较大。
5.创作更多优秀文化产品。要满足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必须加强对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指导与规划,大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创作一大批优秀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美术、杂技、曲艺等各方面的优秀作品,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去满足基层百姓的精神需求。加大对优秀创作成果的奖励力度。对获得国家级或市级的群众文化创作成果、对在对外交往中获得优秀成绩的群文团体或作品、对优秀的创作人员要给予重奖,以保护创作的积极性,吸引和留住群文创作人才。
三、结语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更多地惠及基层百姓,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在文化生活上的过大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同时,文化建设所带来的知识的力量、精神的动力,将极大地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参考文献:
[1]康灵燕.探究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东方企业文化,2012(10).
[2]宋威.群众文化要坚持群众化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
[3]黄瑛,周飞然.发展繁荣群众文化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报,2008(06).
[4]常莉,刘吉发.略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J].理论专刊,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