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着莫名的笑脸走进世俗的艺术

2016-05-14葛冰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世俗立场当代艺术

葛冰

摘 要:艺术家方力钧的成功不是一种偶然的事件,他勤奋、虔诚、智慧,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战士,他用生命去体验、感悟、探索艺术的真知,也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敏锐的眼光和精深的思想。他是一个文化的传承和反思者,他的作品引发当代艺术对文化的思考,中国的艺术家应该做自己的事情,不要朝着与国际接轨而弱化了个体经验和民族文化。

关键词:当代艺术;文化;玩世;世俗;反叛;立场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57-01

“人们在拼命地为了那种莫名的希望而热血奋斗”,方力钧如是说,谁也不知前面的天是黑暗还是光明。作为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大咖,方力钧的成功被予以各种评说,褒奖的、贬低的、中立的都有。每个时代都必然会出现一批杰出的人物,方力钧并不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领跑者,但他是这个时代的反思者,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战士,他用生命去体验、感悟、探索艺术的真知,也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敏锐的眼光和精深的思想。

艺术并不是简单的个体化的表现,实际是一种以文化的传承和反思推动其发展,没有无根的创造,任何艺术流派的产生和成长,都是基于一定文化的发展,不是那种所谓的“无中生有”。孕育艺术家的土壤是让那些勤劳而又勤于思考的人有所收获。艺术思想是一个宽泛的释义,我们无法明确界定它,我们须多向度地与之联系,它存在着多重的血缘关系,从中可以梳理出一个主要的倾向性,观念是存在于作品之中的,每件艺术作品是无法回避传统和现实生活的状态,从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到现当代的艺术明星,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无法割断的,我们只有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关注时代,而不需要将时间过多地花费在无休止的争论上,这样的事情交给无聊的评论家去做吧。艺术家应尊重传统,按自己的思考和状态做作品就是了。

重庆坦克库方力钧的出现,使我重新识读了其对当代艺术问题的理解,同时也深切领悟到戴政生先生经常说的艺术家自己的“艺术基地”的重要性。每个艺术家都在“寻找”自己的艺术方向,“聪明”一直都在围困着他们,在迷失的空间里徘徊而终究使绝大多数的人在市场和名利面前无法自拔,成了艺术的弃子。他们对文化的漠视和对孤独的恐惧,使得自己热衷于吹捧和随流,而终究站在艺术门口图个热闹一番黯然谢幕。

这次偶然的机会与之正面接触,我细识了他的艺术历程和艺术精神,这位被称为反体制的艺术明星,成了既得利益的获得者。“玩世主义”的反叛意识成了其艺术成就的标签。而现在他又想摆脱这些得以纯化的艺术主张。人的成长因素、社会的环境、历史的演变、文化的认同等等,方力钧作为这些元素叠加的综合体,在坚守执着地做着普通人不能理解的事情,他是走进一个密境,或许是无望的黑洞。开始的他就是无人问津的艺术流浪者,在强大的正统政治意识主流意识形态下,像他这样的画家是不被正视的,更谈不上作品能卖上几个钱糊口了,确实一个艺术家不是画能卖出多高的价格就说明其艺术成就。著名的画家吴冠中说过,“大师所能者,创造!”艺术家的作品是创造,而不是对生活的抄袭,作品也不仅仅是生活的反映,而是对生活的创造,引领前所未有的艺术思潮状态。

方力钧当初是一个典型的漂流艺术家,那时的处境苦不堪言,和现在大多数北漂的穷艺术家一样,生存状况十分糟糕,经常为一日三餐而愁闷着。记得一位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方力钧的故事:方力钧的一位好友来北京,就去宋庄看他,在一间除了床和画具别的基本什么都没有的简陋的画室里,从上午一直等到中午,朋友提醒他一起吃午饭,方力钧说再画一会儿,其实当时方的口袋里是没有钱的,苦于囊中羞涩,却又不好意思告诉远道而来的朋友,很想请哥们热闹地聚一下,但是自己却无能为力。朋友又提醒了两三次,方力钧一直用“正画得起劲”推搪。其实这位朋友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又碍于方的面子而不好意思说出来,最后这位朋友终于说:“你也别不好意思了,这顿饭我来请。”这是成名前的方力钧,在北京这种状况的画家太多了,他们的艰辛很难想象。方力钧的真正的成功也就是来自于这段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诞生,是艺术家自己生命的诉写,也是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体验、发现、表达出来的精神状态,包涵着艺术家独立价值的思考和独立人格的体现。这种独立人格是他们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进入到个人精神的自由天地里去,所以他们时常会陷入到非常孤独的地步。这种孤独是困惑、是痛苦,同时这种孤独也是人精神的深层次的本质的体现,是人性的自我反思和觉醒。

方力钧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带有个性化感情语言色彩的,这种感情附着于艺术的符号里,艺术符号是艺术家自己所特有的精神内在本质的外部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出现会受到人们的诧异和排斥,也就是对艺术家本人的一种孤立。在这种孤立中,方力钧耐得住寂寞,在自己的精神历程中不断丰富、固化而形成稳定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人们不断认识、了解、接纳、产生共鸣意识,吴冠中曾说过“真的艺术家是在孤独苦难中产生的。”

方力钧的名字在我的记忆里存放太久,我起初并不太喜欢他的艺术作品,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太像宣传画,就一个字“俗”。就是他太出名了,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者,其地位被捧得太高,很多人无法理解其艺术竟有此影响力。大多数人是跟风地叫好或谩骂,盲目的尾随已经成了中国人的常态。方力钧的艺术做得到底如何?这是还在思考的人的发问,大家还是想简单地搞明白这个问题。

上世纪80年代的方力钧一直在寻找,在彷徨,在选择如何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出来,生活中自己的光头确是他存在内心深处的情节。于是他选择了与他与这个时代有着不可拒绝的带着烂笑的光头。这就成了他的艺术符号,这种无奈、骚动、阳光而又艰难的笑着的光头,把中国人的传统视觉感受戏耍了一通。这种表现方式来源于他的成长的荒谬的文革时代,方力钧家族被划为富农成分,成为批斗的对象,其幼小的心灵在恐惧的环境下变得无所适从,他在随时躲避这种冷漠的世俗眼光,后来的绘画作品就成了其本人表达精神生命的最合适的场所,只有这里才是精神的安置所在,一切困惑和诉说,都会在凝视这种形式与内容而识读到其本质,他在里面是一种内心的虔诚和对崇高的敬畏,美与冷静的思考一起在作品中生长。在独立的空间里寻求对世俗的悲凉不断消解的过程。或许我们无法面对作品有所感触,好像从作品中什么都没有得到。因为在沉默的背后爆发的力量是隐蔽的,必须绕过表象才能看到沉痛的结局和作者在心灵中的人生态度。

方力钧喜爱画水和鱼,他画了很多的鱼。在画展上他的作品有很多都是鱼,这和他喜欢水也许有很大的关系,水有鱼才灵动,现实中的鱼,年画中的鱼。这也许是他的性情所致,其好动,只要稍加在意,就会发现他不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在左右前后上下摇晃,就像鱼一样一刻不得消停。随便、嬉笑来描述这个光着头的他,太恰当不过了。

方力钧作品里更多的是冷静、理性的思考,没有灿烂的激情、鲜艳的色彩,一切都在戏耍的情绪里得到舒张。他说自己的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少有激情式的发挥,在整个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思考也随之慢慢渐进,感情和思考的复杂变化随之被拉长,在有序无序中变化,使得作品的体量变得厚重。

方力钧画面的“俗”来自于哪里,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此次这个问题有了答案。应该说他所经历的文革时期的绘画图式对其影响很大,最关键的是画面的色彩以俗而绚烂,取自于带有中国特色的造型元素的艺术——年画。我不得不承认,方力钧的胆量和见识。他自己做了一个非常聪明选择,把别的艺术家们看不上的年画元素进行提炼,却也说明了一个优秀艺术家的素质。

方力钧的作品尺寸有的很小,有的很大,这些大大小小的作品,都是历经艰难而产生的,“一只死去的小鸟”“三分气在千般用,一事无常万事休”,泰坦尼克号似的沉船,无不折射了其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一种大文化的思索。人的价值何在,与那些整天安闲地搓麻将、整天为钱而劳碌着、为权而争斗着的人相比,艺术家的生活显得精致和高尚。对于这个年代所出现的被世界认可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不是胡乱的吹捧。国外的投资者用什么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文化立场。他们是有根据地选择能够代表中国当代文化立场的艺术家,这种反映中国当代人的文化状态,具有中国代表性元素的艺术作品,在世界的艺坛上必然有着深远的意义,这种艺术认同的思想对中国当代艺术起着领航作用。

中国的艺术家应该做自己的事情,不要朝着与国际接轨而弱化了自己个体经验和民族文化,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而目前很多当代艺术家们都忘记了自己是谁!

猜你喜欢

世俗立场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扬善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草地
别去问值不值得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杂文选刊》2013年10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