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音乐类选秀节目的现状与方向

2016-05-14王泽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

王泽

摘 要:近年来音乐类选秀节目在我国电视媒体和流行音乐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这一形式的出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流行音乐的经营模式,本文通过对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分析来探讨此类节目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可能。

关键词:选秀;音乐类选秀节目;流行音乐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15-02

自2004年湖南卫视播出的《超级女声》伊始,中国大陆地区的电视音乐类选秀节目已走过了十余年的路程。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媒体诞生的不同品牌、规模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多达数百个,可以用“层出不穷”来形容音乐类选秀节目的产生状况。从时间这一横向维度来观察,不同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在这段时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岁月,有些节目从初创到火爆再到消失,过程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明星艺人,制造了数量庞大的热点话题和舆论,也有些在悄无声息中出现又静静的离开,没能给人们留下印象。电视音乐类选秀节目自初创以来,形式与内容也从最初的模仿海外节目走到正式引进海外版权,再到原创节目。迄今为止,若要选取二十一世纪以来关于流行音乐和电视节目的关键词,“选秀节目”一词必然会出现在其中,笔者认为其含义远超过电视节目形式这一表面解释,它所引申出的含义象征了某种文化现象,甚至是社会现象。

音乐类选秀节目自诞生之日起可谓在我国的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遍地开花”,如《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节目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很大成功并吸引了强烈的关注,这其中蕴含了许多关键因素。首先是创新的节目形式。例如借鉴自海外节目的“海选”因素,这一因素在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初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可以说是转变了观众对电视歌唱比赛类节目的观念。与音乐类选秀栏目相类似的电视歌唱比赛栏目其实早已存在,但在以往我国电视音乐类比赛节目中,选手多被过分认为是“精英”的象征,与观众距离感觉比较遥远,产生了比较强烈的疏离感。而在音乐类选秀节目中,通过“海选”这一不分地域、不分唱法、不分年龄的几乎“零门槛”的参与形式突然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不仅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在增加参与性的同时,体现出节目更加贴近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特征,打造了一种普通人走向成功的情境,使得节目一开始便能大范围的吸引人们关注。其次,是节目环节中细节的创新。例如,在以往的音乐类比赛节目中,评委对选手的评判多以“分数”出现,虽然这样更容易体现客观性,但数字也造成了在评判这一环节中的冰冷感。而音乐类选秀节目大多采取了现场评委点评、投票的方式,这样不仅选手才艺的展示吸引关注,评委的点评环节同样吸引眼球,甚至更加精彩。现场点评这一形式不仅增加了很多感情色彩,更是制造“话题”和“舆论”的关键点。更有如《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这样的节目,进一步改变从评委选择选手的单项互动为选手同样有机会选择导师的双向互动方式。再次,在音乐类选秀节目过程中,注重展示才艺的同时也注重情感的传播。参与选秀的选手不光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同时节目也会通过VCR、亲友团等形式展现选手背后的故事,舞台下的排练与生活细节等环节,既能满足观众对于选手多方面信息的受众需求,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从普通人到明星这一“选秀”核心观念。

造成音乐类选秀栏目“火爆”的另有一点相对客观的因素应当关注,音乐类选秀节目诞生、走红的过程与传统的唱片行业走向衰落几乎在非常接近的时间区间内。在互联网数字音乐普及之前,传统的唱片行业在过去数十年当中几乎已经成为了音乐行业的“代名词”,唱片业近乎占据着音乐领域全部的商业价值并创造了大部分的直接利润,一位艺人或艺术家的成功与否往往是通过唱片的发行与销售来评判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化音乐产品因其特殊性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让传统唱片业走向了衰落。在这样的情境下,国内许多音乐从业者感到迷茫甚至不知所措,短时间还不能迅速找到在传统唱片业近乎消亡后的音乐行业的新方向。与此同时,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出现仿佛给处于迷茫状态中的音乐行业注入了某种“兴奋剂”,流行音乐行业在短时间内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通过电视选秀节目来塑造“明星”,创造唱片以外更新颖、更广阔的商业价值。因此,音乐类选秀节目不仅吸引了普通观众的目光,同时也吸引了大量不同身份的音乐从业者投入其中。

时至今日,各个音乐类选秀节目经历了不同的过程,正如前文所述,有的节目瞬间造就辉煌,收视率、关注度等创造过多项记录,也有些节目出现和消失的几乎“悄无声息”。但就整体而言,音乐类选秀节目正在我国正处于一种下降的趋势。而造成这种衰落趋势也有多种因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就节目形态而言,节目同质化程度相当严重。大量的音乐类选秀节目赛制都采取了类似“分区海选——复赛——晋级赛——决赛”的形式,而比赛内容也多为选手演唱加评委点评和评审团投票。即便是《中国好声音》这样的近年来十分突出的节目,其“盲听盲选”这一甄选选手的亮点也迅速被如《大地飞歌》、《完美声音》等节目所模仿,其“导师+学员”制也被《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等节目借鉴。同质化的节目大量出现,造成了观众审美疲劳,对于创新元素的关注持续程度也急剧下降。其次,过度的节目包装容易引起负面效应。音乐类选秀节目通过一些“包装”手段来达到情感的渲染以及提高收视本身没有错误,但此类手法一旦过度引用,如故意制造矛盾、甚至负面话题,更有甚者为此作假而忽视了作为节目核心的音乐本身,并不利于节目的发展。这样过于利用非音乐手段来追求高收视率会造成音乐本身的魅力被淡化,违背了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内涵。

通过对问题的观察与分析,不仅是找出当前音乐类选秀节目衰落现状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找到音乐类选秀节目能够良好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音乐类选秀节目未来的道路应该重新回到音乐本身,以音乐创作能力的展示为核心来展现音乐的魅力与节目的精彩。

对于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形式雷同与过度包装,越来越多的观众已然产生了审美疲劳,但节目的制作者们对于节目形式的创新也几近枯本竭源,两者之间似乎产生了一种不易调和的矛盾。倘若换一思路我们是否能找到一些更好的答案呢?首先可以从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观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栏目的“衣食父母”。举例而言,纵观过往十余年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大多数的节目把核心放在了演唱竞争之上,观众对于以歌唱比赛为核心的选秀节目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在此情况下能否通过核心观念的调整来重新定义音乐类选秀节目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把节目的核心从音乐表演调整到音乐创作上来,相对于表演,音乐创作所带来的新鲜感与神秘感更加丰富。在这一方向,已有初步成功的案例,2015年央视打造出以原创流行音乐为核心的《中国好歌曲》,自播出以来在收获良好口碑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对于受众者的分析中,《中国好歌曲》关注人群年龄层以80、90后为主力,关注人群文化程度以大学在读或大学毕业为主,而其人群对节目的关注点也更多集中在选手所创作的音乐本身,节目形式反而不被特别看重。这一例子恰好可以证明音乐类选秀节目可以把核心调整到音乐本身,通过强调音乐的创造力而摆脱过分的陷入“大众娱乐”节目的影响是可行的。其次,在寻找到核心后,内容形式的改进也同样重要,但这种改进不应只是通过某些呈现的环节的改变带来短时间的刺激,而是通过更好的形式来体现出核心价值。若以“音乐创作”为核心,在节目中就要通过更加合理、精彩的形式来表现选手的创造力。可惜的是,目前这种形式还没有节目能完美的展示出来,即便是像《中国好歌曲》这样的以“原创音乐”为核心的节目其呈现形式还会被节目中演唱的形式所左右。并且现有节目环节的唱片初选、主打之争、年度盛典三阶段形式划分有些保守,还是更接近演唱竞赛,在唱片初选后对于作品的甄选标准也相对模糊,有些环节缺乏逻辑性,不能形成持续上扬的关注。可以设想在以音乐创作为核心的音乐类选秀节目中,内容形式的创新可以通过更加大胆的表达来体现,特别是“原创音乐”中的原创特征。例如,在国内现在象征原创音乐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是各种音乐节,若将现有的音乐类选秀节目与在全国范围内较有影响力的音乐节相结合,实现银幕内外全方位的呈现。在经过初选“亮相”的优秀选手以及他们的作品立刻走出去,在音乐节上呈现给在喜爱音乐的人们。众所周知,很多来参加原创音乐类选秀节目的选手本就是各大音乐节的“常客”,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选手尚未参加过类似的大型演出,这种节目与现场的再度结合,对于电视节目、选手、音乐节都将是一种多赢的局面,再通过现场、互联网等互动方式为下一阶段的节目呈现做充分准备。若想更精细化的展现选手的创造力,在节目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方法呈现出不同选手不同风格的创作能力,让晋级选手们通过“抽签”的方式获取某些经典歌曲,按照他们自己擅长与喜爱的风格进行二度创作进行再度编曲,可以把经典歌曲演绎成带有浓郁个人风格的版本,将这一环节合理的呈现出来,不仅考验了选手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满足了观众对于音乐幕后创作、制作的好奇心,甚至可以说是普及了音乐创作、制作上的一些常识。以音乐的创作为核心的选秀类节目,可以挖掘大量音乐领域,特别是流行音乐领域中的创造性人才。我们可以看到,来参加这样节目的选手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身份,这其中有学生、音乐爱好者,也有职业音乐人等等,这些选手通过参与节目带来了民谣、说唱、摇滚、布鲁斯等等不同风格的作品,在同一舞台展示了他们各具特色强大的创造力。对于有能力参加原创音乐选秀节目的选手来说,很多人可能早已具备很优秀的才华,也为自己所喜爱的音乐辛勤努力多年,但缺乏展示才华的机会,这样一种以音乐创作为核心的选秀节目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而对于电视节目而言,通过以音乐的创作能力的展示为核心的选秀节目,不仅为更多有优秀创作才华的选手提供机会,把更多、更优秀的音乐内容展现出来能提升节目的关注程度,更能够体现出节目多元文化的特征,为寻找创造性人才搭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音乐平台。

冷静下来思考,音乐类选秀节目调整到以音乐的创作能力展示为核心可能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不仅有形式和内容上的困难,也可能会因为娱乐话题的减少与制造舆论能力的下降在短时间内流失掉一些关注度,我们对于这种流失不必太在意,因其内核的改变已经意味着战略方向性的调整,这样的调整势必先引起某种外在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绝非不好的转变。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音乐类选秀节目回到音乐本身,以展示音乐的创作能力为核心,无论对于国内流行音乐原创能力的提升还是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影响力以及文化层次的提升都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
依托符号学原理 阐述音乐传播要素
理解流行音乐的变化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当前流行音乐评价标准的窄化和偏移
高职音乐教育中的流行音乐教学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浅谈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
流行音乐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