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艺样式在赵树理小说中的直接呈现

2016-05-14赵敏廖鹏飞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说书人交流

赵敏 廖鹏飞

摘 要:赵树理小说中包括多种曲艺样式的直接呈现:韵诵体样式、“说书人”显身说书方式、直接与观众交流感情的表现手段,这些手法有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可以满足习惯于听书的农村读者的审美期待,实现他们在听书过程中通过交流互动获得的“参与”的乐趣。

关键词:韵诵体;说书人;交流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012-02

《曲艺概论》对曲艺的艺术形式作了这样的划分:“‘曲艺所包含的艺术形式,既有说的,又有唱的,还有说唱兼有的。说的——相声、评书、故事等。唱的——大鼓、琴书、单弦、时调等。说唱兼有的——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做‘韵诵体。如快板、快书等。这类“韵诵体”的艺术形式,有节奏但无音乐伴奏。……另一类叫做‘半说半唱。就是在一段节目里,一会儿说,一会儿唱。既有全无伴奏的说白,又有音乐伴奏的唱词。”①按照这一划分标准,赵树理的小说中有两大类别的曲艺形式,即“说唱兼有的”和“说的”两大类。

一、韵诵体样式的直呈

“说唱兼有的”曲艺形式在赵树理的小说中主要表现为快板类。“快板”,是属于“韵诵体”一类的民间说唱。它是在顺口溜、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合辙押韵的最普通、最通俗的诗歌,所以又叫‘快板诗,有的地区就叫“顺口溜”、“练子嘴”。“莲花落”是我国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也属于“快板”这一类说唱兼有的曲艺形式,在解放前的民间,多为乞丐乞讨时的歌唱,其特点是即兴编词,见啥唱啥。

《李有才板话》中板人李有才过人的本领就是“编歌子”,小说中对此作了解释:“他还有个特别本领是编歌子,不论村里发生件什么事,有个什么特别人,他都能编一大套,念起来特别顺口。这种歌,在阎家山一带叫‘ 圪溜嘴,官话叫‘快板。”在这篇小说中共使用了13段快板,穿插在小说中,主要借“快板”这种韵诵体的曲艺形式来进行人物性格的刻画或事件的总结,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也构成该小说的一大特色。朱自清曾对《李有才板话》中的快板形式和语言给予了肯定:“快板及其故事所使用的语言自有其风格,完全抛弃了附着在民族形式上的封建臭味,而采用了正在变化中的农民的生动的语言。但是,像李有才那样的人,自己还不会写,对于他们来说,还需要赵树理这样的代言人。”②朱自清的评价除了肯定赵树理快板形式及语言的特色外,对“代言人”的评价也是颇具参考价值的,这是赵树理将曲艺形式融入小说中的一个意义所在,民间艺人懂得曲艺的口头创作和表演,而作家的小说创作将流行于民间的文艺形式变为书面形式,既增加了民族特色,又让流传于民间主要靠口口相传的曲艺形式得以记载和传承,弥补了说唱艺术受特定发生场域与表演空间限制的缺憾,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曲艺的生命力。

《刘二与王继圣》中的老张“自小就是个打莲花落讨饭的”,小说中也有一处细节借老张之口展示了莲花落,拜殿上要挂灯,由老黄、老张、老刘三个人负责。老黄管拼灯,老张管插蜡烛,老刘管往上挂,插蜡烛比拼灯容易,老张一直催老黄,顺口低低唱起莲花落:“叫老黄,快快干,误了开戏不好看。”,“黄师傅,你快作,误了开戏吃家伙。”既而在老黄辩白后又接着唱:“‘不管你有几只手,吃了家伙难开口。”

《“锻炼锻炼”》中有两张“快板大字报”,一张是杨小四批评“争先社”的两个有名人物:小腿疼和吃不饱;另一张是高秀兰批评“和事不表理”的主任王聚海,这两张大字报也可以算作快板形式的呈现。赵树理在《谈“助业作家”——纪念毕革飞同志》一文中引用毕革飞的一段话说:“人民群众在劳动、战斗和历次运动中,广泛地利用快板抒发自己沸腾着的热情,表达自己不怕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豪迈情绪;用快板写挑战书、应战书、决心书、公约;用快板表扬好人好事,批评讽刺不良倾向。这样的快板反转过来又鼓舞和提高了他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工农兵群众写快板原本没有考虑当作家,也没有计划在刊物上发表,顶多有一部分是在本单位的黑板报上登载。把快板写在大街上就叫它街头诗,写在枪杆子上就叫它枪杆诗。③同理,把快板写下来贴在墙上,自然就成了大字报,《“锻炼锻炼”》中的大字报也是韵诵体的曲艺样式在赵树理小说中的体现。

二、“说书人”显身说书方式的直呈

而“说的”这一大类的表现则是说书和说故事两种样式,在小说《登记》和《灵泉洞》的开头,是以说书人说书的口吻展开故事叙述的,在《卖烟叶》中也同样也有一个讲故事的人。赵树理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的口吻来开篇,是对曲艺中以“说”为主的艺术形式中说书人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借鉴,说书人均出现在故事开始前的部分,之后不参与小说的叙述。

如《登记》的开头:“诸位朋友们:今天让我来说个新故事、这个故事题目叫《登记》,要从一个罗汉钱说起。这个故事要是出在三十年前,‘罗汉钱这东西就不用解释;可惜我要说的故事是个新故事,听书的朋友们又有一大半是年轻人,因此在没有说故事之前,就得先把‘罗汉钱这东西交代一下”。

又如《灵泉洞》的开篇:“没有入过大山的人,听起山里的故事来,往往弄不清楚故事产生的地理情况。” ,“闲话少说。我现在要说的故事,又是这太行山里的故事,这事出在太行山南端。”,“我要说的故事从这里才算开始。以上只算是故事前边的交代。”

《买烟叶》也有类似特点: “我写的东西,一向虽被列在小说里,但在我写的时候却有个想叫农村读者当作故事说的意图,现在既然出现了‘说故事这种文娱活动形式,就应该更向这方面努力了。闲话少说,让我先写一个买烟叶的故事试试灵不灵。”

以上小说中都同时出现了“说故事”的说书人这样一个角色,但并非故事中的人物,叙述的口气就像曲艺中说书人的叙述方式,采用第一人称,该角色或引出情节和下文,或卖关子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或介绍小说的创作目的。曾有学界人士将赵树理以上三篇小说和《表明态度》、《老定额》这五篇小说的叙述模式归为一类,即:“第一人称客观叙述模式”,认为承担“说书人”角色的“我”,“不是故事中行动的人物,而只起呈现和阐释的作用”,文中指出了这类小说中“说书人”的作用是“使故事的叙述节奏更加舒缓自如,叙述语调更加亲切近人。而且也可以在小说中直接使用‘说到紧要关头停下来的办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④这一认识评价是比较中肯到位的,这几篇小说中采用“我”承担说书人的角色,并不作为小说故事中的人物而存在,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小说具有一种更为明朗的叙述节奏,适应了农村读者的审美需要,娓娓道来的叙述口气使得读者有听说书人说书般的体验,语调亲切易懂,同时第一人称客观叙述对小说中设置关节,保持悬念的手法的运用十分有帮助,作为小说故事中的“局外人”,说书人的角色既起到了阐释说明的作用,又引领着小说发展的进程,这样一种手法是对曲艺中说书人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借鉴。

三、直接与观众交流感情的表现手段直呈

评弹艺人常说:“说法中之现身,书所以宜听也”。这句话突出了曲艺的“叙述”性的特征,“‘叙述是一种行为,在曲艺艺术构成的方法论意义上,是指演员采用口头语言通过不同的‘说唱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⑤综合了多种手法的口头语言的叙述往往带来了曲艺艺术的灵活性,表现在打破时空的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上,另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直接跟观众交流互动,增加亲切感。

在曲艺中有这样一种明显的直接交流感情的方式,即:“直接替观众发问或说话,经常采用的具体方法是:‘您要问这是怎么回事?‘他上哪儿去啦?‘他是谁?‘其实呀,不说大家也明白!‘那位同志说啦!‘那位问……观众听起来格外亲切。”⑥赵树理的小说中有的地方也借鉴了这样的表现手法,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其在获得参与的乐趣的同时引发联想和思考。

《孟祥英翻身》第一部分就使用了这样的方法,来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如“象从前女人不许提名字的时候,你想在这两村问询一个牛孟两姓的女人,很不容易问得准。”,“不过你却不要以为他们既是时代婚姻,对对夫妻一定是美满的,其实糟糕的也非常多。”这里,赵树理使用了第二人称“你”,有面对面跟读者交流的感觉,小说结尾部分,小标题为“有人问”,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讲述作结,也是对曲艺中向观众发问方式的借鉴:

“有人问:直到现在,孟祥英的丈夫和婆婆还跟孟祥英不对劲,究竟是为什么?怕她脚大了走路太稳当吗?怕她做活太多了他们没有做的吗?怕她把地刨虚了吗?怕她把蝗虫打断了种吗?怕她把树叶采光了吗?……

答:这些还没有见他母子们宣布。

有人问:你对牛差差和孟祥英的婆婆、丈夫,都写得好象有点不恭敬,难道不许人家以后再转变吗?

答:孟祥英今年才二十三岁,以后每年开劳动英雄会都要续写一回,谁变好谁变坏,你怕明年续写不上去吗?”

在《登记》和《灵泉洞》中也有类似的例子:“照我这么说,性急的朋友们或者要说我不在行:‘怎么一个‘罗汉钱还要交代半天,说到故事中间的人物,反而一句也不交代?照这样说下去,不是五分钟就说完了吗?其实不然:有些事情不到交代时候,早早交代出来是累赘;到了该交代的时候,想不交代也不行。闲话少说,我还是接着说吧:” ——《登记》

“例如我说起太行山里的故事来,有的人就问我:‘一座太行山究竟座落在什么地方?你说的太行山为什么有时候朝东、有时候朝南?提出这问题的人,就没有入过大山。” ——《灵泉洞》

赵树理小说中这些使用类似于曲艺表演中直接与观众进行交流互动的方法,同样可以达到增强灵活性,实现与读者互动,充分调动其阅读兴趣的目的,尤其是在面对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农村读者时,这样的方法更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可以满足习惯于听书的农村读者的审美期待,实现他们在听书过程中通过交流互动获得的“参与”的乐趣。

注释:

①侯宝林.曲艺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3.

②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三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144

③赵树理.赵树理文集(第4卷)[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0:1809.

④王春林,赵新林.赵树理小说的叙述模式[J] .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03).

⑤吴文科.中国曲艺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48.

⑥侯宝林.曲艺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49.

猜你喜欢

说书人交流
说书人
如此交流,太暖!
说书人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当梦想照进现实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