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影说屋村

2016-05-14谢擎矞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叙述本土乌托邦

谢擎矞

摘 要:“屋村”在香港的文艺作品中是一个常见的话题,从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到成为叙述主体,“屋村”经历了一个由贬到褒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与香港社会环境的变化与香港意识的萌生息息相关。

关键词:屋村;香港意识;本土;叙述;乌托邦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008-02

说到香港文化,“屋村”是一个不能避免的话题。从二零一三年的数据来看,“香港约有200 万人居住在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辖下160多个公共屋村”①,足可见“屋村”在七百多万港人的生活中占了一个多大的比重。但是,大陆对“屋村”这一意象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建筑的角度进行关注,仅有章妮的《三城文学“都市乡土”的空间想像》一文从文学的角度对“屋村”进行了探讨,但这篇文章主要关注的是屋村生活对人的压迫。笔者将从屋村叙述的演变这一角度入手,论述这一演变的具体表现和背后的原因。

一、作为故事发生背景的屋村

香港的“屋村”类似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台湾的“眷村”,是城市低收入居民聚居的社区。但是,相比起胡同、弄堂而言,屋村与眷村更有相似性——两者都具有鲜明的临时性、难民性色彩。②香港最早兴建的屋村是一九五四年由港英政府主持修建的石硖尾屋村。由于这一时期的屋村建设是出于“临时安置灾民”的目的,因此屋村内兴建的住宅楼不仅空间狭窄、而且条件较差。但是一九七零年代之后,屋村的建造目标逐渐往“社会福利”的方向发展——港督麦理浩提出“建屋十年”的目标,力求“在1973—1982的十年间,为180万香港居民提供设备齐全、有合理居住环境的住所,重组新的房屋委员会。”③在这样的政策鼓励之下,屋村开始配备电梯等现代设施,每个单位内也增加了独立的卫生间,公园、医院、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更是不断完善。

但是,虽然屋村是港英政府推行的现代化措施之一,但从人伦关系、社会结构等方面来看,屋村的特点更偏向传统的“乡村”。可以说,屋村的形式是现代化的,但是屋村的精神却是前现代的。因此,对于香港这一高度都市化的城市来说,探讨“屋村”这一“城中村”,无疑对我们理解香港的“乡土性”有很大的帮助。

在不少香港电影和香港文学作品中,“屋村”这一意象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如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有关“屋村”的叙述经历了一个从背景到主体、从“灰暗叙述”到“正面表现”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不是完全泾渭分明的,其中也有时间上的交叉混合。但是作为一种大体的叙述趋势,我们可以从不同年代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看到这种变化。

在某些早期香港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屋村仅仅是一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以一种隐性的状态关注着事件的发生、发展。但比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一类叙事通常偏向叙述屋村的阴暗面——即狭小、落后的空间对人造成的双重压迫,这种压迫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比如在梁净的小说《珍姨》中,“在石硖尾最旧的徙置屋村长大”④的珍姨从小便自卑,她嫌弃自己的毛发、身材以及肤色,这种自卑最后更是导致了珍姨婚姻的破裂和她自身的死亡。小说中虽然没有说明珍姨的自卑来自何处,但文章末尾那句解释政府为何要把石硖尾所有的旧型徙置屋村拆除的话似乎暗藏玄机:“似乎……政府自愧那简陋的设计是历史上的耻辱,所以要完全埋葬它,不想让后人知道有数以万计的人曾经怎样生活过。”⑤或许可以认为,被视为“耻辱”的屋村作为生存空间,渗进了珍姨的生命中,从而让她自己也产生了人格上的“耻感”。除了《珍姨》之外,梁慕灵的小说《故事的碎片》也讲述了居住在“秀茂坪”屋村的小女孩阿珠的故事。在故事中,阿珠把自己生活的地方叫“埃及的家”,对于这一命名,编者袁琼琼是这样解释的:“这名字令人联想到沉沉的金字塔,想到燥热的沙地,想到埋葬而不能死亡,活着而不能伸展。”⑥这句话不仅是对“埃及的家”这一命名的阐释,更是对生活在屋村里的阿珠一家生活状态的描述。

当然,不仅是文学作品,电影中也可见到不少这样的现象,即使是喜剧,也多有对屋村之负面形象的展示。比较典型的可以说是一九八七年上映的香港电影《富贵逼人》。影片讲述的是住在屋村的骠叔、骠婶以及三个女儿在中了一次大奖后,梦想搬入豪华大屋,但中途因为意外,存放奖金的银行倒闭、小女儿被绑架,从而引发出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喜剧影片对屋村空间窄小、拥挤的特点作了一系列的展示:骠叔、骠婶一家准备去喝喜酒,结果被在走廊里打麻将的一伙“师奶”给挤兑了一通;骠叔和骠婶在家吵架,门外躲了一帮师奶偷听……在这些看似喜剧化的情节背后,影片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对公共空间私人化、隐私安全难以确保的不满。正是因为这种不满,才让骠叔、骠婶拼了命想中彩票搬出屋村,从而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乌龙事件。

二、作为表现主体的屋村

随着香港都市化的发展和屋村的文化含义逐渐明朗,“屋村”这一意象也从舞台深处逐渐走向大众视野。从文本上来说,出现了《那淡淡香甜的滋味》、《长夏村音》等讲述屋村记忆和屋村生活的短篇小说,以及直接以“屋村难忘”、“我在屋村长大”为题的散文集和单行本漫画。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天水围的日与夜》[6]、《我爱香港开心万岁》等也都是把“屋村”这一意象作为表现主体的影片。伴随着“屋村”主体化的脚步,作品对“屋村”的展示也从此前的“灰暗叙述”转变为“正面赞扬”——屋村亲切热络的人际关系是这类作品的宣扬的重点,而“屋村”这一意象更是从此具有了“乌托邦”的色彩:人们开始认为,生活在屋村中的人一定邻里和睦、家庭幸福。这一“乌托邦”想象在《我爱香港之开心万岁》中达到了顶峰。影片讲述在东莞办玩具厂的吴顺由于工厂倒闭,携妻子儿女回到小时候居住的屋村居住,并相继与年轻时的好兄弟、曾经的未婚妻等人重逢的故事。在影片的开始,人们便载歌载舞地表现了过去十年的屋村生活,其中一句歌词“患难里街市现呀现彩虹,全是大英雄”在借改编旧歌曲怀旧之余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当吴顺一家六口挤在一个小小的单位里时,吴妻非但没有抱怨,反而说道:“嫁给你这么久,都没给老爷(公公)做顿饭,现在有机会了。以前孩子一回来就进房间,说话都要发短信,现在一家人有说有笑,我觉得我们亲近了很多。”在这之后,影片还出现了屋村住户集体帮快要生产的孕妇接生、一起过中秋等情节,住户之间的友情、亲情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渲染。

关于“屋村”这一意象的乌托邦内涵如何被构建,我们可以从这部电影中窥得一二。首先,在对屋村生活的展示中,屋村居住空间的狭小非但没有对人造成困扰和压迫,反而成为人与人之间拉近距离的手段;其次,屋村居民的素质被美化、提升,像《富贵逼人》里一起说主人公一家坏话的三姑六婆形象消失不见,屋村内的居民向外界展示的是热心、善良、有道德心的健康形象;第三,创作人员站在“非屋村居民”的角度来表述屋村的故事。电影《我爱香港之开心外岁》的监制曾志伟无疑已经是成功人士的代表,虽然他也曾经在屋村居住过,但是早已离开屋村且拥有相当经济能力的他,在“记忆美化”的作用下必然会把屋村的优点不断放大。

三、产生转变的原因

从总体上来说,屋村叙述方式的转变,主要与香港的都市化以及香港人不断高涨的本土意识有关。

首先,屋村作为港岛都市的“城中村”,与香港的都会性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香港发展初期,“屋村”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在港人的心中是落后、欠发达的代表和象征。但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香港的都市化在日益完善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社会情感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正如漫画《我在屋村长大》的作者杨学德在漫画中写到的:“人们已不再关心邻居姓甚名谁,只管把自己关在冷气机和电视机的围墙内……更不会相信童话与理想,因为现实实在太现实。”⑦因此,作为乡村、自然象征的屋村,已不再是落后的代表,转而成为了“香港都市病”的照妖镜。由于屋村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成为被都市病毒所感染的人们所寻求的一剂良方,因此,屋村的缺点被选择性忽视,而它的意义则不断得到升华、美化。

其次,回顾香港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在大陆文革爆发之后,港人对大陆的认同感逐渐降低,甚至消失;而香港自身的经济腾飞则让香港市民开始正视这座自己生活的城市。日本学者藤井省三对港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曾经有过如下描述:“很明显地本土的生活方式已慢慢取代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成为主体意识的基础。”⑧可以说,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便开始建设、有两百多万香港人口居住的屋村,无疑是香港本土生活方式的最佳代表。因此,屋村的“乌托邦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香港本土的“乌托邦化”。所以,《我爱香港》从内容上来说即“我爱屋村”,而“我爱屋村”的故事则最终以《我爱香港》来命名。

四、结语

虽然屋村这一意象确实承载着港人对本土生活的美好向往,但是如果一味宣扬、甚至虚构其“乌托邦”色彩,现实中的屋村则有可能岌岌可危——居住空间狭小、生活安全欠保障、设施陈旧等问题依旧困扰着不少屋村居民。只有充分正视屋村的真实状况并积极予以解决,香港的屋村才可以更接近所谓的“乌托邦式家园”。

注释:

①中国新闻社.香江漫话:香港公屋六十载[J].广东经济,2013(07):84.

②这一观点来自2016年6月5日与袁庆丰老师的一次谈话.

③中国新闻社.香江漫话:香港公屋六十载[J].广东经济,2013(07):84.

④⑤梁净.珍姨[J].香港文学,1998(168):63.

⑥袁琼琼. 2003中国年度最佳台湾小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18.

⑦杨学德.我在屋村长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28.

⑧陈国球.文学香港与李碧华[C].香港:麦田出版,2000:92.

参考文献:

[1]章妮.三城文学“都市乡土”的空间想像[D].济南:山东大学,2006.

[2]薛求理,臧鹏,李磷.大庇天下--香港公共屋村的设计演进[A].第五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3.

[3]高志森,陈健忠,彭济材.富贵逼人[Z].喜剧片,德宝电影公司,1987.

[4]赖雪敏.那淡淡香甜的滋味[J].文学世纪,2002(10).

[5]许鞍华,吕筱华.天水围的日与夜[Z].剧情片,名威影业公司,2008.

[6]曾志伟,钟澍佳,钟澍佳,麦曦茵,黄洋达.我爱香港之开心万岁[Z].喜剧片,邵氏兄弟,TVB,银都机构,美亚娱乐等2010年出品.

猜你喜欢

叙述本土乌托邦
乌托邦
中国建筑的本土文化突围
少点叙述,多点描写
浅析《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叙述的不可靠性
《拯救乳房》对创伤性体验与创伤后成长的书写
“本土”背后的故事
异域中的“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