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与鬼的纠葛》看鲁迅作品中的民俗事象

2016-05-14梁梦溪

文教资料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鲁迅

梁梦溪

摘 要: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蕴含丰富的中国民俗事项,本文从丸尾常喜的《人与鬼的纠葛》入手,从此书中窥见鲁迅先生作品的民俗文化,并探讨丸尾先生眼中的鲁迅作品,从深层次的视角更好地了解鲁迅作品。

关键词: 鲁迅 丸尾常喜 民俗文化

1.引言

《人与鬼的纠葛》一书中,作者丸尾常喜以“人”与“鬼”作为切入点,从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等角度,阐释鲁迅的作品。全书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孔乙己的‘寂寞缘何而来,阿Q(阿Quei)为何叫阿Q(阿Quei),祥林嫂的那三个疑问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怎样的意味?”(《人与鬼的纠葛》后记),对鲁迅作品研究、考察十年左右的一个汇总。

2.丸尾常喜的执著

本书的作者丸尾常喜是研究鲁迅文学的大家。在世时,曾是日本鲁迅研究会的会长,在日本的鲁迅研究家中自成一派,被称为丸尾鲁迅。但当《人与鬼的纠葛》在中国大获成功后,丸尾先生只是谦虚地说:“我的研究太少,这本书就像是我的全集。”由此可见此书的地位,先生的谦逊风骨也可见一斑。丸尾先生在鲁迅译介与研究方面成果很多,译著有《彷徨》与《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评传有《鲁迅:为了花而甘当腐草》,早年还曾经发表过关于“耻辱”问题的一系列论文,《“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之后又有《鲁迅〈野草〉研究》,还有关于鲁迅的讲演、单篇论文与普及性文章。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为鲁迅研究奋斗。在他即将结束生命之时还一手拿着讲演稿,一手拿着笔,添加在演讲稿的两个字难以辨明。这篇讲演稿成为丸尾常喜先生的绝笔,一位日本学者献给鲁迅的天鹅绝唱。就是这样一位一生研究鲁迅的学者,对他来说,“鲁迅文学犹如理解中国的辞典”(《人与鬼的纠葛》后记)。

丸尾先生对于鲁迅文学十分信赖,要想把握鲁迅文学的血液,他“试做的只是要尽可能地将鲁迅作品所展现的事象返回到鲁迅生活的时空,加深对鲁迅作品作为前提的那些事象的历史、社会、宗教、民俗等意义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文学与中国相”(《人与鬼的纠葛》后记)。因此,此书以鬼魂为线索,尝试借助历史学、思想史、宗教学、民俗学等研究成果,打破时空之壁,以此理解鲁迅所把握的中国传统社会。这就为我们研究中国民俗文化提供了参考,对清末年间(1881-1931)的民俗,甚至中国根深的传统民俗有所了解。

3.从民俗文化角度看鲁迅

3.1鲁迅作品中的“鬼”

正如《我的杂学》中所说:“欲了解中国须得研究礼俗。”因此,书中开篇第一章便从“祖先祭祀”说明“人”“鬼”关系。作者将传统社会里民间的“鬼”的基本观念的概貌分为两种,一种是得到子孙安定的祭祀的“鬼”,具有和“神”相近的品格;另一种是“孤魂野鬼”、“好兄弟”。

第一种的“正鬼”是用以祭祀的,而另一种“野鬼”则是需要躲避的。讲“正鬼”主要讲祖先祭祀这一层面的民俗文化,表示敬意、孝顺或是寄托思念的种种。而“野鬼”则是如《目连戏》中提到的令人畏惧的“孤魂野鬼”,当然亦有为超度这些“野鬼”而盛办的中元节,以祈求生活的平安与和谐。

3.2祖先与家系

提及“正鬼”代表的“祖先”,作者就鲁迅的家族也做了研究,整理得出了从八世到十四世的覆盆桥周氏家系表。“渭”下分为“三房”,再将其往下分,这为考察家系民俗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绍兴市小皋埠乡胡氏住居平面图”更是从房宅上展现了家族的居所,使得我们更好地从家系与建筑民俗上了解鲁迅当时的社会特点。

中国人重家庭观念,由此而产生的“家族”更是一个稳定的小团体。一个大家族通过男性传承下来,其分支甚为错综复杂。鲁迅先生所在的家族起初浙江绍兴的一个受尊重的家族,他被称为“少爷”。后来家道不如从前般,走向中落,也是鲁迅写作的一个重要背景。鲁迅作品中涉及的家族背景民俗也有不少,家族房屋的建筑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也可窥见。

3.3葬礼

祭祀之后再讲葬礼。周家的祭祀基本上奉行“儒礼”,所受佛、道二教及民间信仰的影响相当显著,人们的生活在与祖先灵魂(“正鬼”)极为亲密的交涉的基础上度过,同时不断浸透着对于“孤魂野鬼”的恐惧与提醒。具体作者以《目连戏》对“孤魂野鬼”的祭祀仪礼性质世界考察“人”与“鬼”的交涉。《目连戏》同样可以作为中元节日习俗的考察参考。

在一种“社戏”的模式下,作者仿佛真切见到了很多“野鬼”并与它们有所交涉。就祭祀祖先的葬礼来说,周家以“儒礼”为主,同时遵循部分佛家与道家二教的信仰举办葬礼这一民俗事项。

3.4“科场鬼”与科举制

第二章通过孔乙己的后影,将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以“科场鬼”的形象阐释。结合鲁迅自身家族因科举考试中行贿而开始破落的背景,将鲁迅所生活的科举制度末期及以前的考试民俗做了描述,指出:“科举,在少数志得意满的胜利者的另一面,产生出多数失败者。”这样的失败者形象在鲁迅书中就是孔乙己、陈世成,他们都是鲁迅捕捉到的“科场鬼”形象。本章节对科考制度之前的祭祀,考试时考场,考试后的层层选拔均有详细描述。

3.5阿Q的避讳与等级观念

第三章通过阿Q等于“阿鬼”说,剖析了鲁迅作品中反映的国民性与民俗。因此,阿Q这样一个人物是“国民的魂灵”的“影像”(即幽灵、鬼),是“中国的灵魂”。

章节中涉及了中国语言上素有禁忌与阿Q的“避讳”,等级观念(名分观念)“亡灵”的根深,土地庙,甚至延展至“辟邪”之力的民俗学方面。阿Q的语言避讳从个人身体缺陷出发,不说任何和“癞”相关的字眼;喜欢自称“老子”,在精神胜利法中说“儿子打老子”,便是对中国国民等级观念的一个侧面展示;还有土地庙中调戏小尼姑;还有一些关于“辟邪”之力的描述。

3.6女性地位

第四章从祥林嫂的死写了鬼的“两义”,这其中对于宗教与民俗的观点颇有见地。鬼的“两义”同样是传统观念的二重性,对于抛弃了旧观念却又寻不到合适新观念容身之处的“虚空”状态,既不相信鬼魂,又挣脱不了旧观念的残留。本章以“祥林嫂”的女性、寡妇形象切入,在“守节”上再谈节烈观,从“阿毛”的取名,到啰唆的“忏悔”,再到土地庙的“赎罪”,对父系社会下的女性地位的低下做了描述。

4.丸尾的启示

书的大概内容已经如上概括,总体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冲击、惊喜与赞叹。冲击是因书中多处观点之新颖、明确,将中国社会向来存在的问题,清晰犀利地表达出来,大概受鲁迅先生文笔的影响,丸尾先生的文章话语也是犀利明快的。举一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鲁迅作品中反映的国民性,作者在论述“阿Q=阿鬼”时,引用了法国心理学家的著作《民族进化的心理定律》中的话:“我们一举一动,虽似自主,其实多受死鬼的牵制。将我们一代的人,和先前几百代的鬼比较起来,数目上就万不能敌了。”阿Q身上有三重鬼气:一是多种因素生成的国民劣根性之鬼,二是民俗中无家可归的游荡之鬼,三是礼教赋予的传统之鬼。这三种均可视为“国民性”的丑恶遗传因子,即“死鬼”的力量。“死鬼”之力的说法给我带来冲击。同样有最后一章“朱安与子君里所提到的“虚空”状态,我认为,同样是“死鬼”之力的作用。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如今的中国年轻人,在渴望创新开拓的同时,是否也依旧摆脱不了那几百代“死鬼”力量的影响。政治道路不再模糊,貌似光明的新时代下,是不是我们依旧处在“小我”的“虚空”中,给我的思想带来冲击。

二是惊喜。我受困于“中国儒家是否为宗教”的问题已久,迟迟得不到答案。现今宗教多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而希言儒教为宗教。文中第四章明确提出了该问题:“儒教是不是宗教?”令我倍感惊喜。宗教的本质是人以追求永生为目的所创造的文化体系。文中也从儒教的“再生”本质进行了论述,这里的“再生”虽未经过“赎罪”、“净化”等语汇,却也是子孙面前的“再生”,“是指个体死亡之后,其灵魂仍然存续,通过子孙的祭祀,重在子孙面前再生”。另外,中国的“通过男性而连绵延续的家系,作为永生的具象化而受到重视”,儒教之所以没有被明确归入宗教,大概是因为没有创立特别值得一提的教团组织或社会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儒教的神圣共同体,使家这一具象的社会、政治的广大组织发展起来,它不是社会中某种特殊的集团,社会本身就具备了宗教性的色彩和作用”。很多国家震惊于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实则儒教创立的“礼”统制下的“家”为具象的社会团体,已经带有了宗教性色彩,亦有信仰的存在,只是没有一个特殊集团那么明确罢了。这个观点解决了我上《中国民俗文化》课时产生的疑惑,我感到很惊喜。

三是赞叹。赞叹于丸尾先生的专注始终与谦逊奉献之风骨;赞叹于其对鲁迅小说与小说下社会理解的深透至此;赞叹于书中无数的民俗细节描述之多、之详尽。丸尾先生的为人前文已经提过,只有真正读完才能懂得“丸尾鲁迅”的称号名副其实。而书中对各民俗事象描述得多而细,想必更是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一大原因。从祭祖、节日、科举考试、服饰、避讳、取名、婚嫁、子嗣等多方面民俗事象出发,小到闰土的银项圈的“辟邪”义,大到官僚制度中的名分观念。作者真正做到了返回时空把握其生活环境,从民俗描绘上便可窥见作者的细心与钻研之透。读时却有在脑海中形成当时生存环境的具象,丸尾先生笔下的鲁迅作品是更立体多维的。

5.结语

鲁迅的作品在义务制教育的教科书中已经被格式化,彼时读来只觉得害怕高深的阅读理解题目,而消磨了对其作品的兴趣,忽略了其中真正内涵。丸尾先生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鲁迅的文学作品,跟着孔乙己一起寂寞,跟着阿Q一起欺负与被欺负,跟着祥林嫂一起疑问“人到底有没有灵魂”,跟着看客们一起“伸长脖颈”,跟着鲁迅一起品味“凉薄”。最后分享对鲁迅作品中的凉薄之感由来描述最触动我的一句话:“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殊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参考文献:

[1][日]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葛[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周作人.我的杂学[M].北京出版集团,2011.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鲁迅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鲁迅《自嘲》句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鲁迅的真诚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