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贾探春的心理学解读
2016-05-14赵冬梅王雪艳
赵冬梅 王雪艳
摘 要: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研究很多,大多是基于文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视角,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研究却非常少。人之为人,首先就在于人有精神,有心灵。人的心灵成长符合一定的规律。本文对贾探春这个心理十分纠结的女子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红楼梦》 贾探春 心理学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研究很多,大多是基于文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视角,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研究却非常少。人之为人,首先就在于人有精神,有心灵。人的心灵成长符合一定的规律,这在东西方古代和现代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中有所论述。本文对贾探春这个心理十分纠结的女子进行了分析。
一、探春的性格与环境
贾探春是一个被颂扬的女子,有才有貌有志向,“才自精明志自高”。虽是女儿身,颇有须眉之气,谓之“春华秋实,既温且肃;玉节金和,能润而坚。殆端庄杂以流丽,刚健含以婀娜者也”[1],但是她对生母赵姨娘的态度却一直被人们所谈论和轻视。何以女儿对亲生母亲如此疏远和不屑?却对嫡母王夫人百般巴结和亲近?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封建礼教所致。封建社会嫡庶有别,地位差距很大,小妾只是半主半婢的一个存在。所以探春依附王夫人,是生存和现实的需要。
正如罗伯特怀特和卡伦霍妮极力主张的,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是驱力,它指向自我实现,控制自己的环境,以及成为自己所能成为的人[2]。贾探春从情感上远离生母赵姨娘,亲近嫡母王夫人,谁又能说不是人性所致呢?以探春的聪慧,很自然地会选择有修养,有风度,处事得体的母亲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探春虽然从情感上亲近王夫人,但是她也知道自己并不是王夫人所生,她在心里其实一直都很在乎生母,赵姨娘对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也不可能毫无母性。探春对生母赵姨娘的态度其实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她们之间既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又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赵姨娘在复杂的贾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在众人的鄙视与侮辱中不识时务地张扬着。探春是一个新生命,生在富贵温柔乡中,见到的都是膏粱锦绣,来往的都是达官贵人,她怎么可能看得上粗鄙的赵姨娘?探春有赵姨娘这样一个生母,是她的不幸,她生在贾府,这又是她的幸运。在富贵的贾府,她有贾母和王夫人这样出身和素养都很高的女性作为成长的榜样。如果探春没有其他更好的人可以模仿和依傍,而只能在情感上和赵姨娘在一起,那么探春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她还是会讨厌赵姨娘,因为赵姨娘的能力够不上一个合格的母亲,探春肯定会更痛苦,而且不会像现在这么优秀。
探春对照姨娘的评价就是“阴微鄙贱”(《红楼梦》第27回)。核心价值指一个人最深、最真的那些特性,也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地位,金钱和声望等不属于一个人的核心价值[3]。赵姨娘既没有尊贵的身份又没有让人敬重的能力,就是说赵姨娘并没有有价值的核心价值。如果赵姨娘和王夫人的身份调换一下,探春就会和王夫人情感上接近。赵姨娘和王夫人的气质,为人和能力简直有天壤之别。赵姨娘是人见人厌,而王夫人深孚众望.也就是说,在探春的成长过程中,赵姨娘的所作所为不能入贾探春的眼,而王夫人的一举一动又深深地影响了探春。探春的情感归属是由她的心做主的。
很多学者认为,探春的自卑是因为她庶出的身份,她终其一生都是在未摆脱庶出的命运在努力。但是从心理学的个体发展的角度,探春又何尝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努力,她的亲生母亲是一个人见人厌,只会丢脸,不会露脸的人,永远做不出漂亮事,亲生母亲如此不成器,探春自卑不也是很自然的事吗?如果她的亲生母亲知书达理,在贾府呼风唤雨,如鱼得水,探春还会自卑吗?贾府中丫鬟很多,出色的丫环也有身份,可以获得主子的宠爱和下人的尊重,比如鸳鸯、平儿、袭人等人。赵姨娘的身份比这些高等丫环还要高,而且育有探春和贾环两个儿女,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她自身的素养是有因果关系的。探春极力想摆脱的不仅是庶出的身份,还有赵姨娘这个摆脱不了的,永远脱不了干系的亲生母亲。“老鸹窝里出凤凰”,只要有人知道探春是赵姨娘的女儿,探春的自卑就永远很深刻。
二、探春的才能分析
抛却了探春的出身,她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这是她和赵姨娘的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也奠定了她一生幸福的基础。她的美,她的好,上上下下都看在眼里,贾府的小厮兴儿评价:“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探春的远嫁对她来说是一种最好的结局,摆脱了庶出的命运和赵姨娘的纠缠,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在只拼个人能力的舞台上,探春是无敌的。
探春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她的组织管理才能上。虽然探春写诗比不过薛林二人,和史湘云相比甚至也是逊色的,但大观园的第一个诗社——海棠社,却是在探春的提议下成立的(《红楼梦》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在探春的管理实践中,她开源节流,兴利除弊,为贾府的合理化运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显示出了出色的管理才能(《红楼梦》第56回)。探春在行事风格上,胆大心细,罚上立威,获得了上上下下的肯定和赞赏,赢得了威信。在管理才能上,只有薛宝钗可以和探春平分秋色。林黛玉不如她,史湘云不如她,甚至连贾府的当家二奶奶王熙凤也不如她。探春与王熙凤相比,德才兼备,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看重的。放在今天,探春具备了一个出色的领导所必备的那些特质:上进心,经济头脑,口才,学习能力,正气,有魄力,……如果让她管家,软硬实力兼具,绝对是一个贤内助,又红又香,既能把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又能获得身边人的爱戴。
探春的性格中既有让人亲近的一面,又有威严的一面。“凛凛然有丈夫之气而又不失为女性的娟秀”[4],这使她能够和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她不像林黛玉,单纯率真,对身边的人一视同仁,和贴身丫环紫娟也能处得像姐妹一样。也不像李纨,对下人少恩无罚。她的才能让人愿意亲近,她的自我又使人从心理上和她保持距离,尊重她。在《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捡大观园,避嫌隙杜绝宁国府”,和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探春的表现都让人又敬又怕。
三、探春的才能是如何形成的
探春的自我是何以形成的?在封建大家庭中,家庭的维系很少靠感情,靠的是生存的能力。对女性来说,在以父权和夫权为核心的家庭中,没有保险箱,没有不可替代性,每个人都是战战兢兢地自保。要想过得好,就要有出色的人格和能力。这种环境,造就了大家庭的成员的生存能力。探春生在这样一个富贵之家,家里主子加奴才上上下下300多口人,贾府虽然复杂,但是也提供了芸芸众生相,为贾探春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探春的祖母贾母和嫡母王夫人,都是非常出色的女性,给她提供了很好的模仿的榜样。贾母出身王公贵族,又嫁给了烈火烹油,鲜花鼎盛的贾家,享了一辈子福,福禄寿喜都占全了,是难得的有福之人。贾母这个人素养和能力都不一般。在贾府,她被称为老祖宗,受到至高无上的尊重和待遇,不仅因为她的身份,还因为她的为人处世的能力。作为一家之主,她把管家的权力下放给孙子媳妇王熙凤,只在关键事务上,比如聚众赌博,人员的处理等大事上把握方向。她会生活,闲来和孙子孙女聚一聚,享受天伦之乐。尤其重要的事,她非常疼爱孙女们,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这说明贾母是一个有自我的女性。她只有爱自己的女性身份,才会真正地爱自己的女儿(贾敏)和外孙女(林黛玉),以及其他孙女们。
王夫人出身四大家族的王家,兄弟是九省督检点,女儿是皇贵妃,大儿媳妇李纨聪明良善,小儿子贾宝玉是贾母的命根子。王夫人本人善良贤淑,深得婆婆贾母的喜爱,在贾府中受人尊重,地位稳固。王夫人最重要的是给儿女们营造了适合成长的心理环境,她对儿女态度温和,温暖包容,她的行为符合人性,符合社会的礼教,她用自己的简单真实为儿女们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正如迎春所说:“我不信我就这么命苦,从小没有娘,幸而过婶娘这边来,过了几年心净日子,没想到又是这么个结果!”与迎春的嫡母邢夫人相比,王夫人有自我,做事公正,有分寸,让人信服。邢夫人秉性愚弱,且为人十分吝啬。在邢夫人的手下生活,违背了人的很多基本的人性。在《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就出现了邢夫人为她的丈夫贾赦向鸳鸯提亲的场面。贾迎春的心理是纠结的,不知如何是好,而这种纠结就耗尽了人的心理能量,无暇他顾;无力注意外部的环境,难以获得自身的发展。如果贾迎春从小生活在王夫人这边,性格也许会好很多。贾惜春虽然从小生活在贾府,但是她连名义上的母亲也没有,这是她性格冷漠的主要原因。
四、探春的心理分析的现实意义
贾探春的故事告诉我们,第一,人的成长中有安定的心理环境是多么重要。人的成长中,不仅需要物质,更需要精神。统计表明,在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并且子女最有成就的就是中等收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5]。我们的环境不能成为成长的羁绊,就像邢夫人那样的母亲,或者赵姨娘那样的母亲,不但不能成为学习的榜样,甚至不能提供温暖支持。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这些心理上的羁绊会内化,长大后就会变成性格和能力上的缺陷,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探春好就好在她完成了从自卑到卓越的超越。如果她在情感上和赵姨娘纠缠在一起,她就不可能完成这种超越,也就不可能寻找到自身的价值。因为她会陷入愤怒、无助、绝望等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她的心理能量会被这些消极情绪纠结住,而无暇他顾。她就没有精力去学习,去发现,去成长。她很可能就会变成贾迎春那样的二木头,对生活不抱有希望,没有能力创造更好的生活。卡伦·霍妮认为:在合适的环境下,个体会自然的发展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像是橡树籽总要长成橡树一样。心理病理起源于不良的环境阻碍儿童向实现自我潜能的方向成长。如果环境对发展太过不利,会使人力图获得安全感,而不是努力成长。这是个体在无法实现自身命运时所要付出的代价[6]。
第二,不正确的教育方法还不如不管,孩子如果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他在心理上知道自己是自由的,他有选择权,有决定权,她可以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她并没有被控制,她是一个独立的有自我的人,生活中的其他困难就都是小问题,他会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克服。这样他就会成长为一个强大且幸福感很高的人。在青春期时,个体会在无意识的层面上不断将可能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实际生活在世界上的自我)相比较,可能自我和实际自我之间的差别会导致强烈的自我轻视,而这种自我轻视会贯穿人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张艳,探春形象及其悲剧意义的考论.红楼梦学刊,2015,3.
[2]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商务印书馆,2015.6(第1版).
[3]本·沙哈尔,著.汪冰,刘骏杰,译.幸福的方法[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48.
[4]王雨蒙.《红楼梦》中赵姨娘与探春关系浅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9.
[5]中等收入者的幸福感高.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4/20/14016694_0.shtml.
[6]K.Horney,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New York:W.W.Norton,19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