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2016-05-14李光福
李光福
摘 要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现状和教学目标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阅读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阅读能力的教学主要还是依靠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的,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注意阅读教学的科学性、创造性和情感性。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就需要明确小学语文阶段阅读教学的目的,结合读与写,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 小学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读写结合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081-02
一、为什么要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全新理念,倡导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新理念的贯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确实有很大的改观,但是阅读教学的水平还是不高,这还需要广大教师继续努力。
(一)从教学目标来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识字写字是一个教学考核的重点,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错别字仍旧很普遍。在一个对高校学生的汉字书写统计中,结果堪忧,写字难看、错别字常常出现,虽然这是高校现状,但对于生字的积累,主要还是小学阶段的学习,这也反映出了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从阅读教学现状来看。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就自身了解,阅读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两个误区。第一,阅读教学缺乏语文的本质特点。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课程内容设计很丰富,在教学中也借助了很多的教学工具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是教学脱离文本,学生在语言上收获甚少,需要朗读教学的部分,学生也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第二,应试教育的印记挥之不去。很多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文段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低下,自主学习能力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把内容都展示给了学生,这时候的学生就是进行死板的记忆,所以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没有学习能力。
二、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目标经过量化可以这样理解: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三千个汉字的听说读写;读要有足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从文章中吸取知识丰富自我;写要能端正的书写所学汉字,同时结合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进行应用文书写。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阶段性的识字课程和作文课程学习来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体的,是识字、阅读、作文教学的综合。
(二)从一篇文章的教学来说
每一篇文章的教学,都是要通过老师讲授让学生掌握巩固对于语文的理解,都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第一,教学要具有目的性,让学生学有所得;第二,教学要具有科学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第三,教学要有感情,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得到抒发,启迪学生的心灵世界;第四,教学要有创造性,要让学生打开思绪,敢于表达。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时效性,其实就是看学生是否会读书,爱读书。
三、怎样实现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一)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小学生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个人思想价值观的形成都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教师着重引导。从语文教育角度来说,小学的语文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对国语运用的能力。
(二)阅读教学必须发挥语言的魅力
落实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就需要突出语言的魅力。语言是表达人类心灵的载体,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展现出语言的载体作用。语文教学中所弘扬的人文精神,任何思想情感的表达都是需要语言来呈现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之处,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语文阅读的教学主要依靠长期的积累,需要的是对阅读的兴趣长期培养,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以此吸引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三)阅读教学还要体现读与写的统一
阅读的目的是开拓视野,增加文学积累,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为自己所用,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做到读与写的统一。首先,应该明白阅读和阅读教学的不同,阅读只是单纯的从文段提取信息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则要求学生不但要明白文段写了什么,还要求学生学会写作。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分成两步进行。第一,了解文章内容;第二,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运用。其次,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需要的是大量的阅读积累,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小蓉.情感语文——对比中寻真谛[J].语文教学通讯,2007,(07).
[2]潘波.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
[3]许晓瑚.春来草自青——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