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我们静静相守……

2016-05-14柯玲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麦琪油菜花风景

柯玲

为何总有人对风景视而不见?又为何总有人会触景生情?是前者太不解风情,还是后者易自作多情?这是我在牛津面对空旷的蓝天白云、寂寥的芳甸草地、静穆的园林建筑时,常常生出的疑问。甚至,在整个英国除了著名的风景点,更多的风景大都只是一个存在,缺少驻足凝眸的看客,更无随手抓拍的游人,似乎缺少人气,缺乏活力,只有风与景自在自乐。即便是基督教学院,游客至此大多也是为了看一看电影《哈利波特》中的一些室内镜头。而学院门前宽广的草地,多数时候只有虫儿在低吟,牛儿在反刍,难见有人来领略这田园牧歌的情调。

其实,风景与人是相依相存的:风景总是人眼中的风景,人也是特定风景中的人。不过风景往往只是客人眼中的风景,说得更准确一点,风景大多只是游人眼中或文人眼中的风景。那次去麦琪家做客,慢行的火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油菜地。菜花竞开,满目金黄,宛如一张巨型的金色地毯,铺天盖地实在壮观!却看不到一个游人,更没有长枪短炮的照相机聚焦。英国人口太少了,这块油菜园要是出现在我中华大地,不知要吸引多少眼球和相机镜头呢!忆起沪上的一则“地铁三号线旁惊现油菜花”的新闻:原来是一处闲置的厂房,有人别出心裁地撒了点油菜籽,结果遍地开花。消息一出,游客纷至沓来,几乎造成了三号线异常的客流高峰。看到英国的巨型油菜花美景竟然无人识得,不禁有几分惋惜!我问麦琪“你去看过油菜花吗?”麦琪不解:“为什么要看油菜花呢?那不是花!”又问:“你不觉得油菜花很好看吗?”麦琪大笑:“油菜地有啥可看的!到了收获时人们就会将其割掉,再说菜籽油又不是什么好油,我们不吃的!”

是哦,油菜花有什么可看的!作为农民的后代看到大批城里人涌向油菜地时我也曾有过一样的疑问甚至不屑。油菜首先是一种经济作物,油菜的菜籽固然可以榨油,但其叶和茎皆不可食用,所以还不如青菜受欢迎,观赏价值是被无缘或无暇亲近农田的城里人发现的。不过英国人本身对青菜也不感兴趣的,而且英国人口稀少且基本城市化了,出现风景独在而无人眷顾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再者,英人偏于理性,即便面对风景,昂首阔步无动于衷者也大有人在,不似炎黄子孙善于“大惊小怪”。当然,完全理性或完全感性的民族是没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在难用单一视角去考量。中国同胞足迹遍及全球,但我们不能由此推导咱中华民族就是世上最有情怀最懂审美的民族。

不过最近几年,国内的油菜花确确实实吸引了太多游人的目光,这也算是一种城乡亲近吧。感觉敏锐者乘势而为,索性搞起了“油菜花节”,从油菜田的种植规划开始就设计好了适合游览观光的路径,结果果然轰动,果然效益丰厚。岂止于此,油菜花节之前就有了桃花节、梅花节、樱花节、槐花节等等,之后或许还会有杨花节、柳絮节甚至棉花节等等也未可知。英国是否会如此就不得而知了,感觉英人似乎是很不善于跟风的。

人与风景的关系从属于人与自然大类,但细分一下大致有三种境界的不同——

一是认为风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没有人即没有风景。如“人创造了第二自然”,语出茅盾先生的散文《风景谈》,当年曾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文章共描写了六个画面,表面在写风景,意在歌颂人。作者明确指出:自然本身是单调平板的,“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作者一再强调“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茅盾先生此文的重点是阐述人类之伟大,但很多国人往往“多走了一步”,认为风景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化,是人改造自然的结果,所以,人是自然的主宰,人被称为“造物主”。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观念,大多国人在欣赏名山大川易于生出豪情壮志或者有“到此一游”的荣耀。我们爬上了长城,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登上了泰山,因为“登泰山而小天下”!甚至有人不惜冒着被曝光被罚款的危险也要在一些地方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印迹。而在与风景合影时不自觉地竖起剪刀手,是一种主人公精神的写照,人之于自然的伟大和了不起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种认为是人类精神的投射才有了风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亦即物本是物,因为有某种情方有了眼中的风景。此语出自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人间词话》不仅仅是一部诗学著作,更是一部难得的将人生况味与审美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人生词话。虽然,这同样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但这里的主体并非改造自然创造风景的主体,而更多是融情入景,在欣赏或注目中实现移情悦目、释放自我、实现自我的审美主体。但“我之色彩”意味十分深长。除了人之常情,人的文化身份、教育背景、性格特征等等也构成了人的色彩。这些在人们观物时造成情不自禁。如同学生心目中的校园风景,印象中一般师大的校园风景总是比较美的,教书育人、星火传递的场所,风景更富人文气息。细想起来,母校无论是南师大还是华师大,印刻在记忆中的风景都是那几条郁郁葱葱的林荫道:干道上梧桐树厚朴敦实,枝叶扶疏华盖交错,总给人一种被呵护的心定神安;支路上水杉树高大笔挺,整齐划一渺远悠长,给你一种被引领的心驰神往。树木与树人交相辉映,师大风景铸就了它在很多学子心中的印象。当然,校园风景也不尽相同。牛津大学城的风景似乎不在树木,而在于学院中的大小教堂,在于窗格上的彩色玻璃,宗教信仰的力量是主宰牛人学术追求的动力,当然每个学院的路边墙脚及窗台上绽放的四季鲜花同样精美。

俯瞰或仰望其实都是一种寄托。呼朋引伴出游,阅遍人间美景是当今许多同胞的一大追求。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著名景点几乎都有咱中国同胞的身影,同胞的对景观物“色彩”因人而异不得而知。对异国他乡风景的惊呼和诧异恐怕也与我们身边的环境恶化、自然损毁严重有关。头顶蓝天白云,脚踏葱茏大地的时候,我们不会对国外的蓝天绿地大呼小叫。想当初,仁者爱山,智者乐水,随遇而安,怡然自得。到后来,生活变好了,自然成为人类的对象,人类的情感却似乎无处寄托,国内近年开发了许多A级景区,但大多为人化的自然,似乎满足不了今人的需求。然而当游客,一要有闲功夫,二要有闲钱,更要有闲情。久居于海边的老农往往无法理解一波又一波蜂拥而至的游客对着空无一物的碧海蓝天欢呼雀跃、长吁短叹,他觉得唯一有看头的是门前一块小菜畦。老农缺少的恐怕是闲钱和闲情,所以在他眼中海景并非风景。所以,看风景不仅要拉开距离,还要远离功利。

其三是一种物我和谐静处、两情相悦的境界,既无过多寄托也不过多干预,即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人曰这诗中的敬亭山已不再是观赏的对象,而是自己相看“不厌”的密友。作者使用“只有”二字,说明李白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既可见山之无比灵秀,令人领略不尽,也可见诗人世无知音的孤独幽愤。我则以为诗人与敬亭山既是相悦也是相守:我们可以看孤鸟高飞闲云独去,世上风景风情万种,但人类终究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风物长宜放眼量,那就做一个沉静的过客吧。这种看似无为的相守,其实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互敬互爱。或许只有让风景随其自然,人类也才能处之泰然。英国很多“闲置”的风景犹似人与自然一同休养生息,这是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经历了对自然的敬畏、征服之后的一种选择。而历史遗迹虽然原本不是自然,但它与自然一样,最终也将是后人眼中的一道风景。正如古老的牛津虽然一直是大学,但如今也成为八方游客眼中的风景,当然,访客中也少不了中国同胞的身影。而在牛人自己眼中,这风景本是他们“牛村”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点和渔翁对于大海,农民对于麦浪,菜农对于油菜花,山民对于森林的感觉无异。未必人人要懂审美,但须学会静守。

不要小觑这种和谐静处的作用。静极生慧,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相分、仁爱万物,佛教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伟大哲学智慧,似乎都离不开人类对自然、对风景的沉思。

猜你喜欢

麦琪油菜花风景
菜花谣
油菜花
油菜花开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他们那时多有趣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麦琪的宠物
他们那时多有趣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