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童装特征探析

2016-05-14沈雁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8期
关键词:童装特征传统

摘 要:文章试图探讨中国传统童装的几个典型特征以及影响其形态的可能原因。

关键词:传统;童装;特征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TS941.12;K89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8-0099-03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hildrens Clothing

SHEN Yan(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and Engineering,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si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hildrens clothing and the possible reasons of its shap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ldrens clothing; characteristics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中国传统服装中,童装极具特色,除了部分服饰种类如童帽、肚兜、围涎、童鞋、挂件配饰等具有鲜明特征外,那些包含吉祥如意或长辈期许的服饰图案以及装饰手法等也都反映了传统审美意趣及民族智慧。然而现如今人们对中国古代童装的研究却极少,本文试图探讨传统童装的几个典型特征及其成因。

一、童装的范围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童装,只是一开始并不使用“童装”这个称谓,但童、童子、儿童这些词却早有应用。在中国古代,年幼未成年人曰童,《释名》曰:十五曰童……女子之未筓者,亦称之也。①童子与童同意,但在某些特定场合中童子仅仅表示未成年的男子,如《礼仪》:童子唯当室缌。②“儿童”一词应用更为广泛:“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③“野尊延故老,朝服见儿童”③610(唐)等等。

童装:在《汉语大词典》中,释“童装”为:儿童服装。但并未具体言明所谓“儿童”,是指哪一个年龄阶段。本文中的童装,有年龄限定,但忽略性别差异,与男装、女装一起组成服装的三大类别。童装中的“童”,主要是对年龄的限定,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从出生到未成年这一阶段,在此时间段内,代表各个特定阶段的称谓还有:婴儿、少儿、儿童和少年等,婴:泛指初生儿,《释名》记:人始生曰婴儿。①396少年则可延伸到青少年,年龄大概可到16、17岁。

另外之所以强调传统童装,是因为自晚清开始,西式服装日渐融进百姓生活,童装亦然,然而西式童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二、中国传统童装的几个特征

(一)缩小版的成人装

古代童装,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很多款式特征与成人装区别不大,特别是婴儿期以后,其服装就是尺寸缩小的成人装。如宋人所画《冬日婴戏图》中手拿彩旗玩耍的两小儿,年龄略大者身穿右衽衫,长至脚背,已与成人服装无异,年幼者则穿袄裤,以方便活动。清代实物童装中一些较大年龄阶段的服装如少年服装,衣长、袖长以及腰围等尺寸完全可满足成人需要,由于此时期服装不管其他部位尺寸如何,领围总是紧贴身体而制,但将之与同时期的成人服装相比较,往往可以发现其领围尺寸非成人所能穿着。

(二)服装纹样

1.纹样的内容

童装上的服装纹样,相当一部分与成人服装相仿,除了寓意老年人高寿的纹样题材例如寿字纹、五福捧寿等不用,其他纹样无论色彩、题材、造型与成人装皆可通用。 例如植物纹样中的兰、菊、牡丹、葡萄等,动物纹样中的龙凤、蝴蝶、老虎、狮子、松鼠等,人物图案中的百子、麒麟送子、福禄寿等,另外各种云气纹、几何纹样等也都有应用。唐代阿斯塔那出土屏风画中有一对儿童身穿背带条纹裤,这样的条纹纹样,显然是这一时期的流行元素,相关图像资料中多有所见,如《步辇图》中侍女、房陵公主墓壁画中的侍女都身穿条纹裤。新城公主墓壁画中的仕女则穿高腰条纹裙,手臂上搭着条纹披帛。

童装中特有、异于成人服装的纹样,主要表现在包含着长辈对小辈的众多期许方面,特别是明清以后,服装面料上的纹样常常包含多种寓意,表达吉祥如意、多子多孙、长寿延年等美好心愿。这部分内容又可细分为二:一是对当前儿童身体健康的祝福,希望婴幼儿可以平安长大,不致早夭。例如在童帽上、衣服上绣五毒图案,意在以毒攻毒,或绣狮子、老虎可以避邪。或给儿童穿百家衣,百家衣与明清时期的女装水田衣相似,都由不同织物面料拼接而成,水田衣因形似水田而得名。清《儒林外史》中对水田衣亦有描写:那船上女客在那里换衣裳,一个脱去玄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④儿童的百家衣意在收纳百家之福,或形如乞儿之衣,中国传统认为贫贱之儿少疾病,容易长大。传宋人画《长春百子图》中,即有小儿穿百家衣形象,清代更多有实物传世。二是对儿童未来的期许,如在未成年男子的服装上绣文曲星,意为望子成龙,或唯有读书高。在未成年女子的服装上绣上剪刀和尺,则意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后能勤俭持家、精于女红。⑤或在肚兜上绣“长命富贵”、在田鸡裤上绣“龙凤贵子”,在配饰上刻“三元”,取连中三元的吉祥含义,都希望儿童长大后能取得成就。这一时期还有送儿童空补的习俗,盖因明清以后补子是官阶的标志之一,此举意为望其成年后能位及人臣,光宗耀祖。

2. 纹样的大小

童装的面料大多与成人同,只是童装因为整体尺寸较成人小,部分童装的纹样亦小。制成小尺寸纹样主要方法有二:一、服装由件料制成,如上海纺织服装博物馆藏有一件蓝缎团花对襟马褂,四开衩,袖口与下摆绣海水纹,衣身上绣八个蝶恋花团花纹样,衣长37cm,胸围81cm。其款式色彩都与成人装相同,纹样尺寸则按比例缩小。由此也可说明当时有专门为童装织造的面料。二、在服装缝制完成后再刺绣,此类纹样因需因地制宜,童装完成除去边饰所剩面积自然比成人装小,所以绣成的纹样亦比成人服装小。

(三)面料的应用

传统童装虽然亦不乏工巧精美之作,但总的来说,奢侈程度不及成人,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织物的应用上。

童装的面料品种与成人无异,常用丝绸,里料却常用棉布。除了从服装的功能性上考虑,棉质布料吸水性、透气性佳,更适宜未成年人使用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缘于勤俭节约,本着此一向秉承的思想,中国古代的服装,在一些不常视于人的地方,常常采用次等的面料及略减的方式来制作,如里子和裤腰。有时上衣的挽袖也用此法:朝外的一边绣满精美的图案,面向自己的一边则寥寥数点或干脆不绣。又因为未成年人身体成长快,服装亦需频繁更换,所以这一点在童装上表现更甚。除了童装的里料常用棉布,在服装的缘饰、纽扣等的运用上亦有体现。

(四)服装色彩

中国传统童装,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服装,喜用大红等鲜艳色彩。

二十四孝中的戏彩娱亲周老莱子(或称老莱子彩衣娱亲),记载:周老莱子,至性孝,奉二亲。备极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⑥其中“五彩斑斓之衣”表达出时人心目中的童装,虽无具体款式描写,却有色彩特征,说明童装色彩较成人服装鲜艳。这一点也表现在近代童装上,虽然自幼儿时期以后,越来越多的童装象成人装,但是总体来说,童装的用色偏于鲜艳明亮。

三、影响中国童装形态的几个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对童装形态产生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认为,从一个人孩童时期的兴趣爱好可以看出其成人之后所选择的职业及人生道路。中国有俗语称“三岁看老”,“三岁看八十”,即为此意,抓周的习俗亦反映此观点。宋《梦梁录》有载:“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乃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晬。”⑦从相关文献记载中并无显示周晬时得周小儿的着装定式,一般以穿戴一新或穿着较好的服装便可。这也可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为什么童装中有相当一部分小成人装的存在,在类似相对正式的场合,儿童需要穿符合其门第身份的服装,故有小龙袍、小四开衩马褂之类的服装出现。

(二)受母亲审美观价值观的影响

20世纪以前,中国的服装以家庭手工制作为主,童装更常常出自以母亲为主的长辈之手,所以特别是年龄阶段较小的童装,常常受到家庭和母亲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家庭经济条件、母亲的审美、技艺表现等方面。所以童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流社会的喜好,如清中晚期比较多见的三蓝绣、如意头边饰、以及在衣服上缝缀多条花边以致衣身面料仅露小块等装饰手法在童装中都有体现,除此之外还有一定的随机性。

这也可以解释在男童装上有男装的阳刚,如老虎帽、虎头鞋,但因是母亲操作,同时又会有一些女性倾向,如将老虎造型做得憨态可掬,除却额头上的“王”字,几乎让人认不出来这是凶猛的老虎。

(三)服装制度对童装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的服装制度对童装的影响最小。明或以前的汉民族服饰传统在童装中有化石般的遗存。清代服装改革在童装的很多方面达不到,在这方面童装比女装有过之而无不及。事实上童装的一些形制并不符合相关规定,似乎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宽容相对要大一些。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上衣,如袄、褂一类的服饰上。在此仅举交领右衽和领抹两例。

交领右衽(偶有左衽)在女装中由来已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清中期以后在女装中渐渐消失不见,却是童装的重要领式之一。

领抹是装饰在女性对襟衣衫上,由领而下至底摆的二长条花边。⑧在宋代应用广泛,明以后短至领襟中部,清中后期女装中这种领部装饰随着领式慢慢消失。然而在近代童装中,这种直领对襟衫上长至中部的花边装饰一直沿用至民国。

结语

中国古代传统童装,出土实物既少,文献著录又零散。笔者以研究笔记类文献为契机,结合参与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相关服装的收集整理工作所得,拟成一文,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抛砖引玉。

注释:

①(汉)刘熙. 释名[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3卷. 1986-1990:397.

②(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2009:2434.

③(清)彭定求等. 全唐诗[M]. 北京:中华书局,第112卷. 1999:1148.

④(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98.

⑤ 包铭新.近代中国童装实录[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2.

⑥(元)郭居敬、陈少梅绘.二十四孝图文解读[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3.

⑦(南宋)吴自牧. 梦梁录[M].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285.

⑧ 沈雁.说“领抹”[J]. 丝绸. 2012(9): 70-72.

参考文献:

[1]包铭新.近代中国童装实录[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童装特征传统
红与黑
抓特征解方程组
2017中国即墨童装节将在山东即墨举办
少年力斗传统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2010~2011秋冬童装色彩分析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清明节的传统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