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之二 走进四渡赤水土城渡口
2016-05-14郭秀翔
郭秀翔
位于川黔交界处的习水县土城镇是赤水河中游最大的镇之一,西与四川古蔺为界,北接赤水市,是川黔交通的枢纽和咽喉。1935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土城是一渡赤水的主要渡口。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我们踏上了前往土城的高速公路。穿行在黔西北的崇山峻岭中,远处的山岭笼罩在一片烟雨濛濛之中。到达土城的时候,雨停了。雨后的土城古镇空气格外清新。
赤水河畔土城古镇
土城古镇依山而建,四周青山环抱,赤水河绕镇而过,街巷多为青石板铺砌,依河道婉蜒曲折,随地形高低起伏。漫步古镇,随处可见红军当年留下的遗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在土城的住地、红军干部会议会址、红军总司令部旧址、红军总参谋部驻地,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红军干部团驻地旧址……
土城古镇
“赤水河,清又清,搭起浮桥迎红军。”到达土城后,我们直奔土城渡口遗址。渡口位于赤水河与水狮河交汇处,河面宽阔,水流平缓。1935年1月28日,周恩来亲自指挥工兵部队和土城船工连夜搭建浮桥。29日凌晨,中央红军分别从土城的浑溪口、蔡家沱、赤水的元厚场西渡赤水河。站在土城渡口,远远看见在赤水河西岸的火星山上,有一座高大的纪念碑,这就是“土城渡口”纪念碑。碑高12.9米,纪念红军一渡赤水河的时间1月29日。纪念碑下那条奔腾不息的赤水河向后人默默诉说着当年那段堪称经典的历史奇迹……
离开土城渡口,我们来到了毛泽东在土城的住所,这是一座小三合院,院子里有左右厢房。毛泽东于1月26日至28日住在右边厢房,房子的前面是一间绸缎铺。房子的后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小坝子,坝子边的一个崖壁上有两个洞穴,可作防空洞用。房子左边有一条小路直通山顶,便于隐蔽疏散。28日清晨,毛泽东、周恩来等沿着这条小路来到大埂上指挥青杠坡战斗。这一仗是毛泽东恢复军事指挥权后指挥的第一仗。
土城渡口
“红军一到春雷响,土豪劣绅跑无影。打开仓库分浮财,穷苦干人笑盈盈。”位于土城老街的红军开仓分盐遗址,原为土城盐号,为清代建筑,气势宏伟,可以想见当年盐市的繁忙景象。1935年1月,红军攻占土城后,在这里开仓分盐,将囤积在盐号里的盐块分发给了当地老百姓。红军在土城期间,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将没收的财物分发给穷苦百姓,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他们积极为红军缝衣服、编草鞋、找渡船、搭浮桥。流传在土城一带的这首歌谣真切地反映了老百姓对红军的拥护之情:“赤水河,清又清,我打草鞋送红军,穿上草鞋翻山岭,北上抗日打敌人。赤水河,清又清,一双草鞋一片心,长征路上播火种,工农联合闹翻身。赤水河,清又清,我送草鞋谢红军,军民情谊似赤水,千秋万代流不尽。”
漫步在土城古镇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红军遗迹不断映入我的眼帘。这长长的青石板路上曾留下了多少红军的脚印,那一扇扇门窗背后又有多少红军的身影。红军在这里仅仅住了6天,小镇的居民却怀念至今,仿佛红军的离去就在昨日,又或许在他们的心中红军从未走远,“红军干人心连心,鱼儿和水永不分,红军爱民如亲人,干人永远念红军……”
走进四渡赤水纪念馆
红色土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座四渡赤水纪念馆,这里原为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是一处中西合璧的两层砖房。走进纪念馆,凝视着一幅幅照片,聆听着讲解员动情的讲解,80年前,毛泽东指挥红军在炮火纷飞的赤水河畔迂回穿插、斗智斗勇的奇迹在我的眼前一幕幕重现……
四渡赤水纪念馆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撤离遵义地区,向赤水方向疾进。“同志们,快步行,再走二十里到土城。今天行军八十里,毛主席亲自来率领。”当红军向土城、赤水开进期间,川军主力早已大举入黔,企图阻止红军北上川南。1月27日,军委纵队到达土城。28日,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土城青杠坡一带与川军展开激战。因川军兵力太多,一时难以全歼,我军果断撤出战斗。29日,中央红军主力分三路从元厚、土城南北地区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
红军进入川南后,川军在长江沿岸重兵布防,而国民党追剿部队又步步逼近,毛泽东毅然决定放弃从宜宾、泸州间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前进。在扎西,红军进行了整编。整编后的红军于2月20日由林滩经太平渡至顺江场地段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28日,重占遵义。
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后,蒋介石急忙从武汉飞到重庆,亲自策划新的围攻,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遵义、鸭溪地区。毛泽东立即指挥红军主力再度西进,3月16日晚至17日上午,红军各部从突击修复的茅台铁索浮桥和先期在珠沙堡、观音寺两个渡口架设的两座浮桥第三次渡过赤水河。
四渡赤水示意图
红军三渡赤水河后,红一军团以一个团的兵力背着我军所有电台佯装为红军的主力部队大摇大摆地向川南开进,红军主力则在山沟森林内隐蔽集结待命。敌军接收到我军所有电台讯号都是向川南前进,而飞机又侦察不到隐蔽的红军主力,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调集了重兵在宜宾、泸州之间布防。正当国民党军再一次扑向川南而尚未实行包围之际,3月21至22日,中央红军从二郎滩、太平渡、九溪口渡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随后,迅速越过国民党军重兵封锁的遵义、仁怀大道,向南疾进。毛泽东指示红九军团伪装红军主力,忽而掉头向东,做出将去湘西的模样;忽而转向西北,摆出企图再次入川北渡长江的姿态。蒋介石完全被红九军团的佯动所欺骗,将主力集中于黔北、黔西地区准备与红军决战。毛泽东利用蒋介石的判断失误与部署错误,指挥红军主力迅速隐蔽南下。3月底,红军主力南渡乌江,兵临贵阳。
这是一步惊心动魄的险棋。面对蒋介石的重兵围剿,毛泽东从容不迫,竟然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走出了一步险棋,使正在贵阳的蒋介石惊慌失措,他立即指示滇军率部“兼程猛进”,火速赶到贵阳周围。就在滇军昼夜兼程东进贵阳之际,红军主力却绕过贵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西进云南,直逼昆明。云南军阀大惊失色,急忙将驻守金沙江的部队南调增援,毛泽东期待已久的渡江北上时机终于到来!
四渡赤水纪念馆毛泽东等人雕像
5月3日至9日,红军主力依靠7只小船经7天7夜全部渡过金沙江北上,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长江南岸地区的计划。当国民党军赶到金沙江南岸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
红军四渡赤水,成为长征史上最为精彩的一笔。在40万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中,毛泽东指挥3万多红军,6次穿越3条河流,驰骋数千里,纵横云桂黔3省,历经40余次作战,歼敌1.8万余人,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在红军跳出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后,蒋介石曾痛心地说:“我们有这许多军队来围剿,却任他东逃西窜,好像和我们军队玩耍一般,这实在是我们最可耻的事情!”
当年,对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的战略战术不仅让蒋介石捉摸不定,就连红军一些将领也不理解,林彪报怨毛泽东指挥部队走的尽是“弓背路”。后来在会理会议上,毛泽东批评林彪:“你是个娃娃,懂得个啥?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不走‘弓背走‘弓弦行吗?”
女红军街
在纪念馆苟坝会议会址的复原场景前,我停下脚步,仔细观看。这是一处位于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马鬃岭山脚下的一处农户住宅,苟坝会议是红军长征期间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三渡赤水前,林彪、聂荣臻致电朱德,建议红军进攻打鼓新场,张闻天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加以讨论。会上,朱德等都赞成这个建议,唯独毛泽东一人坚决反对。毛泽东的反对意见未被采纳,情急之下他以辞去军事指挥职务力争,结果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参会者表决通过了进攻打鼓新场的建议。当晚,毛泽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半夜提着马灯找周恩来,说服周恩来放弃进攻打鼓新场。第二天早晨,又同周恩来一起说服了朱德等其他领导人,放弃向打鼓新场进军的计划。由这场激烈的争论,中革军委认为为了更好地指挥红军作战,需要成立一个权威性的组织机构。于是,在3月12日召开的苟坝会议上决定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为成员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这是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
茅台渡口的复原场景以半景画的形式,运用水纹投影技术表现了红军在茅台渡口渡河时的情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围在这里。“红军过茅台,用酒洗双脚。”红军占领茅台镇后,指战员们向老乡买来茅台酒,会喝酒的喝酒,不会喝的装在水壶里,行军中用来擦腿搓脚,舒筋活血。曾山将军回忆说:“在长征路上,我深深感到脚的重要。道理很简单,长征是要走路的,没有脚就不能行军,没有脚就不能战斗。大家不是听说过‘红军过茅台,用酒洗双脚的故事?这不是假的,因为用酒擦洗是最好的保护脚的办法。”
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两渡乌江,有无数将士牺牲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中。在纪念馆的一面展墙上,我看到了著名的情报工作者钱壮飞烈士的照片。在红军南渡乌江的途中,时任中革军委政治保卫局局长、中革军委二局(情报局)副局长、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的钱壮飞在侦察敌情时因敌机轰炸与部队失去联系,后被当地土匪杀害于乌江北岸的金沙县后山乡境内。他是红军长征期间牺牲的第三位军级干部。钱壮飞是我党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1926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打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1931年4月,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后,钱壮飞不顾个人安危,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党中央,为保卫中央机关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加过长征的部分女红军在北京合影。前排左起:刘英、陈琮英、戚元德、周月华、危秀英。第二排左起:邓六金、甘棠、吴仲廉、李伯钊。第三排左起吴朝祥、何莲芝、康克清、李坚真、李贞、廖似光、蔡畅
从四渡赤水纪念馆展厅出来,我在序厅前一组雕像前驻足细看,这是一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的铜像,再现了在艰苦的长征途中,伟人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风采。圆雕后面的墙上是一组浮雕,以写意的手法展现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时大气磅礴的场面。在浮雕的左上角书写着: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最得意之笔。这是毛泽东所说的一句话。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最富传奇色彩的篇章,被他称为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华会见毛泽东时,曾称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毛泽东却回答说:“三大战役固然打的很好,但你要了解中国军队的战略战术,还是要看四渡赤水。”
漫步“女红军街”
土城古镇上有一条小街,家家户户的门楣上分别挂着“蔡畅住居”“邓颖超住居”“贺子珍住居”“刘英住居”“李坚真住居”等标牌。这就是土城著名的“女红军街”。
长征开始时,红一方面军的女红军组成了一支由刘群先任队长、金维映任政治委员的妇女队,在中央纵队工作团团长董必武、副团长徐特立的带领下,与中央纵队卫生部一起踏上长征路。从1月24日红一军团攻占土城,至29日一渡赤水为止,红军指战员在土城停留了6天时间。被编在中央纵队休养连的邓颖超、贺子珍、曾玉、李伯钊、李坚真等28位女红军就住在这条街上。
我在这条小街上慢慢前行,缓缓移步,在一处写有“贺子珍住居”的房屋前停下了脚步,透过门窗仿佛看到了她年轻的身影。贺子珍是江西永新人,1926年加入共产党,1928年同毛泽东结婚。长征出发前,贺子珍把刚满两岁的儿子小毛托付给留在苏区的妹妹贺怡和妹夫毛泽覃。后来,毛泽覃不幸牺牲,贺怡把小毛留在福建的一户农民家里,从此下落不明。长征途中的贺子珍遭受了比其他女红军更多的磨难,到达陕北时,她的身上留下了多块弹片,而她在长征途中生下的婴儿又不得不留在当地,从此杳无音讯,留给她的是无尽的思念和伤痛……孩子是母亲心头的肉,几十年之后,贺子珍提起这个连面目都没有看清的婴儿,心里泛起的苦楚难以言表。
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
当年,住在这条街上的女红军曾在土城镇举办了一次演出活动,李伯钊首先登台演唱《红军家属王二嫂》:“瑞金有个王二嫂,亲呀爱的呦!她是红军家属的模范,我来讲你听,亲呀爱的呦!鼓动老公当红军,亲呀爱的呦!自己在家把田耕……”被誉为女红军中的“二号山歌手”的吴富莲,演唱了《妇女解放歌》:“一早起来做到日落西,遇到风霜又有谁人知。……劝我妇女们,快快跟我去,我们妇女热心加入工农兵。”女红军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群众,他们从歌声中认识到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是为千千万万的受苦人谋幸福的,现场一些观看演出的群众当场报名参加了红军。 李伯钊是杨尚昆夫人,他们共同踏上长征路,却一路难得见上一面。多年后,杨尚昆深情地回忆说:“一路上,她在行军队伍中前后奔走,做宣传鼓动工作。到达宿营地时,又到驻地群众中做社会调查,慰问伤员,分配没收来的物资,甚至筹粮管伙食。作为一名红色文艺战士,只要革命需要,她什么都干。”1935年9月初,红一方面军北上时,李伯钊正在红四方面军驻地筹办文艺训练班,后随红四方面军第二次过草地南下。1936年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时,把她调入红二方面军负责宣传工作并一同北上,这是她第三次过草地。她的长征旅途比别人整整多出一年。
吴富莲原是中共闽粤赣省委妇女部长,长征出发时,随红一方面军踏上征途。1935年6月调到红四方面军任妇女先锋团政委。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随西路军出征,在河西走廊与敌血战数月,不幸被俘。她宁死不屈,最后吞针壮烈牺牲,年仅25岁。
步出“女红军街”,来到“中国女红军纪念馆”。这是一座二层小楼,当年红三军团的指挥部就驻在这里。纪念馆以图片与实物的形式讲述了2000多位女红军中具有代表性的45位女红军的传奇故事。
在一面照片墙前,我看到了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蔡畅、邓颖超、贺子珍、李坚真、刘英、刘群先、康克清、金维映、钱希钧、李伯钊……
站在她们的照片前,我肃穆很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高山,让我敬仰。
李坚真是广东丰顺县人,1927年加入共产党。长征出发时,担任中央局妇女部长的李坚真被编在中央第二纵队任纵队司令部的民运科长,负责找挑夫和向导、打土豪、筹粮筹款、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等工作。1935年2月,李坚真调到干部休养连担任指导员。长征途中的李坚真创作了许多山歌,一路走来一路唱。在四渡赤水时,她唱道:“红军四渡赤水河,遵义人民觉悟高。送粮带路抬担架,枪林弹雨显英豪。”在抢渡金沙江时,她唱道:“金沙江水急又深,手牵手来心连心。阶级姐妹团结紧,不怕敌人百万兵。”在爬雪山时,她唱道:“夹金山上雪似银,脚踏冰雪奔前程。革命豪情比火热,熔冰化雪步不停。”在红军穿过茫茫草地后,她唱道:“万里行军不怕难,踏平草地烂泥滩。七天七夜风雨过,红旗指向六盘山。”
红四方面军拥有众多的女兵。1934年4月,红四方面军成立了有1200多名女战士的妇女独立团。1935年2月,妇女独立团扩编为妇女独立师,由张琴秋任师长,全师多达2500多人。5月初,红四方面军共8万余人开始长征,2000多名女红军随队出征,许多人都是两过雪山、三过草地,遭受了比其他部队女红军更多的艰难。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红二方面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尚有1300多名女战士,整编成妇女先锋团,随西路军出征,因弹尽粮绝,全军覆没,只有不到300人活着返回陕北。
张琴秋是浙江省桐乡县人,1924年加入共产党。长征期间,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重要职务。1936年7月,在第三次过草地前,张琴秋与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结婚。同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一部两万余人组成西路军,进入甘肃河西走廊。当时已怀孕的张琴秋在弹尽粮绝的冰天雪地中,生下一个男婴,丢在雪地里。随后,她满含泪水,拖着虚弱的身体,骑上战马,继续随部队前进。多年后她的一位战友回忆说:“坐在马上的张琴秋,脸色苍白,但神情坚毅,鲜血染红了她骑的马鞍……”
红四方面军的王桂兰,11岁参加红军时还没有名字,是战友们为她取了这个名字。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她抬着伤员走,肩头磨破处化脓感染,高烧不退,到了宿营地昏死过去。战友们以为她牺牲了,就从草地里搬些泥块、草墩子,垒成一个坟包,安葬了她。当夜下起一场暴雨,雨水灌进坟包把她浇醒,她挣扎着坐起来,就这样奇迹般地又活了下来。几十年后,她回忆说:“为了让我尽快恢复,战友们抬着我,轮流背着我走了一天。第三天,我感觉好多了,心想,不能再拖累同样虚弱的战友,坚持自己跟着走。一路上,看着座座用草掩埋的坟茔,人人心如刀绞,小坟包上放置着缝着红五星的军帽,没有墓碑,没有姓名,好多战友把自己燃烧的青春生命,留在了这茫茫的草地。”
离开中国女红军纪念馆前,我在馆外一座雕像前陷入沉思。这是一座名为“浴血天使”的雕像,整座雕像为一个半跪姿、怀抱襁褓的女红军形象,面目慈祥而又坚毅,生动地展现了女红军伟大的母爱与不畏艰难的斗志。作为一名女性和母亲,我无法想象,是怎样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支撑着她们战胜艰难险阻,走完这漫漫长征之路。为了革命事业,她们柔弱的身体又遭遇了怎样的分娩之苦和弃子之痛……
站在塑像前,我想起了长征途中与女红军并肩同行的董必武写下的这首诗:“四渡赤水若等闲,大渡天险亦心坦。夹金山上积雪奇,茫茫草原何足难。红军女英爽夙志,风卷神州红烂漫。古来旧观须推翻,巾帼敢顶半片天。”
“古来旧观须推翻,巾帼敢顶半片天。”为了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幸福生活,她们没有因为自己是女人就裹足不前,她们和须眉男儿一样勇敢地走上战场,走上了这漫漫长征之路……
瞻仰青杠坡烈士纪念碑
第二天清晨,我们专门到距土城3公里的青杠坡战地遗址凭吊牺牲的革命烈士。
青杠坡是一个狭长的葫芦形山谷,毛泽东在途经青杠坡时,发现此地四面高,中间低,是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于是部署红三、五军团在青杠坡设伏,红九军团及一军团二师担任预备队。28日凌晨,战斗打响,毛泽东、周恩来等来到距青杠坡1000多米的大埂上亲自指挥战斗。当时,川军曾一度打到我军指挥所的前沿。战况危急,朱德、刘伯承亲上前线,督战指挥,红军干部团也投入战斗,干部团团长陈赓与政委宋任穷率领全团以泰山压顶之势扑向敌人,一直坚持到下午2时许,与回援的红一军团并肩作战,连续反击,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夺回部分阵地,确保了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安全。这次反击作战后毛泽东称赞:“陈赓行,可以当军长!”由于连续反击,使敌军遭受重创,红军终于稳住阵脚,但敌军的增援部队又源源不断赶来。于是在当天下午,中央政治局在土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从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从土城渡赤水西进川南。
青杠坡战斗,虽给予敌人重创,但我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红五团政委赵云龙等1000多名红军将士壮烈牺牲。为了缅怀革命烈士,青杠坡上修建了纪念碑,当年亲历战斗、负伤后在土城休养的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了碑名。
伴着初升的太阳,我们爬上山坡。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群山笼罩在金色的阳光中,寂静的山岗显得无比肃穆和空旷,数以千计的红军将士就这样长眠在这青青山岗,每一寸土地都曾洒下他们的鲜血……
仰望纪念碑,我仿佛看见红军的旗帜在炮火硝烟中飘扬,帽子上的红五星在战士的头上闪闪发光,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书写了一曲撼天动地、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我的心中充满无限的敬仰……
离开土城后,我们继续沿遵蓉高速公路北上川南。一路上萧华将军《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旋律不断在我的脑海回旋: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当年3万多红军在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中所创造的奇迹就这样在毛泽东“用兵如神”和“战士的双脚下”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