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的重新定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洄游青年”
2016-05-14杨迪
杨迪
【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洄游青年为何选择回乡,洄游青年如何利用家乡的机会,其对二三线城市发展有何作用。本文旨在用人口推-拉理论及其修正为框架,从动机、决定因素和中间渠道分析其洄游的路径,最后为二三线城市如何吸引洄游青年提出建议。
【关键词】洄游青年;新型城镇化;人口推-拉理论
一、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与背景。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以民生为发展目标的;可持续的,绿色、科学的,注重环境保护、集约生产、资源节约的;注重发展质量的,区域平衡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是使资源在各个地区平衡分配,使的不同地域的人口能够享有同等的机会。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流动人口总体向东部地区流动的趋势没有改变,但是流动人口流向分布出现了分散化,中西部地区凭借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沿海企业向内陆转移等优势发展加速,吸引了部分人口回流。东部地区的资源在向中西部地区流动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着人口向中西部地区流动,这部分流动人口中大部分是从东部返回中西部的“返回式人口”,他们又将作用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这些返回式人口中,不乏接受过优质的高等教育并在北上广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廉思调查组首先对这类人群予以关注,稱之为“洄游青年”,他将其定位在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群体,借用生物学上的“洄游”现象来描述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镇返乡青年的迁移性成长经历。
在洄游青年中,占更大比例的是自我发现机会或自我创造机会的群体。他们与“感知型洄游青年”不同,并不是随国家某项具体发展措施的制定而决定洄游,而是主动利用现有机会或者利用家乡资源创造机会。其在北上广的生活经历和家乡丰富的社会资源使其拥有更多的机会,正是“机会”使他们选择洄游。我们称这一类型为“创造机会型洄游青年”或“寻找机会型洄游青年”。他们为研究洄游青年这一群体提供了微观的视角,这类洄游青年在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扎根的经历反映出这些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轨迹。值得一提的是,洄游青年并不同于“逃离北上广”,与单纯的被城市住房压力、就业压力排挤出城市的情况不同,洄游青年更多的是自己主动的选择。如果说“逃离北上广”是无奈,“洄游”则是希望。
本文以创造机会型和寻找机会型洄游青年为研究对象,以这类青年在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经历勾勒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轨迹。他们在二三线城市的工作定位、住房条件、创业遇到的困难等这些细节反映出二三线城市新型城镇化所提供的机会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资源均衡配置能够促使青年人才返乡,这一部分劳动力可进一步带动二三线城市城镇化发展。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如何发挥知识劳动力的作用,如何使知识均衡分布,是破解区域间城镇化发展差距大带动二三线城市发展的关键。洄游青年对二三线城市建设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研究洄游青年十分有意义。
(二)理论和方法。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洄游青年实质上是一类特殊的迁移人口,因此本文以推拉理论为框架分析影响洄游青年返乡的“推力”和“拉力”。传统推-拉理论认为迁入地比迁出地具有更多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更全面的生活保障或者更丰富的娱乐项目,因此能够形成促使人口迁入的“拉力”。相反地,因为迁出地比迁入地有更多的消极因素,因此形成促使人口迁出的“推力”。
洄游青年回乡可以看作受到推-拉力作用的影响,但是传统推-拉理论对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的界定很模糊,对推拉力具体作用于人口迁移的影响力难以测量,忽视迁移过程中人本身的作用,针对这些弊端,肖周燕(2010)在传统推-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肖周燕认为人口迁移推-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某一个地方成为拉力的因素,在另一个地方可能成为推力,因此需要统一的参照物才能够对影响人口迁移的推拉力进行量化。这里提出推-拉力有三个基本变量:1.外部变量。包括经济发展状况、环境条件、卫生医疗条件、教育条件、就业机会、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这些指标的差异刺激人们产生迁移动机。2.内部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家庭和生命周期、文化素质、个性类型,内部变量最终决定迁移行为实施与否。3.中间变量,即实现渠道。用来表达从A地迁移到B地的过程是否畅通。中间变量既区分于内部变量和外部变量又需要与其相配套。中间变量有政府提供的信息渠道或者个人的社会网络资源。
本文将利用外部变量、内部变量、中间变量为框架分析洄游青年洄游的过程及作用于洄游青年的因素。具体来说这个分析框架为:1.造成洄游青年产生洄游动机的外部变量。2.最终决定是否洄游的内在变量和吸引洄游青年洄游的机会要素。3.机会要素如何被洄游青年所利用,利用过程是否顺利体现实现渠道是否畅通。通过这三类变量的分析可以微观地、动态地展示洄游青年的洄游路径。
本文采用叙述分析方法从与洄游青年的交谈中探寻其洄游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叙述分析方法从受访者的故事中探寻其主观的生命经验,从洄游青年的叙述中,研究者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揭示出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形塑及结果。为收集充分的资料,研究者对在江西、湖南两省收集的洄游青年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洄游的心路历程以及回乡的就业生活状况。
二、 洄游青年洄游变量及机会利用
通过上文对理论和框架的梳理,下文研究洄游青年洄游变量以外部变量、内部变量和中间变量三个方面着手,在分析洄游青年洄游原因的同时也对洄游青年如何利用机会创造机会寻找机会的路径进行分析。本文从微观的角度阐释洄游青年洄游的原因并记录下其在建立事业过程中的得与失。洄游青年在家乡寻找机会创造机会的过程也是二三线城市进一步实现城镇化的过程。
(一)洄游青年产生洄游动机的外部变量。1.住房机会得不到保障。2009年以来一线城市房价一路走高,过高的房价使青年定居一线城市的梦想破灭。另外,保障性住房的缺陷,比如位置偏僻、周围基础设施不完善,使社区居民边缘化、贫困化风险更大。保障性住房门槛高、管理监督不到位,都导致保障性住房资源的浪费,使一线城市供不应求的住房资源更加紧张,进而进一步抬高房价。而租赁住房价格高昂、环境恶劣,不是长久之策。住房是在迁入城市扎根的基础,居住地的落实对青年来说是在某地长期稳定工作的基础。在我国特殊的户籍政策和一线城市高房价的影响下,住房机会对于流动人口特别是洄游青年的迁移是巨大的推力。在创造或寻找机会型洄游青年中,大部分因为住房机会缺失而产生洄游动机。“我决定在哪里工作这个问题想得还是很长远的,要在上海工作就要在上海定居,在上海定居经济压力很大,房价很贵,给家庭的负担太重了,我母亲身体也不好,还是想照顾一下家人。”(1hy-Xiao)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为外部变量的住房机会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2.升职空间小。在洄游青年的研究中,升职空间小,随着年龄增长遭遇职业“玻璃天花板”,很难在从事的领域做出成就,是其产生洄游动机的重要外部变量。与此同时中西部就业环境改善,能够为青年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东中西部三大市场供略大于求,岗位供求比分别为1.08、1.13、1.13,中西部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但因为收入更高,东部地区依旧吸纳了超过40%的就业人口。升职空间小和家乡的就业机会两方面的因素客观促使洄游青年产生洄游动机。升职空间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充分的发展空间为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与洄游青年的访谈中,升职空间这一变量也被多次提及,“回来工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北京工作觉得没意思,具体来说就是发展不顺利,事业遇到瓶颈,上升遇到困难。公司经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我所在的部门开支缩减了20%,我发觉到要达我所想理想的职位很困难,就决定离开原来工作的单位。”(1hy-Jun)从这里可以看出事业上的瓶颈是洄游青年洄游动机产生的重要变量。
(二)内部变量和机会要素。1.社会资本。拥有社会资本是洄游青年洄游与否的重要内在变量之一,社会资本在其回乡后的就业、创业、生活上都提供了极大的支持。研究发现洄游青年认为家乡与一线城市相比社会资本有所不同,相对于一线城市更看重公平竞争,家乡可以通过亲友获得更多社会支持。“主要还是靠原来在湖南的这些朋友,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帮助。像长沙这样的城市主要还是靠人脉,不像我在北京主要靠实力靠打拼的。长沙夹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和我家乡那样的小城市之间,人脉圈广对发展还是很有用的。”(2hy-La)2.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从定义可得洄游青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大部分在一线城市积累了工作经验。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作为优质人才资本的重要衡量指标,既是洄游青年自身所具备的素质,也成为洄游青年最终选择洄游的内部变量。在这些洄游青年中有因为“专业对口”从一线城市的高校毕业直接回乡工作的,也有积累了工作经验回乡“从头再来”的。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可以为洄游青年在回乡后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对相关领域工作更长远的预期,并且影响对某些行业的市场价值和市场定位的预判,这些都为洄游青年在家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研究中,Jun离开北京公司之后在其他地方先后也找了与他之前传媒工作相关的工作,但是最终都选择离开,原因是他觉得工资待遇不是很满意。2011年,为了能够照顾父母,更是因为对家乡环境感到更熟悉更亲切,他回到贵溪市环保局工作。得到这份所得到的来自亲人朋友的帮助不多,在监督部门任职,岗位的内容主要是做实验。之所以放弃了他之前所从事的媒体行业是因为他对这个行业的发展也做过自己的分析:“媒体宣传这个行业在北京比较集中,如果离开那里反战空间更加受限。”所以他决定从事其他行业试试。(1hy-Jun)这期间凭借其对媒体行业的预测,Jun最终选择在家乡换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成为其在家乡稳定生活的基础。2010年,Sh在澳大利亚留学回国后,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2014年回到家乡贵溪创业,从事玫瑰花种植。“我一开始回来正是着眼于我们这一块的市场空白,所以才考虑这一块,包括花卉的销售,包括花卉相关的衍生产品,都是在考虑里面。我做花卉在于长远的利润空间。”(1hy-Sh)因为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培养了其广阔的视野,因此在市场定位和产品阶段上都有长远的预期。3.家庭责任和生命阶段。处于不同的生命阶段的青年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对其角色期望有所不同,洄游青年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也有所不同。比如从年龄上20出头的青年倾向于外出闯荡,渴望做出一番事业,年近30的青年则更多的考虑家庭和长久的安定的生活;从家庭文化上看,注重家庭责任教育的家庭中,青年对家庭的责任心较自由型家庭更强,因为照顾父母的责任选择洄游的可能性更大。家庭责任与生命阶段密切相关,因此也是洄游青年最终选择洄游的重要内部变量。在研究中发现年龄、家庭文化是决定承担多少家庭责任的因素,对未来的预期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向稳定、安定靠近,对未来稳定的预期又影响了其洄游的决定。对父母的责任和对稳定生活的期待成为其洄游的重要原因。
(三)中间变量:洄游青年利用机会的渠道。1.人脉:获得信息和帮助。在洄游青年洄游过程中获得家乡创业或就业状况的信息,如相关产业的市场份额、发展态势等,有利于其在家乡顺利地开展自己的事业。洄游青年在家乡的社会资本除了在提供信息方面发挥作用外,在事业建立、发展,各种关系的协调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更注重人情的二三线城市,利用社会资本显得至关重要。对社会资本的利用是否顺利是衡量洄游青年回乡渠道是否畅通的中间变量之一。洄游青年本身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研究显示他们大多在家乡拥有较广的人脉,而这些人脉资源则多是亲戚和朋友,他们能够为其事业提供巨大的帮助。在获取市场信息和决策方面,洄游青年会主动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筛选亲友提供的信息,并且有针对地询问某一产业的具体发展状况。除了获取有效信息外,洄游青年获得的支持更有力地推动其事业上的发展。这些支持既有资金支持、精神动力,也有家庭责任的分担。家境优越的Sh在种玫瑰的初期获得来自家庭资金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使其洄游成为可能。对Sh来说利用社会资本以回乡后建立事业的渠道是畅通的:“我妈妈觉得我在田里干活肯定是非常辛苦的。他们自己也是创业过来的,所以我不想我回来,但是我想证明我的能力,我跟他们也这么说,我爸妈对我也很支持。我的丈夫对我的想法也很支持,他觉得农业这个发展方向和我未来要做的这一块的业务挺好,也觉得我准备种花这一块在这边是有市场的。”(1hy-Sh)从北京回长沙的La,目前从事化妆行业,在朋友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已经站稳了脚跟,接下来准备向自己的家乡湘西拓展事业,但是遇到了困境:“在家乡开个化妆培训学校,已经做好前期调研的工作了,在资金场地这些硬件上估计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曾经主动了解过办学校的一些手续,怎么和地方政府打交道这些的,都问题不大,政府也没承诺有些什么优惠政策,不过我還是相信靠我自己能行。反而我觉得现在最缺的是人,缺志同道合的伙伴,还有有技术的而且愿意一块做的人。”(2hy-La)La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在处理将来事业上的困难时也显得十分从容,但是缺乏志同道合的人成为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反映出在社会资本的利用上虽然是顺畅的但是根本问题在于缺乏社会资本的困境,也就是如何促使更多高质量人才洄游的现实困境,这个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2.先进的管理:改造就业环境。洄游青年因其自身受到的教育及在高强度竞争的一线城市工作过的经历,在回乡后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会受到原有的管理思维的影响。这种先进的管理思维用在其创业的领域对其产业的健康发展必然是有利的,但是在现实中如何将新的管理思维解释给家乡中未接触过这种思维的人,成为其实现洄游渠道中的障碍。Sh在家乡种植玫瑰期间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但她也积极解决了这些问题。比如,花卉种植要做规模农业,因此要在当地承包大量土地,在承包当地的农田过程中,有一家农户不愿意将自己的土地承包出去,她就自己去村民家求情,等这户家中能做主的儿子回家之后才最终达成协议,中间耗费很长时间,Sh来回多次决心一定要拿下这块地。还有一个事例,在玫瑰种植的过程中,有种植经验的老农认为Sh引进的种植方法产量不高,于是Sh就跟有分歧的农民通过种植竞赛的形式,分成两组采用传统方法和引进方法进行对比试验,最终以引进方法获胜而消除了农民的顾虑并成功的聚集人心。这类事例在Sh的创业过程中屡见不鲜,在创业过程中引入新的管理理念不仅可以为日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也更新了其家乡所在地劳动者的意识,为其家乡新型城镇化发展注入活力。洄游对自身管理经验的利用在创造更多机会的同时也推动了家乡发展,进一步创造更多有利于洄游青年的机会。3.职业上升途径:坚持学习。洄游青年通过在所在单位的职业技术培训或坚持增长自身职业技能能够保证自身的职业上身途径畅通。在研究中发现,洄游青年中大部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即便工作压力巨大,对未来依旧持乐观态度,他们相信凭借自身的努力能够达成自身的目标。从洄游青年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其职业上升渠道是畅通的,在自身努力的前提下,洄游青年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乐观的态度。
三、 总结与讨论
洄游青年洄游对洄游青年本身来说是通过地域上横向流动促使其社会阶层的纵向流动。在人才饱和的一线城市,知识的边际效益递减,使得一线城市的青年难以为实现抱负而施展拳脚。回到家乡之后,知识的价值体现出来,洄游青年趁着二三线城市加速发展的势头,利用机会获得发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二三线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洄游青年对二三线城市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洄游青年为推动城镇化向纵深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能够在更大空间内合理配置资源。二三线城市为吸引更多的人才洄游首先要树立尊重知识的意识,让洄游青年感受到场域中文化资本能够转化为经济资本才能够吸引更多青年洄游。第二,二三线城市提供更多有利于洄游青年创业的便利。在研究中洄游青年对有利于其洄游的政策提及较少,这说明在这个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研究,2013,37(2):19.
[2]廉思.国情线上的"洄游青年"[N].中国青年报,2015年17期.
[3] Everetts·Lee.A Theory of Migration[A].Univ of Pennsylvania,in "Demography",(3).1.1966.
[4]袁晓玲,黄新梅,胡得佳. 基于因子分析的陕西省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师,2008.
[5]俞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6]肖周燕.人口迁移势能转化的理论假说——对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重释[J].人口与经济,2010(6).
[7]张弛月.我国居民住房承受力之房价收入比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1:34.
[8]吴莹.确保障性住房公平有效分配[N].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12 月20 日 第014版.
[9]钱怡.六成多毕业生择业先看升职机会[N].苏州日报,2010 年3 月10 日 第A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