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书画市场最好的时代
2016-05-14顾闻
顾闻
在高手林立、名家辈出的书画领域,徐建融是一位学识渊博、书画精通的学者型画家,他精于史论研究,又兼长书画创作,有评论称他是“通人”,是“我们时代的艺术大儒”。
在采访前期查阅资料时,我们原本担心他身上会有艺术家惯有的“傲气”,但在见面落座后发现:一切都是我们多虑了。徐先生学富五车,却不摆架子,用一口带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耐心地回答每个问题,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你们辛苦了”,言语中的真诚毋庸置疑。
海上长风,意料之外的展览盛况
6月28日,“海上长风”——徐建融翰墨萃真展览会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由总策展人朱晓东馆长主持,展品涵盖了山水、人物、花鸟、书法、雅物等130余件精品、100部著作、30件名家书徐建融诗抄。此次规模展品具有极高的系统性和代表性,观众可以从一次展览里就比较全面地认识“艺术大儒”的风格特色与学术成就。
提起此次展览的渊源,徐建融说原本是邀请他的学生一起参展的,却没想到后来因故变成了他的个展。“其实我一直都不想办个展的,但是之前都答应了馆方,因此只能筹备起来。”虽然他并没有明说,但从话语中可以听出,作为老师,他似乎更愿意将优秀的学生推向市场,而自己的成就和功劳他却并不看重。
也许是因为一贯的低调和淡泊的个性,此次的展览徐建融只发出了五张邀请函,给业内的几位好友,却没想到当天的展览人头攒动,除了政界、商界、艺术界的艺术家、评论家、收藏家等纷纷前来祝贺,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读者和艺术爱好者。就连徐夫人和学生们都惊讶于先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竟如此巨大。
因此原本并没有打算上台发言的徐建融,在看到那么多到场来宾之后,临时决定上台并发表了20分钟的演讲,关于“如何站在国学的立场上重视传统书画”。他认为,在今天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也应该成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员:“国学的传统书画有别于我们传统美术学院书画教育体系,它不局限于书画技法的要求,也包含日常生活与常识,同时体现艺术家对于中国文化的通释与修养。”他同时直言,在当下传统书画中“国学书画”陷入大衰退的严峻时期,不仅是书画学习中的问题,也体现出教育体系中的问题,应该重新审视传统书画中“国学书画”的重要性,而提倡“和而不同、吐故纳新”,才是中西融合的中国传统书画传承与创新中的应有态度。——想必若不是平时深厚的学识积累,也无法在这种场合下完成如此“信手拈来”的演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尽情玩乐”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曾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这是古代文人雅士所最为推崇的生活方式。
但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中,有太多的诱惑影响着人们,看上去似乎很难再达到这种悠然淡定的境界。但徐建融却是一个“异类”,他的作息有一阵与现代人“格格不入”:每天六点入睡,六点起床(夏季还要再睡上两个小时的午觉),除却吃饭散步做家务等杂事,他每天只有六小时左右的时间“闲着”,于是他就画画、写字、练书法,别人觉得这是在磨练技艺,但他却称这只是消磨时间的手段。“人不能什么事都不干啊,那样会越来越胖的。”说到这里他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我现在还好点,尽量坚持十点睡觉,六点之后就坐着看看电视。”
也许在一般人眼中,以徐建融现在的学术影响,画坛地位,已无须做这样耗时日久、殚精竭虑的事了。甚至连徐夫人都曾劝他放松一下,多出去旅游散心。但他却说自己每天都在玩。“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画一幅书画、练一纸书法、读一本武侠小说、记录一点心得,这些都让我感到轻松和快乐。”诚如他自己所言,在传统文化的世界里,他乐此不疲,如鱼得水,畅快淋漓。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兴趣使然和天赋异禀,很多看似困难的事到了徐建融手中就能轻而易举地被化解。例如他写文章特别地快,据徐夫人介绍,他的最高纪录是曾在一年中出版了十几本著作。著名篆刻家鞠稚儒也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他出差沪上,下飞机后与徐建融联系,想请先生为一本即将出版的书作序,徐建融让他到自己家中来取。鞠稚儒遂打车前往,而当他进入徐先生的长风堂时,千余字的序言已然放在书案之上。
而在学生眼中,徐建融思考问题的高度和深度令他们敬佩不已。他经常会提点学生,解决困扰他们许久的问题,甚至一语就能击中学生前来请教的问题中心。他教导学生“要在一米的宽度里挖五千米的深度”,要求他们把每一件事做精做专。他主张“因材施教”,因此学生遍布各行各业,但每一个人都诚心实意地感恩于先生的帮助,敬佩于他的学识和做人的准则。
市场在关注书画艺术家的前景转好
如果你一直在关注艺术圈,那么不难发现,在如今举办的各大拍卖会现场,“中国书画市场”已然成为了一个香饽饽,市场的关注度变得前所未有的火热,这自然也让许多收藏家们前赴后继频拍出新高价。在2012年的中国嘉德秋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中,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重量级作品《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经过数轮竞价,最终以6267.5万元高价成交,这也创出董其昌作品的拍场新纪录;2013年北京保利八周年春拍“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中,明代著名画家唐寅的手卷《松崖别业图》拍出了7130万元的高价,刷新其作品的世界纪录;2002年,北宋“书画博士”米芾的《研山铭》手卷拍出了2999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而就近代而言,中国嘉德2011春拍中,齐白石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成交,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张大千绘于1969年的《松峰晓霭图》在银座2016春季拍卖会中拍出了586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
尽管看上去形势一片大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西方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的未来免不了会引起人们的担忧,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徐建融时,他的回答却大大出乎了我们的意料。“现在是书画市场最好的时代,从古至今都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状态,所以我觉得现在搞书画的人都是很幸运的。”他还引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对比。“很多人或许会觉得做明星很风光,但在我看来演艺圈的出名毕竟是小概率事件,真正走到一线的人也都是凤毛麟角。而现在的书画市场却不一样,上到当代大家,下到市井里的民间艺术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怡然自得。”他同时提到上世纪60年代是书画艺术家的艰难时期,直到80年代才逐渐有了起色。“我记得80年代初的时候书画作品的均价是15块一平尺,到中期的时候就是200块一平尺了,那时候就觉得是个很大的飞跃了。”徐建融这样说道。
多年来,徐建融一直坚持作画,他常常笑称自己有几天不画就难受,一画起来就乐在其中,但凡一作之成,稍有新意或创见,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和满足感。而从网上查到的资料中可以得知,他的作品每年也都会进入拍卖市场,均价在3万~10万不等,尽管与前人的纪录相差甚远,但不得不承认,在当代,徐建荣的作品和影响力占据着市场的重要位置。他是唐宋传统最有力的倡导者,也是实践“回归”的领军人物。而且数据对他来说并不能代表什么,他根本不在乎外界的评价,绘画于他而言只是发自内心的“狂爱”。
不过作为旁观者,我们却觉得他的作品多少有点被市场低估了。但其实反过来想想,一直以来,传统文化的价值不都是需要时间的验证吗?况且,也正是因为历史的沉淀,才让它们变得越来越浓郁,耐人寻味。诚如徐建融所说的那样,“现在是书画艺术家最好的时代”,那么同样也应该是“收藏书画作品最恰当的时代”。—— 因为好的作品总是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正如一杯美酒那般,越发温润醇厚,岁久而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