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艺术时代——文艺IP将是下一个投资风口?

2016-05-14

财富堂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艺艺术

当下的艺术形式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广泛,先锋艺术在探索艺术的边界,传统艺术也得到公众更多的关注和普及,“文艺青年”的基数在不停地增加,艺术教育行业发展迅猛,流行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也愈发紧密。俨然,泛艺术的时代已经到来。那就更需要我们及时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当下的发展。这篇文章我们讨论一种变革的可能性——用互联网的方式打造“文艺IP”及其孵化平台。

IP和文艺IP

粉丝经济引爆了整个互联网行业,“IP”成为了被资本、文化娱乐行业和受众追捧的焦点。本文提到的“IP”概念,并非大家熟悉的“IP地址”,而是指代“知识财富”(Intellectual Propert)。“故事”“设定”“创作者的品牌”这3个核心的词组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了IP的常规入口,小说、影视剧、游戏、动画、漫画,这些则是IP的载体。任何载体一旦得到数量巨大的粉丝追捧,就有可能被转化出其他的产品,由此不断得到经济利益。比如天下霸唱的小说《鬼吹灯》,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网游、漫画、动画,由此改编的两部电影,就得到了将近24亿元的票房收入。

而“文艺IP”这个概念,却一直没有得到阐释,也没有论证其存在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了解“文艺IP”的概念:在国内,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很多成功的案例:丁乙与爱马仕合作,用自己擅长的“十字”图式,设计了“中国韵律”的丝巾;法拉利邀请卢昊设计限量版跑车,艺术家用哥窑开片陶瓷花纹作为外形的设计元素,最终这辆跑车拍出了1100万元的高价;时装大牌Prada邀请了杨福东指导Prada2010春夏男装广告短片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文艺IP获利的经典案例。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一个负面案例,侧面看出“文艺IP”存在的巨大经济潜力—— 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一幅油画,可能就是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谢楚余的画作《陶》。他笔下抱陶罐的裸女,除了被盗版复制成油画、照片、装饰画之外,还被商家盗用作为广告,手中的陶罐也被换成了电饭煲、口服液,甚至西瓜。谢楚余坦言,“有人作过统计,我的《陶》起码被盗版了1000万次。”

我们可以通过上述的这些案例,描述一下至今都还没有被完全开发的“文艺IP”——通常情况下,其提供者是艺术家,或是至少具有一门和创作相关的技艺的达人。这些技艺通常和绘画、摄影、雕塑、综合材料、跨媒体、行为艺术等相关。虽然很早就有“艺术的跨界合作”这一提法,但“文艺IP”的领域则更加广泛,它能将流行文化和艺术符号在不同层次上结合起来,转化出带有艺术气质的奢侈品、活动、衍生品、广告、复制品、授权等商业变现的机会。

成功“文艺IP”的操作法和风险

大多数情况下,现已成功的“文艺IP”,离不开艺术产业链的投入和打造:美术学院培养艺术行业的新人;策展人寻找艺术家、机构和博览会等活动展示作品;批评家为展览和作品写评论;艺术史家书写历史;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收藏家购买作品,并在自己的圈子里不自觉地当起了艺术收藏的布道者;拍卖行介入征集藏品;资本参与运作,拍出了高价通过媒体继续曝光,慢慢扩散到艺术圈之外;艺术家的名气会持续上升,继续推动下一个展览的运作,再与商业品牌、慈善项目合作……如此反复运作,一个个的“文艺IP”就这样被打造出来了。

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封闭性和权威性,还有成熟性。所有的操作都是在“艺术”的生态链中完成的。但是在经济下行和互联网革命的情况下,用艺术世界原有的方式,炒作“文艺IP”遇到了不少阻力:在热钱已经开始变得冷静,原来的藏家被“套牢”,价格的虚高透支了很多人的购买力时,加之艺术作品不是生活的必需,在这片红海市场内,以买卖艺术作品为核心来推动“文艺IP”发展的方式,当前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根据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和国际知名艺术大数据网站Artprice合作公布的《2015年度艺术市场报告》可以看出,2015年艺术品市场成交额为160.95亿美元,比2014年下降10.31%。中国的拍卖额度降至全球第二。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加,中西方艺术市场会处呈现缓慢发展的态势。

互联网化“文艺IP”应运而生

知名的艺术大咖的生存和发展早已不是问题。而正在成长中的艺术工作者们,面对更少的展览机会和谨慎的藏家,需要从原来的圈子里走出来,而互联网则是一个重要的出口。其中,微博上被广泛传播的《心中有沙》,成为了利用互联网突破艺术世界生态链,制造“文艺IP”的经典案例。

这是行为艺术从大众角度入手,通过互联网疯狂传播,不以创作唯一的“原作”为核心,通过事件、才情技艺发酵制造出的“文艺IP”的一种可能性。

安迪·沃霍尔说过,“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机会”,文艺IP创作者在成名之后,应该如何维持?是否需要专业的平台或是机构继续让其保持热度?

以往包装艺术家的方法更多是用资本堆高艺术品原作的价格,这会令人反感和排斥。但是在现实中,艺术行业却又离不开资本的推动。而文艺IP孵化平台的优势在于,能更精准地将艺术工作者创作的文化符号,辐射到特定的社群当中,形成社交货币。这就跳出艺术世界的壁垒,用互联网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艺术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能弥补艺术家“创意十足,经营不足”的短板。也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在推广艺术工作者的过程中,文艺IP孵化平台的影响力也随之增长,自然能从中得到应有的利益。

现在,资本关注IP的方式,通常分成两种。一是投资单独的IP,第二是投资IP孵化平台。不过从网红“papi酱”获得千万投资之后,转型打造“papitube”平台,可以看出,通过IP平台间接投资IP,比起单纯投资几个IP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我们可以从下面的“网红投资榜”中看出,资本对于网红、IP的簇拥,因此也能展望文艺IP被资本发掘的可能性。

从艺术类APP现状看文艺IP孵化平台发展

但是纵观与艺术相关的互联网产品,文艺IP孵化类的APP寥寥可数:

1、艺术资讯类:艺术云图、每日故宫等。

2、艺术电商类:HIHEY、爱艺客、艺客等。

3、艺术综合社区类:ARTAND、艺术狗、艺伙等。

4、文艺IP孵化类:泛艺术。

让我们简要分析一下这4类APP的特点:其一,艺术资讯类APP更多充当艺术世界“媒体”和“数据库”的角色。微信公众号的先入为主,让此类APP的流量争夺变得非常困难。加之市面上已经有了不少有趣的、既有艺术又有其他丰富内容的资讯类APP,这种主要靠着流量、用户得到投资的产品,在内容并不能和其他平台拉开很大距离的情况下,每日要保证相当大的内容产出量,生存的成本和压力会变得很大。

第二,“艺术电商”其实仍然只是在当前艺术世界的运行规则下,进行的“线上作品买卖”行为,受众面已经先天不足,而单纯贩卖艺术衍生品,则会因为创作者知名度不高,无法获得更多的销量;根据2015年8月整理出的表格可以看出,这些并非年度成交而是累计成交的数据,现在,除了“HI小店”之外,艺术电商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第三,社区类产品,综合了资讯、交流、分享、教育、作品私下交易等功能,则是发展文艺IP的重要方式,但是,如果还在艺术世界的小圈子内,用户的量级也不能达到理想状态,文艺IP的打造也会受到制约。

第四,目的明确的孵化文艺IP的产品,到目前为止,仍处在萌芽阶段。

如何在未来运营成功的文艺IP孵化平台?

关于这个问题,我专门采访了知名艺术评论家陈默、泛艺术APP的CEO刘阳、前腾讯微博运营部门负责人陈坚,还在老牌动漫游戏论坛STAGE1st与资深业内人士讨论,得到了以下的一些结论。

成功的文艺IP孵化平台让能社群的用户在精神上或物质上都有所收获,体现他们的价值和存在感,这是一个共赢的合作方式。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有成为IP的可能性,关键在于文艺IP孵化平台的运营。这就必须突破原有艺术圈的生态系统,构建新的互联网艺术生态。这并非与原有的艺术圈彻底决裂,而是深入到更广阔的社群中,了解更不同社群对于不同文艺IP的需求。

发掘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把握流行文化和艺术的关系,结合艺术达人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社群做宣传推广。当各大平台及社交应用多点开花之后,就能迅速增加孵化平台和艺术达人的知名度,产生区别于纯流量型的IP,得到富有价值的精神文化符号。

只有在此基础上,孵化平台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以此切入到艺术品及周边的增量市场,实现商业变现。比如以热门青年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图像和以动漫插画手绘师创作的流行图像,生产限量的复制品、衍生品,参与商业合作,得到持续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在泛艺术时代,互联网化的文艺IP,是艺术发展的趋势,这是一个广阔的投资蓝海。

猜你喜欢

文艺艺术
1942,文艺之春
文艺联合五月好书榜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爆笑街头艺术
节日畅想曲
文艺小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