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图案课教学研究
2016-05-14钱凡
钱凡
【摘要】图案是一切艺术设计的基础,是最早唤起人类审美感知的艺术形式。同时,图案基础作为一门古老的课题,也是美术教育、美术设计的一门必修课,是将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一种美术形式。它是实用美术中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等各方面的预先设计,受制于设计母体的材料、经济和生产条件,可见,它在基础设计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职业高中的图案课教学进行了研究,希望为其他美术教师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图案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高中;图案课;教学研究
引言
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图案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由基础向专业过渡的桥梁学科。图案课程与设计素描、色彩相结合,可以为学生在设计领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职业高中的美工专业,图案课是一门基础必修课程,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还不是很成熟,现有的图案课教学方式、方法主要针对的是全日制本科学生,不适应职业高中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现状。因此,对图案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不断地探索,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职业高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图案与设计的关系
图案设计基础注重于学习前人总结的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图案形式美的法则,包括造型、构图、色彩,指导和完善图案设计,也属一种特殊的设计。图案设计是在专业分工不同、基础图案学习的基础上,以满足人们的实用与审美需要为目的而创造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图案基础训练与设计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在基础图案训练中,要把图案的变化统一、均齐平衡、对比调和、节奏韵律、视觉错觉等法则贯穿到图案设计与表现之中。通过组织结构、点线面的处理、变异和主题性色彩的把握。从心理感觉上升到感情迸发指导创作和艺术表现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也是基础图案教学的目的所在。
二、图案课教学的重要性
美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艺术,图案是美术当中的一部分内容,更具有强烈的视觉传达力。职业高中图案课教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色彩配置、色彩运用等实用性、美观性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首先,通过图案的学习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图案修养,为其将来步入设计行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图案语言的成因,对比横向和纵向的区别,能够让学生领会到图案语言的内涵,创造出具有新意的作品;再次,通过介绍图案的各种创作方法和创作思维,可以使学生在创作中得到体验,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最后,在基础图案课教学中,设法将图案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渗透到学生的创作观念之中,对于提高基础图案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图案的实际创作水平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图案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
1.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辅导
(一)图案课教学初期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完全掌握制作的技巧和工具材料的性能,并培养学生细心、整洁的作风;其次,正确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要辅导好绝大多数甚至全部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训练,同时也要指导好他们的课余自学,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作品点评时,必须根据同学的绘画水平,制定不同层面标准,对其进步予以肯定,并指出不足,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二)图案的创作阶段
教师要学会积极的引导学生,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不要让学生被以往的思维定式束缚住,消除思维定式的影响。在学生的创意产生后,教师要采用引导和建议的方式辅助学生完成作品。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图案教学中,强调变异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寻求新的思维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两种以上的思维对象纳入思维的轨迹,将互不关联的事物或观念进行重新组织,将互不相关联的自然事物融合在一起,就会产生新的形象、意象和意念。从事物相互的关系中发现创意的契机,要注意它不是事物间简单的相加和拼凑,而是根据设计者的创作意念,从不同的事物里抽取有内在联系的特性,再把它们融合成有创造思想和精神内涵的艺术生命体。
4.做好课后反思
职业高中的学生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群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的认识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及内容的设计。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对图案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其创新能力,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设计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增强图案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传统图案课在现代设计基础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3:170.
[2]韦泽翰.图案教学改革初探[J].大众文艺,2010,23:337-338.
[3]郑燕,胡建军.职高图案课程教学中生活素材的选择与实施[J].中等职业教育,2012,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