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手段在心率失常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14孙雨华
孙雨华
摘要:目的 探讨现代化手段在心率失常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入学的心率失常教学班共120名学生,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60名,对照组学生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学生给予现代化手段,观察教学效果。结果 对照组学生≥80分的有11(18.3%)名,≥60分的有53(88.3%)名,观察组学生≥80分的有33(55.0%)名,≥60分的有58(96.7%)名,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5.692,P<0.05)。对两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满意程度进行分析,观察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2.34±8.29)分,满意率为91.7%,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9.323、8.078,P<0.05)。结论 以现代化教学技术对心率失常教学,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现代化手段对于教学效果虽具有影响,但教师对于学科的特征、内容、方法等仍然需要了解与熟悉掌握,这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传统教学模式;现代化手段;心率失常;教学质量
现代科技技术不断发展更新,多媒体、网络、数码影像等技术正在深刻的影响着学习领域,对传统教育观念、方法形成了巨大的影响[1-2]。将教学内容通过现代化手段呈现于课堂上,已经逐渐成为当下教育改革、医学教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方向。本文探讨了现代化手段在心率失常教学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入学的心率失常教学班共120名学生,按照简单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名。对照组学生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0~22岁,平均年龄为(21.2±0.7)岁。观察组学生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为(21.7±0.9)岁。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即通过教案纸进行备课,通过粉笔在黑板板书授课,课后布置作业簿进行练习。观察组学生给予现代化手段。从收集备课资料、课堂教学、课后学习等环节中充分利用幻灯、动画、模拟演示等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1.3考核办法 两组学生以同一套考试题进行考试,统一进行监考、阅卷,由同一位老师进行评分。自制满意调查表,由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填写。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间进行t、χ2分析。若P<0.05,则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若P>0.05,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两组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情况及构成比 对照组学生≥80分的有11(18.3%)名,≥60分的有53(88.3%)名,观察组学生≥80分的有33(55.0%)名,≥60分的有58(96.7%)名,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5.692,P<0.05),见表1。
2.2两组学生考试成绩及满意程度分析 对两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满意程度进行分析,观察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2.34±8.29分,满意率为91.7%,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9.323、8.078,P<0.05),见表2。
3 讨论
心率失常教学内容多为抽象、微观的,以传统方式教学时,学生难以直观理解。为此,在网络、文献中的照片、示意图等方式制成ppt,以色彩鲜艳、高分辨率的图片形式向学生介绍心率失常的知识。此外,通过数码相机等方式对平时的实验操作方式记录,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进行剪辑、播放。平时,注意收集报刊、电视等现代传媒中涉及的资料。为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进行心率失常教学中,曾收集一些国内外相关的课件。但这些课件均缺少良好的适应性,主讲教师难以根据自身的风格以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为此,我们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讲课重点,主讲教师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现已完成制作并以及进行授课使用。这种授课模式内容丰富,图片鲜艳,学生接受容易,积极性得到激发[3-4]。同时还可以再授课时随时播放动画、视频等资料,保证整个教学的质量。
我国正在逐渐深入教育改革,其改革核心是不断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而对于心率失常教学来说,不仅要在课堂上不断更新历年,改革方式,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积极参与,参与讨论所学知识。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满意程度进行分析,观察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2.34±8.29)分,满意率为91.7%,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9.323、8.078,P<0.05),这表明,通过现代化手段对心率失常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得到增强,对课堂的满意水平也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以现代化教学技术对心率失常教学,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现代化手段对于教学效果虽具有影响,但教师对于学科的特征、内容、方法等仍然需要了解与熟悉掌握,这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乔明琦,于艳红,魏盛,等.新学科:学科规律,深化领域,形成分支,迈向现代教学——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上篇Ⅲ)[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4):710-722.
[2]韩海琳,梁丹,范瑞泉,等.医学教育发展之路的“DNA双螺旋结构”现象——来自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5:17.
[3]陈建宏,黄大林,骆耐香,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313-315.
[4]李向群,刘佰龙,王娟,等.基于教学视频的大学文科专业数据库应用技术自主学习平台建设[J].现代计算机:上下旬,2015(3):39-42.
[5]展淑琴,吴海琴,张桂莲,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阶段的应用及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6):1233-1235.
编辑/翟辰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