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2016-05-14王早英张银秀
王早英 张银秀
摘要: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资料,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就诊的89例非子宫内内膜异位症妇科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各因素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干部与技术员、大学及以上学历、血型属A与0型患者例数均对照组多,且月经初潮年龄比对照组小,月经周期比对照组短,且人流次数比对照组多(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危险因素与初潮年龄小、月经周期短、经期长、人流次数相关性高。结论 初潮年龄小、月经周期短、经期长、人流次数多均是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孕次多、产次多可减少发病危险性,为保护因素。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因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妇科常见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由于该疾病具复发性、侵袭性与种植等恶性特点,因此医学上将其称为"良性癌瘤",相比于治疗此疾病,临床上更重视其预防[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资料,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就诊的89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2~58岁,平均(38.12±6.51)岁,已婚55例,未婚45例;对照组年龄23~59岁,平均(38.42±5.54)岁,已婚43例,未婚46例。两组年龄、婚姻状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病历查阅方式填写妇科疾病调查表,调查表填写由妇产科资历深医生与妇产科主任医生各1名负责控制调查质量。调查内容包括:个体因素(职业、学历、血型等)、月经情况(初潮年龄、月经期及周期等)、生殖情况(初孕年龄、孕次、产次、流产次数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调查内容各情况中的因素,包括职业、学历、血型、初潮年龄、月经期及周期等;多因素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发病间的关系。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百分比(%)计数资料,?字2行组间比较;(x±s)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相关因素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干部与技术员有89例(89.00%),大学及以上学历78例(78.00%),血型属A与0型有84例(84.00%),对照组干部与技术员有35例(39.33%),大学及以上学历41例(46.07%),血型属A与0型有36例(40.45%),两组个体因素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初潮年龄比对照组小,月经周期比对照组短,且人流次数比对照组多(P<0.05);两组初孕年龄、孕次、产次、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与月经周期、孕次、产次及初潮年龄均呈负相关;与经期、人流次数均呈正相关。初潮年龄小、月经周期短、经期长、人流次数多均是发病危险因素,孕次多、产次多可减少发病,均属于保护因素,见表2。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于育龄女性,初潮后及绝经前的女性均具此疾病的可能性,其主要依赖于雌激素,其中育龄女性体内雌激素在卵巢中占主要地位[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部与技术员有89.00%、大学及以上学历、78.00%、血型属A与0型84.00%的患者均比对照组39.33%、46.07%、40.45%多,说明干部、技术员以及大学以上学历等人群发病率高[3,4]。此外,A、B、O血型常染色体具显性遗传特点,分布具遗传性及种族差异性,其中A型血人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易感性较强,因此发病率高[5]。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初潮年龄比对照组小,月经周期比对照组短,且人流次数比对照组多,说明初潮年龄小、月经周期短及人流次数多的女性极易发病。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与月经周期、孕次、产次及初潮年龄均呈负相关;与经期、人流次数均呈正相关,说明发病危险因素为初潮年龄小、月经周期短、经期长、人流次数多[6,7]。同时妊娠次数亦可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两者为负相关,因患者分娩次数增加,会降低妊娠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发病风险;加之人流多次且接受过宫腔操作的患者,因子宫受损较多,则易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8]。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因素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初潮年龄小、月经周期短、经期长且人流次数多均是危险性较高的发病因素,因此有助于临床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应珉.妇科病[M].南京: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1-377.
[2]杨燕玲.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病因素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7):778-779.
[3]李雅男,王丹波,陈英汉,等.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意义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1):34-36.
[4]于玲,田永杰.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1(2):79-83.
[5]朱静妍,朱秀君,黄黛苑,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相关因素研究[J].新医学,2014,45(11):724-728.
[6]陈梅娟,张信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6):4-7.
[7]李莎,袁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中的凋亡异常[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40(4):347-349,357.
[8]张宣东,吴蕾,张兵,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特点、临床治疗及相关发病因素分析[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5,22(2):134-136.
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