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血症患者早期D—二聚体及vWF水平的临床研究
2016-05-14肖宏桂培根
肖宏 桂培根
摘要:目的 监测脓毒血症患者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浓度变化,探讨两者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将52例脓毒血症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脓毒症组、重症脓毒症组;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测定D-二聚体、vWF浓度。结果 与脓毒症组相比较,重症脓毒血症组D-二聚体、vWF浓度显著升高(P<0.05),并且重症脓毒血症组患者病死率为36%,高于脓毒症组患者病死率为11.2%。结论 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D-二聚体、vWF浓度升高,两者浓度升高可能是脓毒血症预后不良的指标。
关键词:脓毒血症;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脓毒血症(Sepsis) 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如并发器官功能衰竭时称为重症脓毒血症(Severe sepsis)。脓毒血症是目前重症监护室中的首要死亡原因。为找到适合实验室指标,帮助临床医生结合评分系统监测疾病的活动情况和严重程度,确定治疗方案以及预测预后。本研究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浆D-二聚体以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脓毒血症患者资料,男31例,女21例;平均年龄(43.5±9.5)岁;所有病例符合2003年国际脓毒症讨论公报定义的脓毒症诊断标准[1],并排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肝硬化、恶性肿瘤晚期、胃肠道出血等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例,且排除影响测定结果的情况,如输注脂肪乳剂等。按有无器官功能衰竭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24 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D-二聚体及vWF值,血浆D-二聚体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试剂盒为人D-二聚分析试剂盒(购自上海原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浆vWF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购自武汉伊艾博科技有限公司)检测。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3.0统计软件对所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处理,计量资料用(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D-二聚体、vWF浓度比较 重症脓毒血症组的D-二聚体、vWF水平显著高于脓毒血症组(P<0.05),见表1。
2.2患者患者死亡情况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脓毒血症时内皮细胞损伤,释放组织因子使凝血酶原激活,导致凝血酶产生;同时促炎因子的增加使纤溶活性下降,上述机制使大量的纤维蛋白生成,血液为高凝状态,引起微血栓生成,导致微循环障碍,造成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和功能异常[2]。
D-二聚体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志物。研究表明患者D-二聚体与感染严重程度有相关性,随脓毒症病情程度的加重,导致纤溶亢进,导致患者D-二聚体浓度升高[3,4]。本研究中发现重症脓毒血症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明显高于脓毒血症组。
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重要标志物,正常情况下,只有少量小分子的vWF存在于血液中,当内皮细胞受损后大量储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内的大分子vWF进入血液,因子可以检测血浆中的vWF水平来评价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研究表明在脓毒血症中,大分子vWF表达,促进血小板血栓在微循环中形成,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并且在脓毒血症患者中血浆vWF因子水平持续升高[5];本研究中发现脓毒血症患者vWF因子均升高,且重症脓毒血症组患者中vWF因子水平浓度明显升高,综上所述,D-二聚体、vWF浓度的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参考文献:
[1]Levy MM, Fink MP, Marshall JC, et al.2001 SCCM/ ESICM/ ACCP/ ATS/ SISR inte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nference[J].Crit Care Med, 2003,31:1250.
[2]刑利峰,姬晓伟,谢波,等.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0):4880-4882.
[3]胡建,尚为民,段艳青,等.急诊感染患者凝血障碍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102-4114.
[4]赵富美,刘苏,沈毅,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653-655.
[5]Kenji Nishio, Hidetada Fukushima,Tomoro Watanabe,et al.The Ratio of ADAMTS13 to VWF-Propeptide Can Reflect the Disease Severity and the Extent of Inflamm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or Septic Shock[J].Blood (ASH Annual Meeting Abstracts),2011,118: 3349.
[6]M Kalai,F A, Montero-Julian,J P, Brakenhoff,V,et al.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anti-human interleukin-6 and anti-human interleukin-6 receptor-neutralis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J].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FEBS, 1997,249(3):114-115
编辑/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