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6-05-14张乐
张乐
【摘要】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视唱练耳教学在高校音乐院系中得到了发展。视唱练耳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力度感、旋律感与和声感。本文在简单介绍视唱练耳和音乐能力的内涵的基础上,主要探讨这四感的培养方法。笔者认为单声部节奏的训练可以采用分解节奏训练、倒影式节奏训练、分离法节奏训练和变化节奏节拍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多声部节奏的训练可以采用即兴节奏卡农训练、多声部立体节奏训练和带视唱的多声部节奏训练想结合的方法。力度感的培养既要注意的方向,又要注意的走向和紧张度。旋律感的培养可以采用旋律模唱训练法和旋律填充训练法。和声感的培养的重要手段就是听觉。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音乐能力;培养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技术性的的学科。它主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力度感、旋律感、和声感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视唱、听辨、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
一、视唱练耳和音乐能力的内涵
视唱练耳是一门集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学科,是音乐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内容是练习发声、读谱和歌唱。它通过唱和听训练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力度感、旋律感、和声感等,以培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听辨记忆与视谱演唱等能力,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与理解作品中各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的影响。
视唱练耳教学的目标主要有四个:1.形成对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的初步理解,掌握常规的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2.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听辨记忆与识谱视唱能力;3.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其音乐鉴赏能力;4.对视唱练耳的教学方法有大致的掌握。
音乐是一种不要说的语言,有的使人慷慨激昂、乐观向上,有的则使人感伤忧郁、愁闷不堪。音乐不同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的文学,音乐使人产生的感受大体相仿,只是程度有所不同。音乐能力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培养的。它是人们先天或后天获得的感受、理解、再现以及创做音乐的能力。具体而言,音乐能力包括理解音乐的能力、感知辨别音乐的能力、表现和运用音乐技能的能力三个主要方面。
二、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主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力度感、旋律感与和声感。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要使用科学的方法。
(一)结奏感的培养方法。节奏感,即感受音乐节奏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对音符之间的时间关系的感觉和准确再现的能力。节奏感是人类的本能,人人都有节奏感,但需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开发人的这种潜能。节奏在音乐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节奏之于音乐好比灵魂之于一个人,没有节奏的音乐就是没有灵魂的肉体。
学生的节奏感的提高要通过严格、准确、科学的训练。节奏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节奏感训练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把握不同音乐作品的节奏特征与风格,达到正确、清晰地表现音乐节奏,从而达到准确地演唱音乐与体验音乐。对于培养方法,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两点:1.视谱读节奏与听写节奏应该交替进行、交叉训练;2.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导和挖掘学生内心的节奏感,达到让学生凭内心节奏感来准确掌握音乐作品的节奏的能力。
学生的节奏感的培养有三个要求:1.在乐理上,能够认识各种休止符、音符以及他们之间的时值关系,对节奏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有一个基本掌握;2.在节奏节拍上,能根据拍子掌握节奏的不同变化趋向,分辨各种节拍的特点,并能在此基础上正确组织节奏。3.在击拍上,能恰到好处的把握拍点和力度,从而建立良好的击拍习惯。节奏感培养方法分为单声部节奏培养方法和多声部节奏的训练方法。而单声部节奏的训练可以采用分解节奏训练、倒影式节奏训练、分离法节奏训练和变化节奏节拍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多声部节奏的训练可以采用即兴节奏卡农训练、多声部立体节奏训练和带视唱的多声部节奏训练想结合的方法。
(二)力度感的培养方法。音乐力度既有结构意义,还有表情意义,它也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情感的表达不能离开力度,世界上不存在离开力度的音乐。培养良好的力度感,对于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核心和灵魂至关重要。
培养学生的力度感,可以采用非标记性力度训练方法。所谓非标记性力度,即音乐作品中没有确切标注出来的力度符号。一个乐谱有各类术语及记号,这些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很好把握,而一些无法全部按照术语和乐谱标记来表演再现的其乐思的部分,就要求演唱(奏)者发挥自身的综合素质,自行处理。这种力度处理能力是一种难度相对较高的能力,能在很多程度上体现演唱(奏)者水平。因此,通过非标记性力度训练学生的力度感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提高。
那么如何对一首没有明确标示的作品进行强弱力度的划分与处理?笔者认为力度处理既要注意的方向,又要注意的走向和紧张度。具体来说,当律上行时应强唱出,当律下行时则应弱唱出;当个音符多次重复时应渐强;当旋律乐句第二次重复出现时或同一个节奏型反复时,表演或演唱(奏)要使用不同的强弱力度;当旋律由时值相等的相同音级的连续作为结尾时,其中最后几个音级要处理成顿音或渐弱。
(三)旋律感的培养方法。旋律是音乐的基础和首要表现方法,它本身包含丰富的内容,包括乐音的力度、高低和长短关系、音色以及其他的音乐表现要素,能集中表现音乐形象和情感。使人情绪高涨的一般是上行旋律,使人情绪低落的一般是下行徐律,使人平静的往往是同音反复的平行进行。音乐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就在于旋律多种音乐要素融合于统一的音乐形象之中。旋律感知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整个音乐听觉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音乐能力的重要指标,所以培养学生的旋律感的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培养旋律感的方法多种多样。培养学生的旋律感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方面训练时要确定先了解曲式结构和旋律发展规则,另一方面训练要以调式分类。
1、旋律模唱训练法。所谓旋律模唱,是指在最短的时间里准确记忆并唱出完整的音乐旋律。唱出的旋律越完整准确,评价越高。对于具体的操作而言,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记忆最多的音乐旋律应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旋律发展最多有五种:重复发展、变化发展、模进发展、扩展发展和紧缩发展。
在一个乐谱中,一个乐段通常有八小节或十六小节,尽管实际有些作品有特殊的段落划分情况,但常见或典型的谱例应该作为视唱练耳教学的训练题材。毫无疑问,任何旋律都依靠一定的节奏而存在,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乐曲的节奏,善于使用各种方式来记忆节奏;其次在三视谱分析此首乐曲的过程中,教师要使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维模式,先从宏观上理清乐曲的旋律发展规则,然后从微观角度细致分析此乐曲的旋律走向、分句及其气口的划分。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乐曲有更深入的认知;再次,要求学生回忆并演唱刚才所听到的旋律,有助于在回忆中发现问题;最后,教师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旋律发展的种类做出判断,可以加深学生对五种旋律发展的方法的理解和体会。
2、旋律填充训练法。所谓旋律填充,就是在掌握旋律、节奏、调性的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发挥,然后补充演唱(奏)。但是发挥并不是毫无约束的肆意发挥,而要建立在对调性和风格的充分把握上。
(四)和声感的培养方法。和声感就是感知和声的能力。所谓和声,就是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照特定的法则同时发生而形成的音响组合。音乐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协作技巧就是处理和声。和声听觉训练在训练学生的和声感最重要,它是用记忆来辨别与分析和弦、音程及和声功能。和声听觉训练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立体感、层次感及不同织体的听辨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多声部的音乐表现及协调合作能力。
在和声感的培养上,重要手段就是听觉,它不单单是让学生对单旋律进行听视与唱辨,而且要使学生学会使用多声部思维来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蔡军.《曼哈顿音乐学院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特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02).
[2]安雪.《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的几点思考》[J].《北方音乐》,2012,(08).
[3]陆建业.《论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审美原则》[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