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回音
2016-05-14李向峰
李向峰
【摘要】陕北民歌是流传于黄土高原地区,陕北方言在民歌中有着特殊的韵味。文章主要论述了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演唱风格的形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陕北方言的特点。其中包括陕北方言的特殊语音现象、陕北气息浓厚的方言词汇。
【关键词】方言与旋律;方言与节奏;方言与音色;方言与演唱技巧
陕北,是革命老区,也是我国黄土高原文化的中心地区。当地的方言俗称“陕北方言”,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十区说”来划分,陕北方言应该属于晋语区,其中包括山西大部分地区、陕西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与其相邻的陕西、河南、内蒙古、河北等部分保留了“入声”的地区。陕北民歌所流传的区域与陕北方言的区域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
陕北的民歌非常丰富,类型也多种多样,有信天游、酒歌、小调、榆林小曲等多种形式。陕北民歌用质朴的语言和跌宕起伏的旋律刻画着陕北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陕北人民的喜怒哀乐都藏在飘荡于黄土高原之上的歌声里。所谓“女人忧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在这片土地上,陕北民歌已经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成为陕北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陕北方言与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内在联系
“我国的汉族民歌(原生态的)离不开汉语方言,离开了汉语方言便不称其为汉族民歌。这不仅是因为汉族民歌的歌词是地道的汉语方言,而且更因为汉族民歌歌词的韵律节奏、旋律的节拍节奏、曲调的音高走向等,都与汉语方言有着深层内在联系。”本文将从陕北民歌的旋律、节奏、演唱者的音色要求、以及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这四个方面来探讨陕北方言与陕北民歌之间的内在联系。
1、方言与旋律
不同地方的人在演唱同一首民歌歌曲的同一个字的时候,往往听起来会有一些不同,这并不是歌唱者随心所欲的处理,他们如何处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字在他们方言中的声调。陕北方言一般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种声调,比普通话多了一个入声声调。在歌曲当中,声调的高低起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曲调的音高变化,要将声调的音高走势与旋律保持统一。所谓“陕北民歌乐曲音调与陕北方言声调相互关联、彼此互载:曲调跟着声调走,声调融于曲调中。只不过这种关系除了少数按声调谱曲的作品以外,多数不在表层即谱面上所记录的曲调,而在深层——音腔。”
2、方言与节奏
陕北民歌的节拍是以“2”为基础的倍数节拍体系,并以此作为基本节拍系统。陕北民歌的这种节拍体系是在长期与以“2”为基本结构形式的陕北方言词拍相互交融、相互制约中形成的。以下两组数字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我国的汉语具有“单语素”、“双音步”的韵律结构,陕北方言也不例外,所以陕北民歌的歌词词拍是以“2”为基本结构形式。这也就决定了陕北民歌的节拍体系为“2”为基础的倍数节拍体系。
但是,陕北方言中单音节名词、动词、量词、形容词等都可以重叠,重叠以后大都带上了一些感情色彩。这些叠词在民歌中大量出现,使得歌曲更加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更加贴近生活,也使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或所描绘的形象更加丰满。最重要的是,这些陕北民歌的歌词中所惯用的叠词使得陕北民歌在节奏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下面以陕北信天游《偷眼眼看人你有主意》的歌词为例:
白脸脸/坐在/阴凉/地
偷眼眼/看人你/有主/意
我们从表面上可以看到这首歌的歌词并不符合传统的韵律结构“单语素”、“双音步”, 但是第三个字“脸”读轻声,音值很短,在歌唱的时候往往是一带而过的,所以三个字组成的音组其实在长度上仍然相当于两个。叠词在歌曲中的运用使得陕北民歌在节奏上,既遵循了我国汉语言传统的韵律结构,又形成了具有浓郁的陕北气息独特风格。
3、方言与音色
洒脱、悠扬、朴实、自然、婉转、舒缓、跌宕起伏、宽广开阔,这是从陕北民歌中总结出的风格。演唱者的音色更能体现出陕北民歌的独特味道。陕北方言发音位置比较靠前,共鸣较弱,音色明亮,发出来的声音类似于喊,由于这些特点,陕北民歌音色所要求的甜美、柔美、朴素和明亮,美声唱法是很难做到的。
4、方言与陕北民歌演唱中的技巧
陕北民歌在演唱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演唱技巧与陕北方言和说话语气紧密相连。
滑音唱法,分为大滑音唱法和小滑音唱法两张,陕北民歌中的滑音一般都是以下行为主,这与陕北人的说话语气不无关系。滑音往往起着加重语气和装饰的作用,用来表现人们的某种心情。
甩腔唱法,是在一个长音之后甩出去一个又短又重的装饰音,听起来穿透力强,即使隔着几道山梁,也能听到。由于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沟壑纵横、地广人稀,人们常常在不同的山头进行劳作,只能望见对方的身影,于是人们之间的问候和交流只有嘹亮而具有穿透力的声音才能进行,也形成了轻头、重尾、加强关键字的力度、拖长音值等说话习惯,而这种说话习惯在陕北民歌特色的甩腔唱法中最能体现出来。
总之,陕北方言的一些语气、发音习惯成就了陕北民歌丰富多样的演唱技巧,而技巧是为了表现风格而服务。
二、陕北方言的特点
1、陕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陕北按语言划分应属于晋语区,它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普话中的翘舌音[zh、ch、sh],陕北方言经常读为平舌音[z、c、s]。读零声母(开口呼)时在它之前加上声母[](榆林等部分地区加声母[n]),使其鼻音化,这也是陕北方言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例如“安”读作[],“熬”读作[au]。
将双韵母读作单韵母。比如“谋”读作[mu],“否”读作[fu]。
押韵是我国诗歌从古至今的一大特点,使用押韵能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歌曲有更和谐的美感,朗读或是唱起来饿时候朗朗上口。而这些陕北方言的特殊语音现象在陕北民歌的韵脚和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
要来你就后晌来,大人娃娃都不在,
大门关住你翻墙来,怕人听见你提上鞋。
如果我们用普通话来演唱时,最后一个字“鞋”[xie]显然是不押韵的,唱起来显得不伦不类。但是如果用陕北方言来演唱,“鞋”应读为[hai],这样就变得和谐而具有美感了。所以,有人才说“陕北民歌的创作是依附于陕北方言的。”
2、陕北方言的词汇特点
在这个部分我们主要来介绍陕北方言中的一些特色的标志性词汇。
陕北方言中有一些分音词,就是指某些双音词在词义上很接近一个单音词,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拼起来以后与单音词的音相近。下面的例子先列出双音词、读音,再列出意义相近的单音词:
不唻 [p? lai] 摆
不栏 [p?l] 拌、跘
带词头“圪”,这个字在陕北方言中可谓是随处可见,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而只是一个词缀。它可以作为动词、名词、形容词、量词的前缀,也可以嵌在词汇当中。下面我们来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圪梁梁——山梁
圪台——台阶
“红圪丹丹”、“白圪生生”这些都是“圪”嵌在词汇当中,读成轻声,如果词语的末尾加了儿化音,那么这个词汇往往是褒义的。
助词“嘞”,这个字也没有实质意义,但是使用率非常高,它在陕北方言中相当于普通话当中的“呢”。
我觉着这娃娃好着嘞。 —— 我觉得这孩子好着呢。
我这店而里的东西多着嘞。 —— 我这店里的东西多着呢。
叠词,陕北方言中单音节名词、动词、量词、形容词等都可以重叠,重叠以后大都带上了一些感情色彩。这些叠词在民歌中大量的出现,使得歌曲更加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更加贴近生活,也使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或所描绘的形象更加丰满。
陕北方言中将单音词重叠起来时,表示小或者是爱称,也可能没有任何意义。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
勺勺、本本、瓶瓶、盆盆等叠词含有“小”的意思;
狗狗、猫猫、饭饭、鞋鞋等叠词含有爱称的的成分,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一般用于对小孩子说话。
在陕北方言的叠词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大概是陕北民歌的歌词中经常出现的“ABB”形式,它在这个方面完全照搬了陕北方言,其中以象声词最为普遍,例如:呼啦啦、噗通通、扑啦啦等。这种“ABB”格式用来形容色彩的运用也很频繁,例如:红彤彤、白生生、黑顶顶、蓝盈盈等。这个格式用来形容人的脸色、情绪非常传神,而且画面感,例如:阴麻麻、灰塌塌、酸溜溜、喜盈盈,都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出了人的不同情绪。歌曲《三十里铺》歌词中的“四妹子嘊畔上灰个塔塔”很形象的给观众呈现出四妹子在山崖上孤伶伶等待三哥哥的凄怜场景。这些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在歌曲中的运用,不仅使得陕北民歌散发出浓郁的陕北气息,更是将陕北民歌独特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3、陕北方言的语法特点
特殊的语序是陕北方言的一大特点。下面是普通话与陕北方言的对照:
你去哪呢?——你哪去嘞?
我去城里上大学。——我城里上大学去嘞。
陕北方言帮助陕北民歌形成独特的带有地域性色彩以及浓厚的民族特色的风格,陕北方言是陕北民歌演唱风格的内在力量,真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陕北方言是陕北民歌的灵魂。
结语:
总之,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的创作和发展当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地特色的词汇使得陕北民歌有了陕北地区土色土香的味道,特殊的语音现象在陕北民歌中所起到的韵脚和谐是普通话无法代替的,叠词的运用让陕北民歌变得生动而充满情趣。在陕北民歌里,无论如何我们都绕不过陕北方言。今后,无论我们是演唱或是欣赏陕北民歌,都应该认识到陕北方言对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所起到的重要影响作用,只有我们了解了陕北方言的独特魅力,才能更好地把握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注释:
①陕北文化的特点 《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ww.360doc.co)》2015
②陕北民歌与陕北方言《中国音乐》,2005年 刘育林 等
③薛锋堂;陕北民歌中语言与节拍的特点 《南昌高专学报》201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