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合唱的发展

2016-05-14陈云涧

艺术评鉴 2016年8期
关键词:李叔同曲调民族化

陈云涧

【摘要】合唱是一种特殊的音乐艺术,它的发展相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是短暂的,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短短一百余年的发展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20世纪20年段初期合唱音乐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合唱歌曲。在之后,中国经历了近现代史上最风雨飘摇的民主革命和民族战役,合唱音乐成为这个阶段特别重要的歌曲创编类型之一。

【关键词】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合唱音乐;音乐特点

中国合唱最早是由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的时候从西方传入,“西乐东渐”思想促使了中国合唱音乐初步形成。随后,在“学堂乐歌”时期,在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一代作曲家的带领下,开始中国合唱音乐的初期创作。在抗日战争期间,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侵犯以及中国国内战争的不断升级,大批国内音乐家开始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合唱音乐发展。冼星海、聂耳、黄自、萧友梅等人是那一时期极具代表性并富有影响力的合唱音乐作曲家。《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救国军歌》均可以称作是音乐之魂。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进入稳定的持续发展中,合唱音乐的发展则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且越来越繁荣的状态。

20世纪20至30年代是中国合唱音乐艺术诞生的起步时期,在这时期的合唱音乐专业创编主要以古诗词为题材,这类作品的特点多以和声效果宏伟、形式丰富多样、艺术性和表现性极突出为主。这类作品之所以成功多在于内含丰富的艺术形象以及细腻的音乐表达。

一、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合唱的状况

我国合唱音乐的诞生,首要影响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19世纪末西方基督教会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二是由于20世纪初因光绪皇帝建立“新学”而兴起的学堂乐歌所致。1877年,美国人狄考文曾在《基督教会与教育的关系》指出“教育在培养把西方文明的科学、艺术引进中国的人才方面十分重要,中国与世隔绝的日子已屈指可数,不管她愿意与否,西方文明与进步的潮流正朝她涌来,这种不可抗拒的潮流,必将遍及全中国。”因此,西方传教士对于中国早期音乐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在清朝末年,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并开始建立学堂,并在学堂中设有音乐必修课程。自此,开始建立起中国式的音乐教学系统,这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音乐教学体系统萌芽的发展。以后的音乐界将这一时间因新式学堂而创作的音乐歌曲课称之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创作深受维新主义思想的影响,只要是可以利用的,均是可以“拿来”的。其创作方式大多以依曲填词为主,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国外歌曲的曲调,配上中国传统歌曲的歌词。曲调记谱方式多以简谱为主,旋律则多选自日本、欧洲、美国的曲调或者运用中国式的乐曲、民族曲调,此外也有少量的国人自我创作的曲调。学堂乐歌的歌曲内容大多包含明显的时代特征,反映出鲜明的阶级色彩。大部分曲调反映的是富国强兵、抵御外来入侵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有一部分是宣传妇女解放以及学生生活的,少部分反映的是对于封建伦理道德的鼓吹。学堂乐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近现代时期音乐文化的开始,具有跨时代的思想内涵。

就艺术发展的观点而言,知识分子们的关注点在于“反对封建约束,力求个性释放”,他们所期望的是“以西为师”来实行自己的救国改革。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传统音乐正式进入专业创编的时期,也是各类专业型音乐家纷纷涌现的年代。以赵元任、萧友梅、刘天华、黎锦晖等人为首的一批作曲家纷纷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器乐演奏、儿童歌舞音乐表演等领域做出不小的贡献。

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合唱音乐的特点

(一)中国合唱作品的题材内容

从实践角度而言,伴随着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为代表的作曲家在这个特殊时期开始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早的歌曲创编活动。

沈心工创编有齐唱曲《黄河》,《黄河》一曲的诞生,成功的作为当时国人自创曲的经典作品之一,对于国人创作自己的传统音乐歌曲产生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黄河》这部作品产生于清朝统治晚期,由于统治者的昏庸腐败和软弱无能,加上综合国力的不断削弱,使得沙俄想借机将中国的附属地蒙古给占为己有,于是乎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词作者杨度借《黄河》一曲进行创作,一方面从歌曲上表现中国人民对沙俄行为的控诉,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侵略战争的熊熊怒火。沈心工在创作的过程中很重视歌词的形象性和曲调通俗性的搭配,同时注意到语言、节奏和曲调上的配合,使得创作的词曲搭配完美。此曲用独特的手法表现了高度集中的民族化凝聚力,表现出沈心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思想。

李叔同的《春游》是我国第一首三声部合唱曲,词曲均为自李叔同,于1913年创作完成,于同年春天刊登于《白阳》诞生号上。《白阳》为李叔同编制,内容十分丰富,作为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杂志发行。《春游》被誉为是汉语言文学的音乐典范,它所运用的是西式多声部合唱类型,曲式调性也是具有西式抒情曲的特点,歌词则是充分的展现了民族化的语言风格,由此表现出民国初年的某种社会时代氛围。民国初年,不同于北方见怪不怪的动乱,江南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对平稳。对于李叔同来说,处在刚刚回国的时期,也正是中国转型的新时期。从《春游》的编创时间可以看出,那个时候或许是这首歌的酝酿时期,李叔同以自身为景,来表达心中所想的景,此景代表的便是歌曲编创的心境。

五四爱国运动过后,以萧友梅、邱望湘、赵元任为带头人的一些作曲家,为初中级音乐必修课创作了不同类型的歌曲。以萧友梅《晚歌》《柏树林回旋歌》为例,这两首歌曲的音乐风格类同于李叔同的《春游》。当时西方教会式合唱音乐对于中国作曲家进行合唱音乐创作产生不小的影响,中国合唱音乐的成长始终没能摆脱西式化某些因素。如赵元任为讨伐北洋军阀无辜残害爱国群众和无辜百姓而制造的三·一八惨案,而进行创作的《呜呼!三月一十八!》中,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些因素。同类型的有萧友梅创作的《春江花月夜》,所体现的题材内容是在阐述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以及中国人民情感,但所运用的创作技法以及音乐风格仍然是将西方乐理知识、西方作曲技法想融合而进行改编创作。

(二)中国合唱作品的音乐特点

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西方音乐文化的思想因素侵入和西方强烈的文化冲击力。在此基础上,中国不断成长的音乐文化需要负担起更多的历史任务。中国合唱音乐在这一时期的创编等同于起始时期,虽然在这阶段涌现出《春游》《送别》等这类优秀的运用民间曲调而创编的歌曲,但由于民族化的探究没有最终形成,创编技巧多为模仿西式技术技巧。更有少量的是利用欧美及日本的曲调,加以民族化歌词。

综上所述,在20世纪20、30年代,动荡的局势给予了中国传统音乐更多的使命,也更多的体现了音乐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培养了大量的创编人才,另一方面音乐专业的发展也促进合唱音乐的全面创编。这个时期的合唱音乐创作所掌握的欧洲式技法比前期更为娴熟,对于民族化的尝试也有较好的发展,合唱创作的民族化、民族风格愈来愈显现出来。作曲家普遍使用民族化的音乐形式、音乐素材同西方的作曲技法相融合。在进行多声部民族化的音乐创作的同时,还出现了更多更优秀的合唱音乐作品,取得了优秀的成果。

这些作品一方面推动了中国合唱艺术在历史中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探寻适合中国合唱艺术前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李叔同曲调民族化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弘一法师的账单
李叔同谈“咸与淡”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李叔同的一个动作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