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漫谈
2016-05-14刘咏彬
刘咏彬
摘要:音乐教育在初中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学科,它带给中学生的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情感体验,在中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起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和彰显个性的作用。因此,音乐的功能是不可小觑的。
关键词:初中生 音乐鉴赏能力 情感共鸣
一、善用导入,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
每一节课都需要好的导入,好的导入就像是一剂兴奋剂,它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力。在一开始学生的注意力打开了,那么这节课就算是成功了一半,正如我们常说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准备课程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精心设计,为学生带来好的开端、先发制人。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热衷的电视节目和音乐频道,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课堂导入更生活化但却出其不意,为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基础。
以教学中的一个内容为例子,其主题是“希望以你同行”。在讲解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把电影《同桌的你》作为导入,让学生对电影和自身的处境进行发言和感悟,教师还可以借助同名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让学生不由主的跟着哼唱,让学生围绕“同桌”这一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可以根据主题设置同名的活动,把学生进行分组、每4人一组,让组员之间相互说出自己对组员的心里话。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主动用本节课所学的歌曲《希望与你同行》表达感受,这一导入环节为下面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善用对比,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每节音乐课的主题设定都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定的,这些主题引发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气情感和人格的塑造。我们以“故乡的云”为例子进行说明: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会对故乡产生共鸣和情绪,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故乡”的内涵,会触发学生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本单元的歌曲大部分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歌曲的风格和表述的情感基本上是一致的、和谐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几首曲子,找到其中的差异,我们可以设计下面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按照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小组,教师事先只做好活动记录表和对比分析表,并给每个小组一张分析表。然后对本单元学习的歌曲《故乡的云》《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小路》和《那就是我》进行分析和对比,其类别可以分为角度、风格、情绪、情感等多方面,通过探讨和对比学生会把各个小组分析的结果以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并把每个小组的分析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这样就从活动转移到对音乐的鉴赏。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小组合作中会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也会从其他同学身上受到启迪,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善用通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我们所说的通感是,指将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助想象等思维活动引发感觉的转移。在音乐中我们很少使用通感一词,在语文教学中这是我们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但在音乐鉴赏中我们可以采用“听声类形”的方式,正如马融的《长笛赋》中所说的“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这种方式能把多种感官和音乐鉴赏有机结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们在情感上会产生共鸣,对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起到很好的帮助。
我们以八年级的“草原放歌”一课为例子,大部分学生对草原只是停留在电视、电影的画面上,对草原的理解只是概念上的想象,并没有亲自去过草原和受草原的广袤无垠。因此,如何引发学生对草原产生共鸣是决定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点。根据类似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无边无际,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大量的草原图片、歌曲和诗歌,如《敖包相会》《敕勒歌》等,多方位的感受会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感受,并把这些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显现出立体的想象,学生的思绪会驰骋在大草原上,感受着草原带来的自由、豪迈、宽广的感觉。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段,也是独一无二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学生应该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全面发展,因此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内心的情感得以抒发和展示,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创作,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让音乐带给学生内心的感悟和心灵上的塑造。师生之间默契和谐的合作,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盛宴,更是对心灵和情感上的别样体验。
参考文献:
[1]宋正玲.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三策略[J].广西教育,2012,(34).
[2]李明.开展音乐欣赏调动学生兴趣[J].新课程,2008,(04).
[3]姜雪.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