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愈不通愈妙愈错意逾奇

2016-05-14吴珏

关键词:矛盾文本

吴珏

摘要:翻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发现有许多看似不通、不合情理之处,其实这些对于表达文章主旨,揭示人物性格有着很大作用。作者例举低中高年段教材中的一些“不通”之处,体会它们在描写人物真性情,表达人物独特感受和丰满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文本;矛盾;表达文章主旨;揭示人物性格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86-2《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结构伟大,布局精妙,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但是书中也有许多不通的地方,比如地理方位,时间顺序等,例如红楼梦第七回,宝玉下炕要去宁府会见秦可卿之弟秦钟,尤氏凤姐都忙说:“好生着,忙什么?”一面便吩咐好生小心跟着,别委曲着他……“委曲”即“委屈”有含冤受屈或心里苦闷之意,如此宝贝疙瘩的一个人怎么会到宁府受委屈呢?这郑重其事的吩咐确是“极不通”但却表达出尤氏对宝玉超乎寻常的关心。类似的例子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那些看似不通之处,脂砚斋评“愈不通愈妙,愈错意愈奇”这并不是对红楼梦语言文字的批评,而是对它的赞扬;不是真的不通,而是在这看似不容中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不是真的自相矛盾,而是在相反相成的矛盾中显现出盎然的艺术情趣。其实,我们翻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也可发现许多“不通”之处,于是举例略说,供各位老师教学时参考。

例一:“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他喊:“妹,小心,滑!”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放射出兴奋和骄傲。”(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雨后》)

细细读来,小哥哥知道雨后滑,为什么提醒妹妹要小心自己反倒滑了一跤?他滑了一跤为什么嘴说“糟糕”而脸上却表现出“兴奋”和“骄傲”的表情?表面看来好似不通,仔细琢磨,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不甘人后,竭尽全力,溅起了好高好高的水花儿!也许力气用得太大,身体不稳,在招呼妹妹“小心”的同时,自己就滑了一跤,多么幽默,多么有趣啊!看,摔跤后小哥哥,裤子湿了,沾上泥巴,水淋淋、粘乎乎,他在连连拍打的同时,又连连喊着“糟糕”,是担心妈妈责怪,还是顾忌小伙伴们的笑话?尽管如此,但他的脸上“欢喜”之态不仅没有丝毫减退,反而放射出“兴奋和骄傲”的光彩:他为踩水尽情而兴奋,他为溅起的水花高过游伴而骄傲吧?摔上一跤有什么要紧,何况摔出了开心,摔出了骄傲呢!这两个看似不通之处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哥哥的矛盾心理,滑了一跤,弄了一身泥和水,回去一定会受到父母的责备,所以说:“糟糕——糟糕——”,但同时内心又感到兴奋和骄傲。这真是懊恼有乐,童心闪亮……

例二:“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黄河的主人》)

“小心”指的是畏忌、顾虑、谨慎行事;“大胆”指的是不畏怯﹐有勇气,敢于面对困难、承担风险、责任,积极拓进取。此处把“小心”和“大胆”一对反义词放在同一句子中,乍看极不通,要“小心”就不能“大胆”;要“大胆”就不能“小心”。怎么用“小心”和“大胆”同时来形容艄公,是否矛盾呢?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认真咀嚼,便会弄清这一对反义词连用的合理性。因为艄公驾驶筏子时既需要小心,又需要大胆。黄河那么凶险,羊皮筏子又小又轻,载重又大,紧贴着脚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河水。如果没有足够的胆量,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更别提撑篙渡人了。但是在吹满了气的羊皮上,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撑着羊皮筏上前行,那会出大乱子。相反的,如果撑篙缩手缩脚,畏畏缩缩,也干不好艄公的工作,更得不到乘客的信赖。黄河的水势变幻莫测,羊皮筏子上乘客的性命都掌握在艄公的手里。如果他不小心地注视水势,稍不注意,随时可能发生危险。所以这一对反义词的连用表现出艄公胆大心细,有勇有谋。

例三:“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夹竹桃》)

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的名作,一般描写植物生长过程都是先开再败,而这样一位语言大师描写的是“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先写败再写开,而且文中怎会出现“一嘟噜”这样的口语。这似乎不合情理。我们边读边想,这个口语“一嘟噜”有“一把”、“一片”“一团”“一簇”……之意。若你把“一嘟噜”去掉,将“一把”、“一片”“一团”“一簇”……换到句子中读一读都不及“一嘟噜”来的具象又传神。因此当你再将这一句细细读来,不禁会佩服季先生在写文时,注意了语言的节奏感,应时地交叉口语,使作品的语言趣味而多变。同样若换做“一朵花开出了,又败了”很难突出夹竹桃的花开连绵,从不间断的特点。“先写败,再写开”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夹竹桃开了一茬又一茬,从春到秋一直有花开着,可以想象出夹竹桃花开不败的情形,体会到它的韧性。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不通之处,课文的第三段季先生以凝练的文字描写了院子里春、夏、秋三季的十四种花,花开花落,万紫千红,却只字未提夹竹桃。甚至可以删去。实际这是为了第四段做铺垫,衬托出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和它的韧性。不会像其它的花那样,争奇斗艳。它安静从容地开、始终如一地开、锲而不舍地开、顽强不屈地开……这不通之处使我们能体会到季先生文章的虚实相生,浓淡相宜,匠心独具。

例四: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彭老他深爱立下无数战功的大黑骡子,爱到甚至把自己的干粮悄悄地给它吃,而彭德怀却下了三次命令杀了它,大黑骡子为彭德怀做了那么多的事情,随他一起出生入死,现在彭德怀居然要把它杀了,他真是一个恩将仇报的人啊?这岂不是矛盾?

漫漫长征路,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朝夕相处,征战沙场,深埋在彭德怀心里的是对大黑骡子的关心,是对大黑骡子的疼爱。但红军断粮了,战士们饥寒交迫,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能走出草地,为了革命的胜利,他必须杀掉心爱的大黑骡子;当你走进那段让人悲、让人痛的历史,让自己的目光聚焦到大黑骡子被杀的那一刻,去细细品味彭德怀下三次命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在这不通处,是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心,他愿意与战士们一起同甘共苦,为战士们增添前进的力量,正是在这种力量的支撑下,才得以实现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以上实例,可以归纳出苏教版教材中看似不通,不合情理之处对于表达文章主旨,揭示人物性格有着很大作用。

一、写出人物的真性情

描写人物的感情很容易,但要写出至真至性却很难。但是这不通、不合情理的之处就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例一中不通之处就将儿童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每个读过它的人都会亲切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诗中处处洋溢着快乐,让人读来童趣满纸。只有热爱小朋友,了解小朋友,对小朋友的生活、爱好、情趣,体察入微,才能写得如此情意交融,逼真如画。

二、有助于表达人物的独特感受

例四的不通、不合情理的之处就准确表达了人物独特的感受,收到了强烈的感人效果。大黑骡子是彭德怀亲密的战友,无言的伙伴,是他的心爱之物,他深深地爱这头大黑骡子。但是不得不杀了它,通过彭德怀三次下命令时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我们走进彭德怀的内心世界,读懂语言文字背后人物的独特感受。

三、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例二中用“小心”和“大胆”同时来形容艄公使我们能想象出艄公在万马奔腾黄河上的表现,我们直接而深刻地感受到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不通”之处丰满了人物形象。

其实,“不通”的表现形式远不止这些,还有句式方面的,如例三的篇章结构方面。它的效果也远不止上述几种,它可渲染气氛,可使表达效果更强烈,对事物描写更形象,使文章主旨更鲜明等等,只要我们潜下心来,认真钻研文本,一定能从有些课文的“不通”之处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抓住“不通”精心安排课堂教学,建构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矛盾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神秘的汀娜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