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自主阅读能力提高之我见

2016-05-14董美萍

关键词:自主阅读习惯

董美萍

摘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本文从如何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如何构建自主阅读的课型、形成自主阅读的训练机制三方面来阐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做法与实践。

关键词:自主阅读;习惯;训练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11-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谈谈粗陋想法。

一、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所谓自主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行为。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自主阅读,能让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阅读的收获就会更好。教师需要常和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主习惯的好处,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学生设疑成习惯。“疑为学之始”,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自己在预习中去读书探索,拷问自己的阅读经验与能力,有力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如:教苏教版八下议论文《多一些宽容》时,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提出:文章的课题是中心论点吗?文章到最后第二段已经是一篇完整的议论文了,为什么还要加上课文最后一段呢?这两个问题正好是互相渗透的,明白了最后一段的用意也就清楚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正是补充论证了宽容是有原则的,使得文章论证立于不败之地。我批阅了学生的预习提问,正好以此为契机作为课堂导入的环节,一石激起千层浪,高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学生如若课前预习自己无法解决,再在课堂上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种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若有不明之处的课上教师再启发、点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设疑在自主阅读预习环节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构建自主阅读的课型也是不可或缺的,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构建自主阅读的课型

自主阅读课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发挥学生阅读能动性的课型。那如何构建自主阅读的课型呢?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只有一种课型——分析课;一种教法——介绍背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分析写法。这种老套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课型模式,严重地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主旨思想——转变教师的角色与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存世界、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等有着一定的距离。

教师用新课标的核心理念点亮课堂,把学生看作被点燃的火炬,重塑知识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情趣,以其整个生命主动投入到课堂中去,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查找资料,搜集证据,分析归纳,讨论交流,得出结论,以至解决问题,实现自身的发展。

(一)自主阅读课型的师生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定位为阅读教学中的教学主导,即各教学要素的整合协同者,实施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阅读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同时更是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者与开发者。

学生角色:定位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即语文阅读学习过程的主体感受者,语文阅读知识和技能主动的探究者与接受者。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知识点、学习目标、学习策略、自主调用各种信息资源、自主探究和自我发现。

(二)自主阅读的设疑课型模式

近年来,课型研究如火如荼,课型类别异彩纷呈。目前有朗读课型、背读课型、说读课型、议读课型、疑读课型、析读课型、抄读课型、写读课型、赏读课型、演读课型。我在实践中结合学生预习尝试疑读课型构建自主阅读的模式。

阅读是件很个人的事。读什么,读多少,怎么读,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个人需要,是强求不得的。当学生解疑获得成就满足感就有益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阅读与他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密切相关时,他才有兴趣,有毅力去阅读。教师在疑读型课堂中设计的疑问就至关重要。

设疑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式进行阅读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学,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设疑法抓住阅读的本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设疑法的基本要领是:

1.精心设疑。教师要善于选准课文的中心点精心设疑。一般从中心思想、线索、结构、人物评价、语言艺术诸方面入手。如阅读《故乡》,可以这样设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恣睢呢?引导学生明白闰土生活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后,这次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各据一方,连年混战,即文章所说的兵匪官绅。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歉收,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怎么能不使中国陷入困难的深渊呢?这样来带动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散文可抓住线索设疑。小说阅读教学可抓住人物设疑。精心的设疑,犹如投石激浪,可以催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要在学生困惑易错处设疑,还要在学生无疑处设疑。设疑要尽可能少而精,富于启发性。

2.引导质疑。教师的精心设疑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但这样还不够,甚至会落入“牵牛式”的提问法的窠臼,还必须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以挑剔的目光审视和研读课文,在预习、教读和作业中均可提出问题。如教《桃花源记》,学生问:“渔人”的品行如何?写桃花源中美丽如画、祥和安宁的境界,为何又要说其中生活的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些问题很有意义,通过师生探讨,明确以今天普遍提倡的“诚信”道德观而论,渔人言而无信,但渔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了他的向往,也是一般老百姓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后一问,正好形成一种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的效果,说明陶渊明是基于生活而作的人生幻想,正反映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3.指导解疑。由设疑问难到释疑解难是一个深入阅读,发展思维的过程。创设设疑的条件,指导解难的方法,使学生主动探求正确的答案,这是设疑法的重要内容。主要方法有:

(1)在情境中形象感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自由想象,让学生在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充分展开想象翅膀,在想象的自由王国里遨游。

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平面的如挂图、板书和直观教具等和立体的如多媒体音频视频适当引喻设譬,穿插寓言故事,提供参读资料,都有利于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智力活动,从感性把握。

(2)在参与探究中理性进步。构建参与式课堂,培养学生探究参与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的教学活动,老师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包括疑问的提出和解疑。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基础知识,先生生解疑,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生生无法解决再师生共同解疑,教师可以解答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无须在课堂解决的,可留在课后解答。教师一时不能解答的,可以存疑,待以后解决。假以时日,定能让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运用设疑法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采用“引而不发”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内发性动机,变“听而少得”为“思而多得”。

三、形成自主阅读的训练机制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构建自主阅读课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再加上科学的训练,持之以恒,学生的阅读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有更大的提升。而任何的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形成训练机制。科学训练中教师必须适时地把“钥匙”——自主阅读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学法指导是训练机制的前提

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著名论断,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通过教给学生的学识,让学生懂得会学,就达到目的,可以“不教”了,即提高学生会学的能力,从而达到“教”的目的。既然增强学生“会学”的能力,那就要求教师及时灌输学生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对学生贯彻学习始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授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一般学法和特殊学法,既提高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反复实践是训练机制的关键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现代文阅读是中、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本题一直是全卷各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下面,以散文阅读为例,谈谈形成有效训练机制的策略。

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读全文,找线索。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2.看文题,抓题眼。散文题目起到重要提示作用,可能是中心意思,也可能是文章的线索,也可能是文章描写的对象,所以做题的时候要密切关注题目,更重要的是关注题眼。

3.找主旨段。(1)语段结构分析。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层次。通常的情况起始是一两句话,同时这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对本段小结。所以要关注每段的起束句。(2)全文层次分析。把握全文结构层次,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分析全文层次,首先可抓标志性句子或词语。有的文章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会有结构大致一致的句子反复出现,这就是标志性句子。(3)开头结尾分析。古人形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凤头豹尾,可见其重要。文章结尾一般是中心主旨的体现,文章中心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与议论,而议论与抒情需要在记叙与描写的基础上展开,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当然,文章的写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时候,文章的关键语句不在开头,也不在结尾,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寻找了。

4.圈表示精神主旨的词句。文章是由词语和句子构成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出现的,它要跟其他词语组合成句才能表达意思。所以,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她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隐含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5.做题时遵规律。要获得理想高分,考试技巧也很重要。答题前应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接着先做选择题,因为这道题有利于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然后再做其余简答题。简答题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要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概括作答的题目要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然后找到原文中相关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精心写出答案。答题卡预留的区域尽量写满,因为改卷是按得分点记分,多写的不扣分。最后注意字迹工整,改卷老师看不清自然就不会给高分了。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恨之。”教学实践证明:与其教会学生,不如教学生会学。自学方法好似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便能终身受用,从而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猜你喜欢

自主阅读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养成书写好习惯
好习惯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探究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习惯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