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季腰酸背痛、鼻過敏試試艾灸吧

2016-05-14

台商 2016年8期
关键词:疾患寒性情況

夏季燒艾,也是中醫「冬病夏治」的體現。就是對於冬季易發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干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時病症減輕或消失,是「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

【門診病歷】

40歲的李女士是一家外企中高層管理人員,平素室內坐位工作為主,運動較少。自述進入夏天以來,天氣炎熱,空調溫度過低,早上起床腰背部酸痛僵硬;另有鼻過敏,癢,晨起噴嚏頻作,流清涕。進一步詢問情況發現她青少年時期出現過敏性鼻炎,每年冬季常常會出現咳嗽、哮喘。分次選取腎俞、命門、氣海、關元、歸來等穴位進行艾灸治療,對其骨盆的歪斜進行了相應的糾正,根據體質情況給予中藥調理,囑她不要貪涼,後續情況明顯好轉。

【病理分析】

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因為工作忙碌的原因平素運動較少,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腰背部沒有得到氣血很好的濡養,而中醫認為「寒性收引」,寒氣的侵襲會導致腰背部肌肉僵硬活動不利,容易出現腰背部酸痛不適;腰為腎之府,足太陽膀胱經、督脈、沖脈、帶脈等諸脈也分佈其間。由於中醫五行相生理論「土(脾)生金(肺)」,過於貪涼,損傷脾胃陽氣,進一步影響肺氣通調,衛表不固,風寒乘虛侵入,所以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等過敏症狀反復出現,不容易改善。

艾又稱為香艾、艾蒿等。艾灸即是艾草曬乾、挫絨、壓制所制而成;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端午佳節時,家家戶戶常用艾草來「除邪避邪」,是我們的傳統習俗之一;而夏季則用它來驅除蚊蟲。艾草為全草入藥,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其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較多,有學者研究表明艾葉揮發油對多種菌類和病毒有抑制生長的作用。

夏季燒艾,也是中醫「冬病夏治」的體現。就是對於冬季易發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干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時病症減輕或消失,是「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尤其對於寒性和虛寒性的疾病療效更為顯著。中醫經典《內經》中曾有述 「春夏養陽」、「長夏勝冬」,在炎熱的夏季通過對人體穴位的刺激,如艾灸和三伏貼等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進而增強機體抵抗能力,祛除寒性疾病,達到防治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瀉、關節冷痛、寒性痛經等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

夏季適合艾灸調理的疾病

呼吸類疾患: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反復感冒等。

消化類疾患:寒性胃痛、消化不良等。

五官類疾患:過敏性鼻炎等。

骨傷類疾患:關節寒性疼痛、肩周炎、腰痛等。

兒科常見疾病:哮喘、咳嗽、支氣管炎、體虛易感冒、脾胃虛弱等。

婦科常見疾病:寒性痛經、經行泄瀉等。

當然,如發熱患者、孕婦的腰骶部、皮膚破損、癤腫等情況就不適合用艾灸。

【貼心小Tips】

1. 汗出之後避免空調直吹,睡覺時候避免局部受寒,夏季淋雨後及時更換衣物,不可久坐久臥潮濕地方,以防止腰背酸痛、或是肌肉受寒緊張出現手臂、腿部的傳導性疼痛等;

2. 洗澡或洗頭髮之後避免頭部受寒;

3. 飲食不宜貪涼,避免寒涼性食物對脾胃的影線,導致脾胃受寒,出現寒性胃痛、寒性腹瀉、痛經、過敏性鼻炎加重等症狀。

常用的艾灸保健穴位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艾灸足三裡穴有調節機 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

位置: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緣1橫指處。

灸法:溫和灸,用艾條灸15-20分鐘。

神闕:為任脈之穴,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的效果。

位置:神闕穴位於肚臍正中處,神闕為任脈之要穴,具有溫陽益氣,補腎健脾之功。

灸法:可直接灸,也可隔物灸(隔薑、蒜、鹽等)每次10-15分鐘。

猜你喜欢

疾患寒性情況
寒性久咳试试盐敷疗法
数据
辛巴狗海洋大冒险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疯狂编辑部之拼音的发明
寒性体质者试试艾叶坐垫
寒性体质者试试艾叶坐垫
小狗挨针
寒性体质男人食补暖身计
恶心呕吐-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