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個故事 看日企管理的不一樣哲學

2016-05-14朱景瑞

台商 2016年8期
关键词:客戶品質機器

朱景瑞

二戰後,日本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然而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甚至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企業是人的集合,管理企業就是管理人。日本企業經營之神松下慶之助有句口號是「在製造產品之前,首先就是培養人」。豐田公司的口號是「既要造車,又要造人」。住友銀行行長強調「企業經營的差距,就是人的差距」。

日本企業的成功在於其獨特的日本式經營,從下麵3個故事中我們或許能窺知一二。

故事一:客戶不滿時,主動提高標準

日本一家著名的電子製造企業中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市場回饋表明,有一個編碼器可能屬於不良產品。按該企業規定,該產品先被放入自動性能識別裝置裏做不良品測試,經過三次全方位測試都沒發現任何問題;又經人工進行檢測,也未發現任何異常。於是進行第二步——解體分析,由特別有經驗的檢查員進行解體檢測,結果,也未發現任何瑕疵,與優良品幾乎一模一樣。憑經驗,該企業得出最終結論:這是一個品質雖然合格卻只算勉強合格的產品。於是,該企業高管果斷拍板:為滿足經銷商和下游企業的要求,企業主動提高合格標準。他們甚至認為,為了滿足客戶的要求,必須由企業來做出犧牲,從而把絕對可靠的產品踏踏實實地交到經銷商手中。

在日本企業裏時常聽到這樣一句話:用二流的材料製造不出一流的產品,用二流的態度也製造不出一流的產品。日本企業在判斷是否該進行工作改善時,往往堅持一個根本原則——改善的結果是否對客戶有利。只要改善的結果對客戶有明顯的好處,那就絕對要改。這便是一種「一流的態度」。這種做事態度源於他們擁有一顆「至誠心」。很多日企高管認為,只有真誠地對待員工、對待客戶、對待工作,才能做到既不會「自欺」,也不會「欺人」,同時也不會「被人欺」。在這一過程中,尤其是高層管理者,應該以「至誠心」來保證產品品質的穩定和不斷提升。

故事二:員工休息時,管理者頂上

一家生產塑膠食品袋的日本公司,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10分鐘的員工休息時間,但在此期間所有的機器都不能停下來。那怎麼辦呢?該公司的做法是:普通員工都休息,管理者頂上。一個容納20台機器的車間,各台機器類型不同,性能也不同,對於這20台各不相同且高速運轉的機器設備,這個車間的負責人不但僅憑一己之力就輕鬆保證正常的生產,而且還能在僅有的10分鐘內把所有的機器和產品品質都檢查一遍。當然,這位負責人在員工休息完畢上崗後,自己仍然不休息,還要繼續巡視和指導整個車間的業務,直到下班為止。

與高層管理者相比,中層管理者的這種做事精神對員工產生的影響和帶動作用往往更大、更直接,也更具體、更實在。所以在日本企業裏,這些「身心並用」的中層管理者經常被譽為「既善於燃燒自己的激情,又善於點燃別人的激情」。

日本企業為什麼能大量湧現這樣的中層管理者?這源於從一開始便堅持「舉直措諸枉」(可譯為:把賢明的人選拔出來,不賢明的人自然就遠離了)的幹部選拔原則。他們認為,將正直有德之人置於眾人之上,整個團隊或組織都會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士氣。但如果「舉枉措諸直」,也就是說不重德行、只重才幹來選拔幹部,就會從根本上動搖一個組織的基礎,特別是由於這樣的人難以服眾,很容易使組織陷入人心不穩的困境。

故事三:「定心」練就一手絕活兒

某日本大企業設在中國大連的工廠裏,有位負責產品品質檢測的女工,由於多年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久而久之竟然練就了一手「絕活兒」——在檢測零部件時,只要用雙手裏裏外外摸幾下,就知道品質過不過關。有一次,經過自動生產線檢測合格的一個圓柱形零件竟然被這位女工「摸」了出來。經過更精密的檢測,發現其內面的一層錯圈比規定的標準高出2毫米,確實超出了所允許的誤差範圍。所有人都為此驚呆了。最後,日方管理層重重地獎勵了這位女工。他們堅定地認為,女工能創造這樣的奇跡絕非運氣使然,而是憑著對工作高度負責、高度專注的一顆「定心」。

為了使員工都能懷著充實而愉快的一顆「定心」工作,日本企業往往會下很大工夫,通常有三大舉措:一是推行「5 S」(即5 S現場管理)創造家一般的工作環境,讓企業真正變成員工樂意來、樂意待的地方。二是管理者只有親臨一線,親自教員工,才能真正實現「道」的傳承,而「再詳盡、再高明的操作手冊,也不可能讓新員工學到企業的優良傳統和精髓」。三是提前一步為員工「打氣」或「減壓」。日本企業認為,「防患未然」比「治病救人」更重要,也更有效,所以會在企業內設專職諮詢員,密切關注員工的身心健康,而且管理者也會不定期地到現場與員工面對面溝通。

猜你喜欢

客戶品質機器
“常州三杰”的品质风范与时代启示
看,机器人来了
周其仁 製造業應更關注潛在客戶和潛在需求
机器人“小K”
共融机器人
关于如何更好的普及少年儿童刊物问题的研究
春天是我的品质
國泰世華:「第一」資源「第一」夥伴
世倉貨架 密集存儲 小空間做出大文章
解決問題 創造效益 企業如何找到「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