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学习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2016-05-14陈美荣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6年8期
关键词:椭圆情境探究

陈美荣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强调:高中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课标》明确了高中新课堂的基本理念,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式学习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式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因此,数学教学理念也应不断更新转变,由过去注重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过程,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然而,数学学科教学应如何进行探究,广大教师感到操作困难,很难组织和设计课堂探究教学,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对其在探究性教学中的角色认识存在偏差;学生的主体性不突出、主动性不强;教学流于形式等等.因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本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认识,提出相关的策略供大家进行研究与探讨, 期待同行批评指正.

一、创设情景,激励学生探究数学问题

在数学探究学习中,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数学问题情境,课程内容问题化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创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特殊的作用.在课堂里,对教材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的学生有强烈的探索求源的欲望.但是提出有针对性的数学情境问题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必须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和步骤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通过情境的探索,不断产生新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又成为提出新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发在深一层次上去提出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问题解决.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可以来自学习者、教师、教材、网络、其它一些资源,或结合起来产生,教师应在引导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作用.

案例1 高中《数学》(试验修订本)第一册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供学生探究:一船从港口B航行到港口C,测得BC的距离为a,船在港口C卸货后继续向港口A航行,由于船员忽疏没有测得CA的距离,如果船上有测角仪,他们能否计算出港口A、B之间的距离?

提出实际问题后,启发学生讨论下面问题.

(1)这个过程可以转化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2)数学建模,即将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即在△ABC中,已知A、C、a如何求c边呢?

①这个问题整体上讲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属于解三角形问题,判断问题的实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②解三角形问题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些主要知识、工具?(已经学过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原有的认知结构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③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将解一般的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转化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

④解答过程:由B作BD⊥CA于D,则BD即为AC上的高.在Rt△ADB中,∠ADB=90°,AB=c,则BD=csina,同理BD=csinA,所以csinA=asinC可以解得c.

(3)同时得到:asinA=csinC. (实际问题解决了,同时又得到“副产品”asinA=csinC,寻求解答却并不是问题探究的唯一目的)

①在△ABC中,有asinA=csinC,是否有asinA=bsinB=csinC呢?

②asinA=bsinB=csinC为常数k,那常数k是什么呢?在直角三角形中k=2R,那任意三角形,k=?

案例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探索,不断产生新问题; 已解决的问题又成为提出新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发在深一层次上去提出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问题解决.

二、搭建桥梁,激励学生探究新知识

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在问题展开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利用问题,帮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探究.有些问题太大,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分解或转化,搭建桥梁,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不停地将学生认识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水平,这种改变使探究的问题更为集中,逐渐深入,更加接近科学,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案例2 椭圆概念的引入

首先用多媒体演示“神舟”六号飞船绕地球旋转运行的画面,并描绘出运行轨道图(椭圆).

然后演示实验:在圆柱形瓶子中装半瓶水观察瓶子倾斜后的水面形状.

学生动手实验:按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学生用一块纸板、两个图钉、一根无弹性的细绳尝试画出椭圆.(提醒学生:作图过程要注意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即椭圆上的点要满足怎样的几何条件).

引导:曲线可以看作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那么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学生从而认识了椭圆.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保持绳长不变,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观察画出的椭圆有什么变化.

这样按学生的认识规律与心理特征,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常识出发形成感性认识,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认识椭圆,并在实验过程中探索概括椭圆的定义,让学生亲身经历椭圆概念的“数学化”过程,从真实的问题情境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教师不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新知了,这样学生既构建了新知识又培养了质疑、探索精神,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三、开拓创新, 激励学生探究新结论

对于学生主动获取的知识,要进行验证和归纳,更要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整体,系统的认识.因此,一节课上完后创设开放性问题进行变式强化训练,就构成了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又一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更加注重对课堂中获得知识的总结与归纳,进而提练重要的数学结论,完善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会有更深远的意义.

这个案例的设计体现教师搭“脚手架”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自始至终都应坚持诱导学生自己探究数学结论, 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上述的探究过程是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学结论和方法产生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问题的适切性和启发诱导的时机,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探究发现过程给予评价和鼓励,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大胆质疑、锲而不舍的精神,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把要学习和巩固的东西,几乎全被学生自己在思考探究过程中给挖掘出来了.由于学生在这种情镜下能自由思考、自由讨论,主动性得到了发展,在交流探究过程中,每个人的想法、智慧都为大家所共享,使学生在心理上的自我激励,自信心的增强方面有所体验,这说明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还可以为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较隐性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平台.探究学习的教学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但要结合教学内容还要顾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关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设计问题情境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实际发展过程,把一些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可以解决的小问题,不但可以顺利实现问题情境的探究,还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和信心探究下去.当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索能力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应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

猜你喜欢

椭圆情境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b=c的椭圆与圆
巧用点在椭圆内解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
极限思想在椭圆问题中的应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