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佛教戒定慧三学对我国高校礼仪教育的启示

2016-05-14马硕言

魅力中国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

马硕言

摘 要:佛教作为三大宗教之一,历经千年演变和发展依然经久不衰,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典藏中所蕴含的智慧。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可以说涵盖了佛陀所有的教育思想,而戒定慧三学又是这三部教典具体实施的战略。戒学旨在完善道德品行;定学旨在致力于内心的平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个人荣辱得失为转移,多做利他之事;慧学旨在提升智慧。而纵观我国高校的礼仪文化,其本质亦是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特别是尊重的思想,而后用体现这种思想的得体的言行表达出来,从而让与之交往的人感到舒服,被尊重,心生欢喜,这正与佛教戒定慧三月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同时,也非常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的教育智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思想为载体,来思考和构建我国高校礼仪教育的文化体系。

关键词:戒定慧三学 教育思想 高校礼仪

一直以来,佛教在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中是三大教派之一,是神圣、神秘甚至略带神奇色彩的存在。但是,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知识分子、企业家等对佛教有了更理性的认知,并且非常认同佛教的教育理念,但是目前为止中西方有关佛陀的教育思想方面的文献资料还是非常缺乏的,所以导致佛教这些非常精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不能很好的为现代教育所用,这也是笔者作此选题的目的。

一、正信的佛教

想要探讨佛教戒定慧三学对当代高校礼仪教育的启示,首先必须弄清楚何为正信的佛教?佛陀在三十五岁(公元前588年)夜半觉悟成道,之后持续讲经四十九年,根据弟子不同的根基随缘度化,就是在从事佛学的传播教育工作,并且是因材施教,后经佛陀徒弟搜集和整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 “经”、“律”、“论”三藏教典。所以,佛教其实就是一门教育、一门学科,跟我们现在的大学是一样的。然而,随着佛教的发展,其根本精神在流转的过程中掺杂了很多异质的成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曲解,这就更需要人们能够用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以及真正的信赖去客观了解佛教的教育思想。

二、戒定慧三学的教育思想

如果说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经”、“律”、“论”三藏是流传后世的教科书,那么戒定慧就是这部伟大教育体系中的中心思想。戒,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定,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慧,又称增上慧学,亦即智慧。先戒后定而生慧,这是佛教教育最清晰明确的一条脉络,佛教僧众与专家学者皆意识到戒定慧三学的教育意义,但对戒定慧教育的研究却一直是很匮乏的,至今只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泰国的阿姜查·波提央法师的《关于这颗心——戒、定、慧》(南方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8年版);南怀瑾教授的《定慧初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而已。

然而,当今佛教必然要嫁接现代的科技、知识甚至是生活方式,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戒定慧的教育思想以一个创新的、更加入世的方式进行重新认知和应用的阶段,这不仅是对佛教研究领域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同时更是对我们高校教育领域提出的一次全新的挑战,势必会引起很大的影响力。

三、高校礼仪教育与戒定慧

1.我国高校礼仪教育的现状

提及礼仪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韩国、日本,甚至是一些欧美国家,而我们这个拥有“礼仪之邦”美誉的国家似乎只剩下这个名头了。究其根本原因:其一,我国对礼仪文化的研究依然停留在较低的层面,只注重形式的规范,却忽视了将礼仪文化作为产业来思考和发展;其二,短期效益的膨胀麻痹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造成了大量的文化扭曲甚至是遗忘;其三,意识形态的管理不到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导致价值观的偏颇,从而对自身文化无法形成认同感;最后,课程设置并不合理,例如浙江传媒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礼仪文化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在礼仪文化的发展方面也是佼佼者,但它的礼仪课程设置偏重的是礼仪文化和形象塑造,并且礼仪课是作为选修课来开展的,学生除了参加礼仪大赛以及一些外事活动外,并没有形成产业化,更没有得到社会认同感。而我国的其他高校要么并没有专门开设礼仪课,要么也是将礼仪课设置为选修课,状况与浙江传媒学院相差无几,甚至更糟糕。而以礼仪文化著称的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却在礼仪文化推广方面做得很有特点,学校不仅以“文化立国”与“孝子产业”为文化理念导向,同时将礼仪课作为必修课和公选课来打造,同时将课程重点放在非常实用的商务礼仪上,并且将一系列与礼仪相关的课程作为一个产业链条进行打造,更加偏重于本土化、多元化的发展,借鉴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本国的社会认同感。笔者认为,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礼仪课程模式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的。

2.戒定慧三学中可以借鉴的礼仪教学智慧

礼仪中“礼”为尊重,“仪”为体现尊重的方式规范。显而易见,礼仪是要先教育人们学会思想上的尊重,然后才是体现出来的行为规范。这一点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非常吻合的。只有思想上的自觉,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人们才能真正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最终创造出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仔细体味,不难发现,这也正是佛教戒定慧三学给世人带来的教育启示:戒学让人们先学会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从而做到不盲目喜悲,不轻易嗔恨,不执着痴念,继而看清事物本质得到智慧的提升。只有人人自觉,才能好的觉他、利他,从而社会也就富强和谐了,这也是高校礼仪教育最根本之所在。

3.从戒定慧三学角度构建高校礼仪课程的意识形态

结合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的教育智慧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难看出,高校礼仪教育重中之重在于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故而笔者认为高校礼仪课程的构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高校礼仪课程要以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结合我国优良且适应现代发展的传统文化观念,借鉴戒学中的入世教育思维,拟定礼仪文化发展的思想导向。

第二,让道德操守成为衡量学生礼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道德操守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最直接的标准,也是佛教定学让世人做到的摒除杂念,以道德为底线的专注。

第三,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的精华提炼出来,结合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出一套与时具进的文化理念体系,将其打造成礼仪课程的辅助产品,让学生重拾文化根本,用智慧辨别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这也就是佛教慧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M].出版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2.阮登方.佛教戒定慧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D].出版地:华中师范大学.2011:1-17.

3.张玉河.构建高校礼仪文化产业化意识形态体系的应用对策研究. [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S1):151-154.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思想中的“无为”智慧及其启示
论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嵇康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秋瑾研究述评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