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媒介自系统看影响《人民日报》建构韩国国家形象的因素

2016-05-14苗红果

魅力中国 2016年8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

摘 要:本文从媒介自系统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新闻事实、新闻传播体制、编辑方针、版面语言等因素等对《人民日报》建构韩国国家形象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自系统 《人民日报》 韩国国家形象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媒介也不例外。媒介并不是孤独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媒介是这个巨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隶属于社会大系统的同时,媒介系统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按照媒介生态学的观点,一方面,媒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要遵循自身的运作规律和职业道德规范,要客观、公正、独立地进行报道;另一方面,媒介系统是存在与一个社会大系统中,它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 媒介系统的正常运行除了要受到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受众等其他社会子系统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影响媒介系统运行的因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媒介自系统,即媒介自身内部因素;其次是媒介社会文化系统,与媒介运行相联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再次是媒介受众系统,受众对媒介报道产生的反映、影响等因素。媒介系统的运行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了媒体的新闻报道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大众传媒对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同样如此,由于受众的接受程度等难于进行确切的衡量,本文重点分析媒介自系统对大众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影响。

一、新闻事实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媒体传播的信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这种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新闻事实。新闻的本源乃是事实。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是基于对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国家形象并非虚无的,它反映在主权国家的基本存在中,并通过主权国家的各种具体活动以及成果映射到国内外公众头脑中。” 《人民日报》对韩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是基于韩国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近年来,韩国国内政治上,高级官员更换频繁。经济上,国内经济面临各种问题,政府不断出台措施拉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上,智能网络不断发展、养老体系逐渐完善,体育上,韩国的围棋和射箭依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席位。军事上,韩国的军事政策虽然颇受争议,但是韩国依然在争议中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科技上,韩国的新发明不断,对外关系上,中韩高层领导互访频繁,中国和韩国的文化交流在逐步加深。朝韩关系上,金刚山旅游事件、对朝援助事件,卢武铉跨越朝韩军事分界线等,使得朝韩关系在曲折中发展。近年来,韩国和日本在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争议、韩国和美国在很多方面都加强了合作,联合军演更是引发了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

与韩国有关的新闻事实的发生为《人民日报》提供了新闻来源。这些事实体现在《人民日报》上,就有了《国会议长引咎辞职》、《韩国积极吸引投资》、《韩国在争议中推进济州岛海军基地建设》、《胡锦涛会见韩国总统李明博》、《“韩国——中国成都”文化周活动在首尔举行》、《朝鲜严厉批评美韩联合军演》、《朝韩重启民间交流合作》、《20年来“垄断”金牌——韩国女箭独步巅峰》、《韩国总统希望日本天皇真心道歉》、《韩美举行联合军演》等报道。《人民日报》对韩国的报道遵循了客观的原则,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以韩国的国情为基础展开新闻报道。

二、新闻传播体制

李普曼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拟态环境”的问题,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真实世界的反应,而是对经过大众传媒选择、加工、处理、重新结构的世界的反应。大众传媒形成的“拟态环境”制约着人们对社会的认知。然而新闻媒介也没有绝对的自由。

拉斯维尔将大众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分为五个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控制研究,这个控制者指的是传播工具的控制者。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中,这个控制者之一指的是我国的新闻传播体制。大众传媒在制约人们认知的同时也受到国家新闻传播体制的制约。

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传播制度的基本原则。1996年江泽民在《解放军报》讲话中曾强调:办好报纸,“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新闻工作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务。《人民日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其新闻报道也就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主。对于关系国际民生的重要事件,国内媒体报道的立场和态度必须和党中央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在“脱北者”问题的报道上,在朝韩交火问题上,《人民日报》报道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态度和立场,在口径上和国家保持着高度一致。对于国际新闻的报道,不是所有的国内媒体都可以采访的,从国内媒体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有关国际的新闻报道都是由国家级媒体采访的。由于《人民日报》的特殊性,该报对韩国的报道在某种程度影响着公众对韩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人民日报》涉韩报道的媒体来源大多来源于《人民日报》自身和新华社和中国的新闻传播体制密不可分。

三、编辑方针

一个报纸的编辑方针规定了它的读者对象、传播内容、报纸水准与风格特色。编辑方针确立后,整个编辑工作就会根据编辑方针展开。《人民日报》的编辑方针是在中共中央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布达中国政府的国内外政策,报道中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业绩与经验,抨击各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思想与行为,同时对当代国际事件进行报道与评论。 《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报道严格遵守着《人民日报》的编辑方针。《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在做客强国论坛时指出,《人民日报》国际报道一是要及时、准确、权威报道重大新闻,帮助读者把握国际形势发展方向,准确认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二是坚定维护国家的利益,全面阐述中国的立场主张,敢于开展舆论斗争,善于开展新闻舆论斗争;三是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努力挖掘这个新闻背后所蕴含的这些深入的东西,帮助读者更好把握一些趋势性、动向性的东西。

《人民日报》对韩国的有关报道与中国政府的政策是一致的,即新闻报道中不仅仅要富含新闻价值,更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人民日报》对韩国解决一些国内的社会问题的报道以正面为主,比如,对韩国如何解决老龄化问题,稳定房价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有同样问题的中国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当韩美举行联合军演、韩国不顾反对加强军事基地的建设,对东亚地区造成威胁时,《人民日报》呈现了负面性质的报道。《人民日报》呈现的韩国自身国家形象,中韩、朝韩之间、美韩等之间的关系都受到其编辑方针的影响。

四、版面语言

“报纸的版面语言,就是指报纸版面特有的表现手段,基本形式包括版面空间、编排手段和版面的布局结构。” 一篇新闻稿件从拟题、写作到排版都包含作者和编辑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包含着报纸的态度和立场。版面语言正是这种评价、立场和态度的延伸。版面语言分为显性版面语言和隐性版面语言。所谓显性版面语言是指报纸版面上呈现的文字和图像等,能给读者直接感受的语言形式。内容的长短、图片的多少等反映了编辑的态度和报纸的立场。隐性版面语言和显性版面语言是相对而言的,它是通过报纸的排版手段来表达的编辑的立场、态度的语言形式。报纸的排版不是编辑随心所欲的产物,而是编辑将客观内容和主观认识相结合的产物。客观内容重要性强,编辑就会将有意其安排到报纸版面显著的位置,反之则会安排到相对不太显著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缪克构.报纸版面语言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8.

[2]谭梦玲.美国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形象——从框架理论看 Newsweek 的涉华报道[D].暨南大学 学院,2004.

[3]罗以澄、叶晓华、付玲.《人民日报》(1997——2006)镜像下的美国国家形象建构[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 21)

[4]柯惠新、 郑春丽、吴彦.中国媒体中的俄罗斯国家形象——以对《中国青年报》的内容分析为例[J].现代传播,2007( 5)

作者简介:

苗红果(1987.5— ),女,河南焦作人,现为安阳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媒介研究。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
中国奥运新闻报道的文化转向
《人民日报》、《读者》领跑2016报刊发行
《人民日报》否定“文革”释放积极信号
一名乡镇干部的评论稿为何屡上《人民日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