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危机后,既要关注“事”,更要关注“人”

2016-05-14陆春凤

广东教育·综合 2016年8期
关键词:辅导管理者危机

陆春凤

近年来,发生在身边的与学校有关的危机事件渐增,有些是个体的伤害事件,有些是群体伤害事件。比如,有学生遭遇车祸、溺水意外死亡;有师生以跳楼或其他方式自杀;有师生患急重疾病故;有学生在跑步过程中倒地猝死;有学生之间群殴致人重伤;有外来人员驾车闯入学校撞人造成学生多人伤亡……这些危机事件,无论是否发生在校园内,无论学校是否承担主要责任,都与学校少不了关联,在此一并称为校园危机事件。

关注“事”,还是关注“人”?

近年来区内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我作为心理教研员参与了其中几所学校的危机事件心理干预工作,如,某校学生周末意外溺亡,某校校车在校内意外碾压学生致死,某校学生在跑步过程中病发倒地后猝死,某校教师假期在家自杀,某校学生坠楼死亡,某校校工意外死亡……

我是如何得之消息并开展这项工作的呢?基本上有两种情形:其一,上级相关主管部门要求。比如,校车校内碾死学生事件、学生跑步后猝死事件,都发生在民办学校,教育局社管办要求组织心理教师进学校开展危机干预工作。其二,有关学校领导提出的要求。比如,学校师生的自杀、坠楼事件。这些学校有的本身没有心理老师,于是主动提出求助。

更多的学校管理者在处理这些危机事件时态度比较隐晦。记得若干年前,某学校一学生开学前在家中坠楼,由于该校没有专职心理教师,我提出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学校领导却以事多为由拒绝了。还有一些学校本身有专职心理教师,当遇到危机事件时,心理老师根据学校师生心理需求,想扩大辅导对象的面时,学校管理层不支持;当心理老师感觉需要辅导的面广,或自己情感卷入很深,想向区内学校专业心理老师求助,争取更多力量来帮助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时,学校管理者以避免事态扩大为由拒绝了。这些管理者的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看到的是学校对“事”的“责任”,处理完“事”以后,也就告一段落。

单纯从责任角度看,绝大多数事件,学校不是直接责任方。于是,在事件处理方式上,学校很容易关注“事”。

从事的角度,看到的是事件对学校“声誉、形象”的影响。学校管理者的出发点:息事宁人,缩小影响,控制负面消息的传播,维护学校形象。采取的处理方式:“压”下事情,先理清责任,按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好上传下达,处理好矛盾纠纷,安抚好相关亲属,做好相应的经济赔偿或补偿工作,然后事件告一段落。

从“事”的角度看,学校管理者的处理方式,似乎没有回避对事件的责任,看似无可厚非。

然而这样做,学校管理者忽略了对事件中的除开当事人以外的其他相关“人”的责任。从“人”的角度进行考量,危机事件对学校师生的心理安全带来的影响显然是被忽略了,管理者维护师生心理安全的责任显然是被忽略了。

如果以人为本,管理者能看到事件对学校师生心理产生的比较持久的影响,就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要,进行分类分层辅导,做好心理善后工作,更好地维护师生的心理安全。

为什么要关注相关的“人”?

作为学校管理者,有必要了解危机事件对相关人员可能产生的心理影响。

危机事件打破了人内心的平衡,破坏了人内心安全的假象。心态健康的人对生活有许多错觉,如:对生活有许多预期,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生活是公平的、公正的;付出的一定有回报;生活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脆弱……如果没有这些错觉,人就充满恐惧。错觉是对人心理的保护。

危机事件使得平安的人陷于焦虑自责恐慌中,并产生生命的不能预期的、不可抗拒的、无法抵制的、无能为力等等诸多失去掌控的感觉。危机事件还使得人退行,诱发人的心理疾病,如:惊吓、不停地说、侵入性画面,声音和气味、噩梦、失眠问题、反复出现的念头、注意力集中问题、惊跳反映、高度警觉、不信任、焦虑、急惹、愤怒、自责、脆弱、头痛、疲惫、肌肉紧张、情绪错乱、感觉被疏远、情感淡漠、抑郁、失忆等等。

研究表明,约30%的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之后,如果没有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心理障碍:焦虑、抑郁、躯体形式的障碍(疼痛)、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这些障碍不易快速恢复。比如,一小学生因为患恶性肿瘤的爸爸在来珠海看望他的途中瘤体破裂死亡,而陷入深深地自责中;一小学生跟着大人目睹跳楼现场,吓坏了,不能上学;一中学生目睹同学跑步倒地猝死后,无法开口讲话;一中学生在参与抢救哮喘发作的同学之后,惊恐不已,感觉生命脆弱无能,陷入对死亡的恐惧焦虑中……

心理辅导,就是要帮助人们恢复其对生活的信心,恢复对生活的确定感和掌控感。危机事件发生后,“事”的处理相对需要时间短,而“人”的心态恢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关注人,学校可以做些什么?

即时即刻,启动危机干预机制。

要采取系列即刻处置的措施,将秩序带入混乱的现场。现场即刻处置包括:控制局面、提供保护、给予安抚、告知家长。

控制局面。在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学校领导、心理老师和相关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控制局面,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必要时报警求助。

提供保护。保护和提供庇护所:封锁危机事件事发现场,避免围观造成二次伤害;提供安全安置场所,对师生生命安全进行保护,确保人员安全,提供食品、药物和其他必需品等。

给予安抚。进行筛查,明确现场需要相关帮助的对象。然后,聆听和接纳,像一个关爱的父母,给予简单的心贴心的关怀。

通常,辅导者要温和地向学生介绍自己,告诉他们事情已经过去了,局面已经或正在得到控制,他们是安全的;善意的表达,“我在这儿帮你”;如果允许,触碰(轻轻碰碰);用简单的语言(过去了,没事了,安全了);讲述经历、不要强迫;情感支持,给予认同(正常、原因),受到刺激的师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包括躯体反应(例如颤抖、呕吐、头晕、胃疼等),和心理功能失调(例如严重的退行和情绪紊乱等);对即将出现的睡眠障碍和侵入有所准备(今晚有可能会做噩梦,是非常正常的,有可能睡不着觉。);预约下次会谈。

告知家长或亲人。在局面得到初步控制后,将学生交给父母、老师或其他救援人员,并交待注意事项。

制定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方案。

一般,当天就要制定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方案。

成立危机干预小组。主要由学校领导和本校心理老师团队负责,必要时可请求外校心理老师支援。

收集和公布官方正式信息。详细了解危机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掌握警方、医疗机构对事件及伤亡状况的正式结论、鉴定。

筛查评估事件的影响程度,确定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对象。

面向全体师生进行筛查,包括事件受害者、目击者及与当事人密切相关的人(同班同学、朋友等);与事件无关,但听说该事件后产生不良反应的人;班主任、科任老师或家长、同学、朋友通过观察发现有异常行为反应的学生等。

制定辅导方案

危机事件发生后,受不同影响程度的对象所适合的心理辅导方式、内容会有所不同。

对筛查出来的对象进行评估,根据其受影响的程度及当前状态,确定其参加个别辅导还是团体辅导,还是二种辅导都需要。(2)对有伤亡或影响严重的班级,要进行特定的团体辅导,进行告别仪式。如果是伤亡重大的事故,或者众多学生目睹事发经过且造成人员死亡的事件,应有一个全校性的哀悼仪式。

第三,实施团体心理辅导。

危机干预的团体辅导,可以通过小组辅导和班级辅导进行。前者,辅导对象为来自不同班级的受影响的程度相似的、性质相同的需要帮助者,组成小组进行团体辅导;后者是以危机事件当事者所在班级为对象进行的团体辅导。

小组团体成员以8~12人为宜,辅导的过程包括:1. 建立关系。辅导教师平和地介绍自己,简单说明团体背景及辅导要求,请小组成员轮流作自我介绍。2. 回顾事件。鼓励小组成员详细地回忆自己所目睹的事件经过。3. 情绪宣泄与支持。让小组成员充分表达情绪和想法,辅导教师共情、支持。4. 重建安全感。5. 展望未来、相互鼓励、结束。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辅导管理者危机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危机”中的自信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