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行论坛:关照教育热点,聚力专题探讨

2016-05-14

广东教育·综合 2016年8期
关键词:一流职业教育

在本次峰会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3场平行论坛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等焦点议题,通过精彩演讲与对话研讨,对“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各级各类教育深度改革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

基础教育分会场:推进重点领域新突破,共谋教育改革新思路

在基础教育主题研讨专场上,10位专家分别就基础教育现代化、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估监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等话题,发表主题演讲,现场还安排了焦点对话环节,给与会人员带来不少启发。

省内外专家畅谈教育现代化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重点领域突破”是本次峰会的一个重点研讨话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国强研究员在会上分享了江苏省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他指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导致了基础教育现代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布局、规模、生师比、装备配置、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要体现新的发展要求;既要体现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差别化的办学,也要体现校间优质均衡。例如在办重点校、试验校和示范校的同时,也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正处级干部李文郁编审针对我省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问题,描绘了一个“五阶五维”的专业发展模型,引导教师超越现有的发展阶段,进入更高一级水平。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研究员介绍了重庆市教育质量监测的实践探索——创新教育质量监测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监测办法,创新监测研究,研制了许多监测软件系统。到目前,重庆市基本实现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全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粤教创新实践被赞“接地气”

本场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分享了在教育创新上的实践经验,被与会者赞“接地气”。东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任王健分享了东莞市通过“慕课变革”提升民办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经验。他介绍,东莞于2014年提出在中小学开展慕课教育,通过互联网连接教学供求关系,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让东莞为数众多的就读于中低收费民办学校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关于教育创新,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研究员认为,未来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他介绍了深圳市在推进创新教育上的经验,包括建立创客工作室、电影工作室、创新实验室等,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受关注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飏研究员在报告中分析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面临的困难及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对策思路。李飏认为,目前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下我国的户籍制度,她建议积极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户籍制度的差异,以此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此外,她还建议政府加大财政帮扶力度,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并倡导学校和城市社区为随迁子女提供“市民化”社区教育服务,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城市公共精神文化需求。

中大教授谈学校教育改革引反思

关于学校教育改革问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朱新秤教授作了《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反思》报告,引起了现场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学校的运作都是受机械思维指导的,“教育系统就像一部大机器”,但进入21世纪以后,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在社会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样的学校教育的状况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应是一个人性化的学习场所。”朱新秤强调,“必须要把学校看作一个‘活的系统,以‘活的思维来引导学校的未来思维。”朱新秤认为,学校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应接纳多元智力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校还应强调共同愿景和合作,打破教师单独劳动的状态,强调教师的合作。

职业教育分会场:推进职教综合改革,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在职业教育主题研讨与焦点对话中,国家及省、市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学者,行业企业专家,以及职业院校代表,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指引下,围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针对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话题,与会者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及具体行业的发展情况出发,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策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刘立新博士在对英国、法国的传统学徒制和德国的双元制(现代学徒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在我国开展产教融合的条件和路径,并提出产教协同的合作框架,建议从经济和教育两个领域出台相应政策,制定相应标准,提供保障。全国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高级工程师认为,职业教育在考虑定位的时候,要强调行业产业政策、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企业发展战略、院校实际条件和学生对职业的追求,真正做到“五维一体”。

围绕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话题,与会者从各省、市经验做法的角度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对策建议。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荣长海教授认为,改进整个教育体系、彻底理顺校企关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地位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方法。他说:“没有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就不能真正成为人力强国,也就不会有实实在在的现代化。”“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率先发展,整个教育系统僵化的结构就不会打破,‘钱学森之问就没有正解。”引起了在场专家和教师的深深共鸣,其间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方展画教授认为,基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侧”、基于受教育者的发展诉求进行改革,应成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增强教育的“选择性”,增强受教育者的“选择权”,在今天应该格外受到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覃壮才研究员探讨了广西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解决生源问题、布局问题、中高职衔接问题、产教融合问题和普职融通问题的措施。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杜怡萍研究员提出了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路径和方法,并分享了独具特色的广东经验。她介绍,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已成为广东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创建和广东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

与会嘉宾也围绕论坛主题分享了生动活泼的案例。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梁远榕高级讲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许玲教授、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华强研究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马晓明教授分别立足本校发展实际,介绍了区域或学校改革创新的个性化经验。

专家们对职业教育的解读、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形势的判断,鞭辟入里,深入浅出,让大家与职业教育的距离又更近了一步,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职业学校校长、教师们的办学经验分享,让大家如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一线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此外,论坛的结尾还设计了两场精彩纷呈的焦点对话,嘉宾与参会人员进行了零距离的面对面交流,嘉宾耐心地一一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每一次思想的碰撞,是友好的,又是激烈的,更是深入的,引起了全体人员的强烈反响,引起了大家对职业教育更深入的思考。

高等教育分会场:推进“双一流”建设,打造高水平大学

高等教育主题研讨围绕“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有关问题展开,主要聚焦当下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研讨如何把握高等教育规律,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引领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明晰“双一流”建设发展内涵,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项重大举措,必将加快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步伐。

关于“双一流”的内涵,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认为,“双一流”就是寻找办大学的规律与科学,找到规律才有定力。实际上今天大学面临的许多困惑都与大学缺乏常识和定力有关。首先,一流大学成长起来除了需要充足的经费作支持外,还需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引领高等教育改革方向,概括起来即底蕴、文化、引领三个关键词。其次,一流学科的发展从未来来看,应该是淡化学科,强化方向,即强化二级学科与研究方向。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教授认为,“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路径是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当一流学科的建设成果丰富到一定程度,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自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里的“一定程度”包含数量和非数量两层意义,它可以是指世界一流学科达到一定数量,也可以是借助大学排行榜的指标、排名作衡量。需要注意的是,大学排行榜并不能完全反映大学内涵发展的所有因素,如体制机制、大学文化等不能用量化方式作简单排名,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要提高国际化水平,注意不同类型大学差异化的问题,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培育一流的学科文化,在体制机制方面激发一流学科建设活力。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办高水平大学离不开优质的教师教育。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黄崴教授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职业认识不够全面,把“师范性”等同于“学术水平”,对教师资格的标准、内容存在极大的认识误区。同时,我国在政策上一直没有把师范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对待。师范专业,乃至师范院校的“师范性”有名无实,缺乏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化教师的理论、课程、标准、方法的支持,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师教育相脱节,师范院校很少直接给师范生开设相关的师范教育课程。

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历程来看,有效率的大学管理架构及其制度是关键,建设一流的大学必然要有一流的大学管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孙丽昕副研究员分析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强调发挥师生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和热情,以此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方向荣则认为,“双一流”有两个最基本的共同特点:一是拥有一流水平的教师队伍,二是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双一流”需要在师资、人才、科研、成果转化、文化传承五个方面实现“五个一流”。此外,韶关学院院长廖益教授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伟光教授分别从中美“学科”认识差异和对外语学科的重视程度等角度阐述了对“双一流”建设的观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坚教授认为,当前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本土创新意识不强、国际视野依旧狭隘等。必须坚持扩大教育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章云教授和海南师范大学校长林强教授结合自身理工科、师范院校特点和育人实践经验,分别阐述了“双向柔性对接”的多样性人才培养体制和师生研习共同体的建构方式,以此作为响应高水平理工科院校和高水平师范院校建设的实践思考。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院长郭杰教授指出,鉴于目前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出现“结构性矛盾”,社会急需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培育实践型人才应是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方向,因此普通本科高校要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实现产教融合,即生产和教学一体化。韩山师范学院副院长廖伟群教授表示,建设高水平的师范院校,需要强化师范系统,调整专业结构,适应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做强做精师范专业的同时,发展其他应用型专业,构建“校—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在师范类专业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机制。最后,东莞理工学院副院长马宏伟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维荣教授在焦点对话中分别认为,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体系、培养批判性思维,结合布鲁姆三维认知目标审视目前教育上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学转型。

猜你喜欢

一流职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