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2016-05-14孙香珍王玉
孙香珍 王玉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合理利用网络,培育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
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一)价值诉求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到多样的文化,而网络更是提供给他们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审视视角。加之,大学生们大多追求个性,强调标新立异。这些都通过网络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故而单一的价值诉求难以满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
(二)价值主体自我化
在网络平台下,当代大学生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资讯信息,对思想、言论和权威不再盲从,而是服从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这种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个别大学生对社会服务等看不到眼前利益的“奉献”不屑一顾,只是一味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利益。
二、网络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无障碍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超越时空的限制,直接面对当代大学生。伴随着传播时间的飞速提升,还可以实现良好的互动。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可以更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有效遏制了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的倾向。
三、网络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一)网络的正面影响及其表现。网络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件的报道,让民众了解到最新社会的运行动态,为民众的正确行动提供信息支持和理论依据。依靠网络的正面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被广大民众所认知、理解和接受,才能转化为行为自觉,促进广大社会成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协调。
(二)网络的负面影响及其表现。 由于“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存在着差异,产生行为误差。我国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沉溺于网络,是造成我国青少年成绩下滑、辍学甚至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一些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经济、技术以及网络控制上的优势,单向地向发展中国家强行灌输自己的价值观、政治体制和文化等“软实力”,严重干扰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四、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
利用网络创新思政课教学观念,如果将传统课堂视作大众媒体世界,老师就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因此,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以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将网络技术融入课堂,学生一定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充满学习的热情和干劲儿。
(二)优化内容
主要是在网络这一高速公路上打造更多的道德模范典型。如果把网络平台比喻成信息高速公路,那么内容则成为行驶在这条公路上的汽车。主要充分利用网络、影视、动漫等多媒体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健全机制
建立安全有效的四级网络巡视员制度,净化网络内容,及时发现,及时纠偏。具体包括四个层面:学校层面, 系部层面, 班级层面, 学生层面,通过交叉立体巡视,可基本筛查和过滤平台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同时,一旦发现学生的不良言行,由各专业教师结合思政体卫处、网络信息中心以及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共同解决。
五、驾驭网络,有效运用网络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新路径
由上可见,网络在大学生的性格塑造、思维方式、行为特征以及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网络素养理论,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充分运用网络的正面功能,高度重视媒介的显性效果。
(一)主观方面
1.澄清认识误区,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避免由于混淆两种环境而导致认知和行为上的误差,并且要培养大学生对网络负面影响的认知和反省意识,对社会负面现象、西方错误思潮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占领社会舆论的主阵地。
2.创新教育模式,吸引大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研习和创作。可通过设立网络素养教育专栏、“开放频道”等形式,吸引广大学生主动参与网络信息制作,尤其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创作,加深对信息传播概念理论、社会责任的理解,增强做“网络公民”的意识和能力。
(二)客观方面
发挥大众媒介社会良性功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
1.发挥好“把关人”的功能,过滤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信息。由于社会上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不计其数,而且深深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烙印,极易产生偏执、僵化的“刻板印象”。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传播中,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媒介的“把关人”的角色,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效净化大众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新兴媒介环境,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媒介管控,强化网络的行业自律,提升网络的社会责任。
在我国,大众传媒被视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接受党的领导,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共中央《关于坚决、妥善地做好报纸刊物整顿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要强化媒介的监管,整顿长期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鼓吹极端个人主义、反爱国主义等错误思潮,打击黄赌毒、格调低劣、内容污浊等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刊,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非只是高等学校及其教师的职责,而应充分运用网络素养理论,构建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方能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光明日报》2014、7.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创新探析》《国外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