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用生命影响生命
2016-05-14王越
王越
1956年,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创建成立,成为了北京市最早建立的校外教育机构之一。如今,我们已经走过了风雨60年。这60年来,我们一路披荆,一路攀升,不辍耕耘,勤奋开拓,始终坚持“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和“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的信念,形成了多项特色活动品牌,发挥了一个校外教育机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初心:让生命焕彩
“阳光下我们共同成长”。2012年5月31日,少年宫“童心巧巧手”活动室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向胡爷爷——胡锦涛总书记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中的一位少年有点特别,那就是失聪少年郑洪涛。他和胡锦涛总书记一块儿拓出了“自强不息”4个大字。在“集邮俱乐部”的活动室,来自四川什邡的11岁的刘萍和来自青海玉树的12岁的江巴才仁与小伙伴们一块制作“笑脸邮票”,此时,他俩的脸上满溢着幸福的笑容,早已看不到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给他们留下的阴霾。而“奇妙梦工坊”“蓓蕾小梨园”“运动嘉年华”等活动室里,还有很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外地来京务工家庭的孩子……因为,让“阳光”温暖每一个生命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与北京市朝阳区晨光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合作承办“生命的痕迹”特殊儿童美术作品展,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有机会展示心中最美好的梦,美术部的教师们也一直义务为这些孩子们进行美术辅导;我们举办“爱的旋律”吴茜师生古筝公益音乐会,邀请北京太阳村儿童和东城区阳光计划的打工子弟贫困儿童观看演出,让他们体验、感受古筝的魅力,而演出所获的捐赠款项全部用于资助西藏阿里的贫困儿童……
我们还力求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播种下“小太阳”——让孩子们有爱心、有慈心、有社会责任感。2014年“世界读书日”来临,我们承办“共享蓝天,‘书送梦想”——东城区中小学生捐书活动,号召孩子们捐出自己喜爱的书籍,为家庭贫困的小伙伴圆读书梦;我们依托节日文化,春节前夕组织少年宫组员以各种形式慰问残疾人、孤寡老人以及武警官兵,让孩子们不仅目睹了武警官兵的风采与才艺,更感受到了残障人士的自强不息精神……
奋勇前行,我们执着于用生命影响生命,让生命焕彩。东城区少年宫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乐园、交友的天地、圆梦的舞台。
坚守:以科研领路
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力,才能真正焕发影响力。科研是让少年宫这一生命体的内在生命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组建成立东城区少年宫研究室,全面负责少年宫的教育科研、教研与教师培训工作。同时,又作为东城区校外教育研究室的办公部门,我们的研究室一直在努力:
聚焦东城,服务教师成长。在东城区学院制改革中,东城区少年宫研究室积极探索,引领校外教师参与各项教育改革。例如,组织东城区十三个区级教研组,以教研活动形成团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科研专题培训,辅导教师基本功、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成果总结,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科研力量和水平;举办市级校外教育理论研讨会,关注深综改背景下新教师发展、群众教育活动等各方面教育热点问题,在校外教育的最前沿进行探索。每年一次的东城区科研月,都是东城校外教育科学研究与成果展示的盛会。
关注发展,服务北京市校外教育。我们的研究员参与《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办学条件标准》文件制定,参与《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基础调研》,参与研制文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十二五”时期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并承担北京市校外教师“十二五”时期必修课培训和声乐专业培训基地的工作,参与北京市督导室“融合育人”专题研究等。在各项工作中,我们与全市校外教育研究者一起为北京市校外教育发展服务。
服务实践,在教育创新中开展研究。自北京市新修订课程计划颁布实施以来,研究室负责北京市初中生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工作。在教育均衡发展中,我们支持密云太师屯镇中心小学校外活动站的发展,为山区校外教育活动站的师生带去优质教育资源。在学区制改革中,研究室开展学区资源调查研究,及时提出教改参考意见。
教育科研离不开教育实践的探索,教育实践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引领。在少年宫的教研前辈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我们的团队将继续努力,为服务校外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律动:与时代共鸣
作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机构,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代共鸣。
传播中华文化,树立国际形象。为响应十八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我们与国侨办合作组织“国粹生香——外国家庭少年宫里学京剧”活动,邀请来自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庭的约150余人来到少年宫,让他们了解京剧,并亲自体验穿戏服、勾脸谱的乐趣,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外推广中华文明,让外国家庭了解京剧文化。我们主办“阳光的世界”中俄国际儿童艺术节,让中俄小朋友用艺术的语言架起友谊的桥梁,收获欢乐和友谊……
响应教育政策,不断推陈出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颁布后,我们迅速行动,通过下校调研了解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应需形成了包括主题活动、特色项目、文艺体验、美术创意、教师沙龙五大类六十六个项目的课外活动方案——《东城区少年宫课外活动特色套餐》,面向全区中小学推介。仅2016年3月至6月,少年宫27名教师和9名特聘教师共计下到17所小学、2所中学开展600节次活动,有21600人次参加。自2015年7月开始,我们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组成“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协作体,为初中一年级学生设计了11个主题课程项目,目前长期开展的有“吃茶的学问”“足迹的秘密”和“小穴位与大健康”等5门课程。2015年10月,我们应东城区青少年学院关于“学院日”课程申报工作通知的精神,立即研读“准入标准”,迅速推选出十位老师的课程,如黄胤淇老师的《书法与诗词》课程,王元璐老师的《无限数独》课程等。经过审核,这10门课程已经成为东城区首批547门小学“学院日”课程中的重要部分……
在东城区青少年“学院制”管理模式“1+4+8+X”中,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作为东城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创新举措,发挥着统筹、规划、管理、组织、协调等职能。有着60年建宫历史的东城区少年宫作为教委授予的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既执着于对自己校外教育特色文化的坚守,又追求机构独特功能与作用的创新发挥,拓宽艺术教育“供给侧”结构,积极创建合作、创新、开放、动态的教育培养模式,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建设全开放的教室。我们正积极探索学院助力学区集团发展,校内外教育融合、资源整合、“宫校”融通、“职少”融通培养艺术人才的新路径。
我们不断开阔视野,将目光投向了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挖掘专家资源、场馆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师生成长服务,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和创建学校特色的需求服务。例如,为满足各个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我们先后在老舍茶馆和吴裕泰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茶文化实践活动。又如,2016年6月12日,我们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一样的梦想 一样的成长”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北东学区艺术教育成果展演,进行专家、名师的现场教学,接受国家级艺术中心授予的基地牌匾,使每一名参加活动的东城区学生都能在专家导师、专业教师“双师制”,课内外、校内外“双轨制”,校内和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双籍制”的管理运行模式下,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北京千百年历史的浸润,滋养了我们独具魅力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底蕴;国家和人民对校外教育的厚望,激励了我们的奋斗情怀。60年来,东城区少年宫获得的荣誉无数,但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并将一直求索下去,开创校外教育美好的明天!
编辑 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