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有视野,也要有情怀
2016-05-14陈红
陈红
2016年北京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北京卷考试说明》为依据,积极贯彻北京市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精神,基于北京市地理教学实际,难度适中,稳中求新。试题命制延续了北京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卷特色,突出对学生学科主干知识、学科思维能力和基本价值观念的考查,坚持能力立意和价值观立意并重,充分体现出高考选拔和育人的功能,对中学地理教学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适时融入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地理试题通过二十四节气、古人游记等,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今年选择题第1题延续了2015年的考查思路,选项中涉及到农历中的“处暑”节气,引导学生感悟祖国文化中对人地关系规律的正确认识,同时体现出对学生12年学习积累的考查。
古人的一些游记或诗词中包含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描述和赞美。综合题36题第(1)题以古人登山的视角切入,试题材料呈现了古人登上大别山主峰时发出的感叹:“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描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亲身体验和热爱之情。该小题通过“推断古人登山的季节,分析该季节南北景色差异的原因”的设问,在揭示地理现象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分析和认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悠久的中华文化,树立文化的自信和自尊,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的自豪感。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地理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素材,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珍爱自然、善待生命,渗透人地协调观念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品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理奥秘。这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提升文化素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多种途径。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介绍圭表、日晷等古代天文仪器,让学生看看古代科学家是如何利用日影来确定方向和节气的。在学习自然地理时,可通过古诗文、谚语等加深对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的理解。如学习暖锋天气时,引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场春雨一场暖”等诗词;学习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时,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诗句。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可通过古人的游记让学生感受祖国山川之美,并利用地理规律和原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整合知识构建体系
地理试题重视考查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柱,也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据。地理试题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没有偏题、怪题。例如,选择题第2题主要考查了选修5世界自然灾害带的分布、必修1洋流分布规律、必修2人口增长模式;综合题36题第(4)小题考查了必修3区域农业的生产条件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属于地理主干知识。
地理试题在考查主干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挥搭建了平台,将主干知识的考查和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例如,选择题第2题的四个选项涉及到初中地理的基础知识以及高中地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重点内容,跨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综合题36题第(4)小题“阐述大别山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因素”,需要考虑原料、政策、交通、市场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突出考查考生对地理主干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程度。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一步一步完成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首先要关注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而扎实的学习。其次是在此基础上抓主干知识,突出学习的重点,突破学习的关键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后在突出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梳理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按一定的线索对知识进行迁移和重组,构建知识结构和体系,为调动和运用知识提供丰富的储备和有序的路径。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高三地理复习时,应打破初、高中的界限,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界限,进行主干知识的专题设计,如气候专题、区域专题等,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重视培养读图能力
今年的地理试题,地理图像新颖多样。地理图像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既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又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工具。今年地理试题共有9幅图像,与2015年试题相比,图像数量有所增加。尤其是选择题的图像,由去年的4幅图增加到今年的7幅图,选择题的4个组题和3个单题都配有图像,可谓“无图不成题”,增强了对图像阅读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
从图像类型来看,有区域图、等值线图、景观示意图、地理过程示意图、统计图、素描图等,力求多样。从图像呈现方式看,力求新颖、融合,叠加多个要素。例如,图1是坐标图,将时区和纬度融合;图2是等值线图叠加柱状统计图;图3是地理过程示意图,体现了时空的结合;图7是出行能耗与出行次数的组合示意图;图12是区域图,包含经纬网、地形、河湖、城市、交通、灌区等丰富信息;图13港口素描图叠加地理位置图,体现出空间尺度的缩放以及科学与美学的融合。通过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地理图像、获取和解读图像信息有效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掌握绘制地理图像的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地图,提高空间联系和逻辑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像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地图类型多样,如等值线图、地理原理图、地理区域图、地理统计图、遥感影像图、素描图等。在高三地理后期复习时,可将地图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强化训练,如等值线专题、统计图专题等,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构建开放地理课堂
2016年地理试题延续了近几年“三贴近”的命题特点,即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关注国内外的社会热点问题。试题材料鲜活,时代感强,侧重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试题情境一方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国际地理学大会在京举办、北京的空气质量状况、大城市居民出行与功能区合理规划等,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看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升地理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成为活跃而负有责任的现代公民,并对现实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发展创新思维。例如,综合题36题第(4)小题以“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协同发展,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战略,运用所学地理原理分析区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综合题40题第(2)小题以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海昏侯墓”为背景,引导学生分析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教材里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考生对所学的旅游地理知识跨章节进行提炼整合,从旅游资源数量和种类、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客源市场、旅游设施建设等角度综合考虑,并具体分析可能带来的重要影响,凸显创新能力。
高考试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与当前社会热点巧妙地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最大的浪费是学生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应该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和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多样化的、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时政大事和生存环境,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现象,用地理学科知识进行分析、阐述和评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编辑 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