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实践中探究人文与情怀
2016-05-14李洪晶
李洪晶
在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方面,我们选择整体的教育方法,以挑战认知的多样性;选择教师指导下实践性的小组合作式任务驱动,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此外,按照学校课程体系,分层次设计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
一是基础性课程。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的直观认知,强调学科相关知识的拓展,注重在认知基础上,让学生对中华文明历史渊源有心理体验和情感升华。具体有校园传统文化节、面向高一年级学生开设的江南文化探访活动等。
二是拓展性课程。在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独立地、理性地反思,以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加以呈现。具体有面向初二年级开设的“学访悟”课程、面向高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且行且思”中原文化探访活动等。中原文化探访活动以实地考察传统文化的内涵、演进为线索,以学科课题探究为驱动,以分组合作学习为实践形式,以展板、论文、班会展示为实践效果的呈现、评价方式。活动内容主要分为实践性内容和探究性内容两大部分,其中探究性内容的实施与落实是课程的核心。我们按时间脉络精心选择、设计实践探访活动,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直观地重现文化的“起源、发展、辉煌、没落、重生”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开展探究性活动,引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理性思考。由学科教师设计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课题研究分为调查报告、比较研究、归因分析、创新设计等四大类型,涉及历史、地理、生物、艺术、文学、经济、技术等多个学科,聘请相关专家和教师在实践活动之前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之上,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选课题,结合实践内容完成研究。学生们的研究结果异彩纷呈:“探寻甲骨文”“体味龙门石窟和牡丹花节中的盛唐文化”“探察小浪底水库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都在感受文化、实践考察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想认识上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