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精气神”的学生
2016-05-14张斌平
张斌平
校友故事
2016年2月,美国航天总署公布了本年度Hubble Fellowship学术奖。这个奖主要面向全世界的中青年天文学家,筛选严格,竞争激烈,被称为天文学界的“诺贝尔奖”。本届获奖者蔡峥博士是北京五中2004届高中毕业生。
他在给五中老师的邮件中说:“很感谢五中每一位老师耐心地培养我这个笨人。我也计划回国任教,也希望能努力早日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好老师。我也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努力方向,身体最重要,其次是性格、态度,后面是学知识。我相信五中的毕业生都可以成为对祖国、社会、家庭有贡献的人!”
蔡峥同学的体会是对五中培养有“精气神”的学生这一理念的很好注解。
具有五中“精气神”的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核心素养?我们提出了学生培养的三个核心品质及五个判断标准、八个维度及所指向的九个素养的系列目标要求。
核心品质:自主、合作、创新
一个有“精气神”的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和不断突破的创新精神。
自主意识是人自觉成为一个独特个体的关键,是自食其力的心理基础,是“做最好的自己”的精神支撑。
在学生时代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合作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价值倾向,减少所谓“理性自杀”,保持积极人生态度至关重要。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热情,永远走在发现与进步的路上。从这个角度而言,创新是个体的生命活力与希望,是“精气神”饱满的最佳体现。
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这三种核心品质,我们提出了五个具体的判断标准——有兴趣、有理想(目标)、有规划、有毅力、有特色。五个标准互相关联,既并列又递进,体现学生成长规律。
本文开始所提到的蔡峥博士在美国给五中老师发邮件汇报自己学习体会时说:“做物理将来做得好的同学,也许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爱思考、有理想、最能坚持、爱讨论的可能还能走得更远。”这与学校提倡的五个标准完全吻合。
八个维度:学生的行动指南
1.锻炼强健体格
锻炼强健体格是涵养“精气神”的基础,保持精力充沛是涵养“精气神”的长期目标。五中始终把体育健康教育放在学生发展的突出位置,把学校的田径、篮球、兵乓球、武术等竞技项目与学生的体育节、体育社团等普及性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课、课间操、课外锻炼等常规体育相结合。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拓展运动项目,与心理卫生教育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
2.养成劳动习惯
养成劳动习惯是当前基础教育比较薄弱的一环。我们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希望学生到社会中去,参与到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的劳作中,可以是家庭的,也可以是公益的、经济的。劳动不是单纯的精力付出,不是单纯的技能习得,而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培养与习惯养成,是对劳动的尊重。这种习惯与意识与“精气神”紧密相关,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即便遭遇风吹雨打依然满怀希望的生命状态。学校逐步建设了校园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实践劳动协调一体的系统教育。
3.充实生活知能
充实生活知能是学校对教育本质的追溯,就是尽可能培养与生活相通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是劳动习惯培养的延伸。例如,现在很多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就使用手机、电脑等相关产品,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使用技能几乎不是来自学校教育,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不再需要接受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理解是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因此,充实生活知能是强调学生所学与生活实际的相通,以提高学生应对未来生活挑战的能力。
4.培养科学基础
培养科学基础一直以来都是五中的教育优势,是对培养生活知能的一种提升。有“精气神”的人要有理性,必然具有科学的精神、创新的精神、探索的精神,这些都是需要借助科学研究来实现的。
学校根据生源特点,多年前就把部分学生的培养从传统的数理化竞赛引导到了实践性科学研究上,既有科学领域的研究,也有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更多地引导学生寻找课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知识,收获能力和素养。
学校初步建立起一套立足于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导向、面向四大学科领域、兼顾“一专”与“多能”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培养“独立自主、学会合作、勇于创新”的五中学生为目标,建立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林忠平教授五中实验室”,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建立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建筑科技大学合作成立建筑文化体验中心,让五中的学生在校园里就能从事前沿的科学研究。
我们认为,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的。多年实践证明,那些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在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科研艰苦探索的体验而积累的毅力品质,对导师辛勤指导的敬意而积累的人文情怀等会更加持久地影响学生的发展。
5.陶融公民道德
陶融公民道德是培养学生转变成社会人的关键任务。
五中以“树立大德育观,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为总原则,逐步细化德育目标,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未成年人的教育不是靠耳提面命就能内化到学生心里的,教育在活动中。校德育处、学生会和团委会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实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和自我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到河南林县红旗渠,各班在现场举行了“红旗渠之歌”的赛歌会,场面十分感人。比如,学校爱心社团成立了一家诚信商店。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全校师生可以自行挑选、购买商品,并自行找零。爱心社有专人详细记录收支情况,整理后定期公示。诚信商店的微薄利润则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6.培养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涵养“精气神”的丰富宝藏。养气就要善于调控个人情绪,这是中学生成长的必修功夫,也是教育的难点。学校从初一年级起就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正气、志气、朝气、大气、灵气、书卷气”,通过民族文化,让学生明辩是非,小节不失,大节不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气质。
弘扬“精气神”的教育理念本身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唤醒。用民族的传统语言来阐述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彰显了学校的文化自信与人文内涵,也让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大力提倡教师挖掘国学资源,打造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特色课程。学校在文革前就成立了国乐团,1995年又恢复了民乐队,是北京市为数不多的中学生金帆民乐团,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品牌。学校有专门的武术特长专业课、国学教育课,汉服社、书法、国画社等学生社团也都在校园里蓬勃发展。
7.启发艺术兴趣
启发艺术兴趣是教育的高级需求,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学生和教师有自己的剧社及合唱团队并多次在北京市合唱节获一、二等奖。这些活动的背后是学校对艺术教育的一贯重视。我们认为,人因为有了兴趣才有生活的乐趣,艺术爱好会成为生活的调剂,伴随学生一生,使学生对人生保有持续热爱,这是保持“精气神”的最深厚的动力。
8.培养国际理解
国际理解能力是现代青年人才的必备素养,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开辟了更广阔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通过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校建立友好校等方式进行学生国际交流。近年来,师生国际交往更加多样,更加频繁。
上述八个维度的教育目标指向九大素养,即健康素养、劳动素养、生活能力、科学素养、人文情怀、艺术素养、公民素养、家国认同、国际理解。
基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三个核心品质、五个标准和八个维度既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精气神”标准,又指明了该怎样去做一个有“精气神”的人,有利于建构学生积极的生命状态。我们一切的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教育活动都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都围绕这个系列目标展开。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