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知文化中建构“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2016-05-14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的课程建设立足于“弘扬行知精神,建设首都名校”的办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生涯规划为主线,实践行知教育思想,突出办学特色。学校以基础必修必选类课程为基础,以拓展、延伸、实践类课程和兴趣特长研究类课程为发展,构建起以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生活技能、身心健康四领域为支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长久的现代中国人为顶点的“三位一体、立体化”课程体系。
学校“三位一体”中的“一体”突出了其立体化的结构目标,以基础必修必选类为奠基,深入发展拓展、延伸、实践类课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还打造了兴趣特长研究类课程。
学校课程文化体系中的传媒专业化课程、媒介素养通识性课程、戏剧艺术、视觉艺术凸显了办学特色;野鸭湖湿地保护研究、污水处理中的学科知识应用、汉字工作坊、新闻直播间、匾额中的书法艺术、晋商发展史、高碑店古典家具文化产业研究、数字媒体体验等是学校整合基地资源,开发与实施课程的有益探索。
作为北京市教委认定的“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展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学校”,为适应数字媒体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落实《北京市“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的“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精神,学校依据学生媒介技术拥有和使用现状调查结果,借用高校教育资源,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通过开设系列传媒特色课程,尝试在普通高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育人目标。
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开发与实施了特色化的传媒类校本课程。特色校本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在中学阶段普及媒介素养基本知识、技能,为学生适应数字媒体时代奠基。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自然地进行渗透,延伸课堂所学、开阔学生视野,努力实现学科知识间的融合、学科知识与媒介素养的融合以及与校外传媒类综合实践基地资源的整合。在突出学生对媒介知识理解和掌握基础上,强调对媒介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与实际体验,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媒介伦理观。
学校传媒素养课程主要分为通识性课程、专业化课程和个性化课程三个层次。通识性课程主要包括: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媒介素养教育与学科融合课程、传媒特色综合实践课程;专业化课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编导类课程、播音主持类课程以及规划中的动画数字艺术类课程;个性化课程主要包括:传媒兴趣小组课程、讲座式课程以及以体验式课程为特色的国际媒介素养教育假日营课程。
结合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英语、历史、政治、计算机等学科,进行学科与媒介素养教育融合的尝试,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使其具有传媒特色。
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媒介的技术特征和传播特点,体会媒介组织的政治、经济属性及其对媒介内容的影响;反思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做积极主动的读者、听众与观众;让学生关注新闻、了解新闻的特点功能、节目产制的主要流程。还可以为对传媒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个性化、高品质的假期体验式课程,在发展这些校本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借传媒特色发展,建立学校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长期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学校发展的平台。
栏目编辑 王雪莉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