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先进理念 创办优质教育
2016-05-14张文仁
张文仁
2016年1月14日至1月20日,华池县教育局精心组织全县39名中小学校长及领导干部参加“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校长素质提升专项培训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支持和提升革命老区的教育质量,促进革命老区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旨在培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信念、具有人文情怀和服务意识、具有引领课程教学改革和学校特色建设的创新队伍、具有切实有效的执行管理能力、具有长远视野并引领学校及地区教育发展的校长队伍,促进当地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通过5天的培训学习,共聆听了5场专题讲座,参访了北京市4所名校的办学情况,感触良多。深感我县的办学思想、办学层次、办学现状与发达地区差距太大。在比较中看差距、在经验中受启迪、在思考中谋发展,现将我的培训体会交流如下。
体会一:办好教育首先要有教育思想
“思想决定行动,眼界决定境界。”教育管理首先是思想的领导。这句话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印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鲍传友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创新”;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陈锁明主讲的“从课堂走向学堂”;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张忠萍主张的“快乐教育”;从参观的4所名校来看,他们都具有独特的办学思想,要么是抓教师专业发展,要么是重管理创新,要么是研究特色教育,总之,他们都能在吃透教情、学情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首先从思想上准确定位学校的办学追求和办学方向,并把办学思想转化为教职工甚至学生的凝聚力、战斗力,形成一种精神,在工作中务求实效、持之以恒、深入研究、一抓到底、抓出特色。从他们现有的办学实绩和办学影响力看,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学生发展之灵魂、前进之基石。
体会二:办好教育关键要培养好教师
学校发展的关键是领导,根基在教师。纵观我县教师队伍发展现状,目前,教师专业水平确实亟待提高。当然,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传统教育体制的制约,也有教师自身因素和学校内部管理的原因。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始终处于待开发状态。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已进行了数十年,但大多数教师一直是以一个课程改革的“边缘人”“旁观者”而存在,长期的惯性效应致使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惰性,用旧观念教新教材,用老办法教新学生,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不变应万变”。因此,当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时,教师的参与热情并不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也就导致了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不强。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不强固然与教师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中小学管理,过分强调制度管理制,刚性、理性有余,弹性、柔性不足,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只是就任务完任务,就工作搞工作,“搞定”有余,研究不足,并没有把职业当事业,这与现代管理理念严重相悖。课程改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管理模式保证和推进,首先学校管理观念应进行相应的变革。学校管理是人格化的管理、自主性的管理,切实要以人为本,关心教师、激励教师,让教师在体验生命快乐和教书的感动中自发学习、主动发展、勇于成长,让教师在不同层面上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从而实现教师持续化、专业化发展。
体会三:办好教育更需要建好学校文化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文化建设是办好教育的基本要素,更是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载体。专家学者在报告中“谈文化”,在参观学习中“重文化”。无疑,“文化”不仅是培训的关键词,更是学校发展的新方向。事实证明:文化足以立校、足以强国。正如培训中一位专家讲的,是什么让北大、清华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是他的高质量,更是他民族的、历史的、传统的、厚重的文化积淀,也正是这种高尚的、先进的文化孕育了一大批英才,使其成为一流名牌大学。当然,我们参观的学校,也正是由于他们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吸引了我们。我觉得,他们的文化,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贴标语、挂横幅、栽树木,而是一种内在的管理理念、行为意识、发展内涵和精神追求。就像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张忠萍校长主讲的《班级文化建设和儿童的快乐成长》,首先就表明一个观点:学校是诉诸于文化和心灵的,是孕育人理想的场所,做教育、管学校就要从文化入手,让学校有一种优雅的文化气质。那么,我们的学校呢?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不是孕育了一种优雅的文化气场,是不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至今仍是一个问号。因此,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一定是有人文精神的,所谓的学校文化,就是当人们离校十年甚至二十年后,仍然在他们生命中留痕并让他们感动的东西。
这次培训,对我个人来说,既是一次文化熏陶,又是一场精神洗礼,更是转变教育理念、充实教育思想、开阔教育视野的专业研修。我将会不断思考、内化,把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学校管理中,并引领教师在专业上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闫雪增.初中课堂教学中落实大众数学教育理念的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