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在班级管理中的案例纪实
2016-05-14郝娜
郝娜
在经典中畅游,在国学中成长,先哲们用他们精辟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很多道理,给我们指点了迷津、指明了方向。在与古人先贤的心灵对话中,我慢慢学到了许多育人之道,并将其中的很多思想应用在班级管理之中。
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为师的职责,成为我之后为人师表的准绳。通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不断地鞭策自己,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给自己定好位,我明白只有明确了自己在师生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因此,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都是先通过谈话、走访,不断地观察,参考其以前的学习档案,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对他们进行深入的了解,认真分析进而找出这些学生的问题所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帮助其尽快地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其克服自己的不足,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把学生的情况及时地通报给班级的其他任课教师,让班级的其他任课老师一起关心和爱护他们。
《大学》中有这样一段话: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意思是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这看起来是君主的治国之道,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我的思维模式、处事方式都将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每每想到这一点,我都不断地告诫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学生做不到的,自己也一定要做到。
在学生面前,我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着装整洁大方,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每带一个新班级,我都要求学生整理好班容,我更是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无论何时,我的讲桌都是干干净净,凳子规规矩矩地放在讲桌下方。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于我的带头作用,每个学生课桌上的书本都摆放整齐,桌洞干净,教室卫生更是时时保持洁净。身教重于言教,经典带给我们的道理人所共知,再平常不过,但见微知著,教师的言行无形中给学生的是一生的好习惯和处事之道。我愿意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教育和感染我的学生,为他们的未来积攒一份宝贵的财富。
跟很多的老师一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常常迷茫于跟学生之间的关系。刚毕业那阵子,对学生就像大姐姐,心里想的是做学生的朋友,因此时常跟学生没大没小,时间一长在学生心中就没了地位,虽然师生关系融洽,却无形中少了一份师道尊严,班级管理上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于是,接手新的班级我就变成了一个严师,大有说一不二的架势,班级管理虽然顺手了,可是我的心里却不是滋味,我跟学生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
那么到底该怎样把握这个度呢?《论语》中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句话是子夏形容君子的,实际上是说他的老师孔子:远远看过去很严肃,接触时感觉很温和,听他说话很严厉。我觉得这个度把握得特别好,我把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归纳为四个字:严慈相济。严即高标准,严要求。我们每天都要打扫卫生擦地,可很多学生擦得地跟没擦没什么两样。没关系,我先擦两块出来,大家排队下来参观,擦得和我一样过关,不一样继续擦。当然不能仅仅以规章制度去管理,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就像孔子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格。”孔圣人的意思是,你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去管人,他只会知道那些是不能做的,但他没有耻辱感!如果我们更多地采取教育加上制度去管理他们,他们就会知道,做违背规章制度的事有什么不对,错在哪儿,并且严格地要求自己。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它告诉我们:在喜爱某个人的同时,又知道他的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又能够了解他的长处,这种人普天之下很少见。这不正是在对我们这些为人师者说: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吗?人是一种感情动物,一定会有自己的喜恶。我们实在不该用分数、用成绩衡量一个学生,因此产生偏见,感情用事,失去客观公正。李×上初中三年来一直是令老师头疼的孩子,上课不听讲,回家不做作业,学习成绩可想而知。我接班后发现他虽然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班上同学忘带东西了都向他借,他从不拒绝,每次劳动他都冲在前面,这是个多好的孩子啊!我怎么能因为学习成绩差而无视他人品的高尚呢?我夸奖他是品德方面的优等生,把他树为我们班的道德模范,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李×受到鼓励,开始发生转变,上课听讲认真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成绩一路上升,终于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班级管理总是需要新的思考,国学经典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仔细研读;也许我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但我希望这是一个起点,古为今用,用国学思想提升管理班级的格局,探索班级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刘召宁,品国学 读学生:论国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