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学科学困生的转化
2016-05-14吴志娟
吴志娟
通过这几年从事数学教育工作的经验我发现要想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成绩必须注重学困生的转化,而要注重学困生的转化首先应该搞清楚学困生形成的原因,经过大量的观察我认为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
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缺损、家长的情感、情绪以及感情上失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心灵上的失落和创伤,导致对学习的不上心;二是家庭教育不够重视,这主要表现在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理教育,放任自流或溺爱迁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接受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导致学习产生困难,成为学困生。
2.数学基础太差
我们小学主要学习对数的认识和运算,而有一部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太欠缺,一上初中学习代数以后就更搞不清楚,导致数学越学越差。大部分学困生表现出对数学的定理、公式、基本概念都模糊不清,不了解它们是如何得出的,对数学语言理解不够透彻,无法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不能熟记并正确的叙述概念和规律性内容,弄不清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3.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方法不够恰当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使学困生在数学学习的许多方面发生障碍,再加上数学本身是枯燥的,这就使学困生提不起兴趣,再加上方法上的不当,导致成绩越来越差,成绩越差越没有信心,产生恶性循环。
4.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困生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知道预习,上课不会听讲,抓不住重点,课后也不知道巩固小结,无法使数学中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
一、针对学困生的成因,制定了以下策略
1.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抽象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多运用多媒体手段,使数学知识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讲正方体的展开图这节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正方体,然后再用各种方法展开,如果不动手、只想象,大部分学生都是无法理解的。我们要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用直观教学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2.教师要关爱学生,真诚以理相待,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用我们的爱心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中学生正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容易受到感染。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困生进行激发,抽出时间做思想工作,见缝插针地进行点化,以热情、欢迎、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不歧视和冷嘲热讽。同时,我们要利用班级和同学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共同进步,包括教师鼓励优秀生主动与学困生结对子,帮助学困生进步,并不断地加强班级凝聚力,利用集体给予他们以鼓励,使学困生意识到自己数学成绩的落后会给班级拖后腿,为了班级荣誉致使他们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成绩。
3.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1)要教会学生正确地学习数学的方法,首先要学会预习的方法,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掌握结构化的预习方法,并严格执行“查画写记练思”这六步,在预习中突破,数学预习时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采取措施及时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其次,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听课时必须专心,不能身在教室心在外,对于一些重点的问题一定要做好笔记,以便复习巩固。通过课堂要清楚基本概念,熟悉基本规律,熟练基本方法。要向课堂要效率,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不好数学大部分原因是没抓住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没发挥个体的能动作用,不积极思考。
(2)要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的迁移,全面地了解数学概念,不能以偏概全。要教会学困生将各章节中的内容互相联系,不同章节之间互相类比,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更系统深刻地理解知识体系和内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给他们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何永峰.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问题[J].理科考试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