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语文课程教学中情、趣、理目标的思考
2016-05-14贾国君
贾国君
摘 要:语文教学要有理性的呼喊、理性的习惯、理性的思维、理性的智慧。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学;教育的公平;情、趣、理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享有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把落实情趣和理趣目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目标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课堂教学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语文课堂魅力。如果我们能追寻到教书育人的文化之根,让教育在阳光下绚丽多姿,这就能让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成为最可靠的承诺,这就能让“教育公平”成为最可信的呼唤,而不是一份最美丽的谎言!
一、当代教育呼唤情感教学
教育离不开经济大潮的扶持,教育也离不开经济大潮的冲刷,可谓“爱恨交加,生死相依”。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已经对情感教育有了诸多的教育理论。孔子的“乐学”观,夸美纽斯的“愉快教学”都从一个侧面阐述着情趣教育的不可缺失。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它与教师的教育方法、态度、思想紧密相连。孔子首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孔子的教育实践一开始就涉及了对学生情趣的关注。《学而》的第一句,孔子就提出了学习重在培养乐趣的观点,以后在《论语》的各章节还关联了这一重要思想。当今,许多学校和老师为了追求暂时的利益(诸如应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忽视教育规律,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致使学生消极、被动地去学习,自己不能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我们认为,学生乐学、勤学的态度和精神的培养,不能指望教学体制的培养和教学模式的探讨,而关键在于对教师内在潜质的挖掘和个人素质的提升。教师如能不断学习,吸纳天地之甘醇,汲取教育之智慧,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使教育活动异彩纷呈,使教育活动情趣横生,让教育活动成为天地间最有魅力的风景,从而使教育走向内涵式发展,这样,教育成果就能积淀着思考,展示着快乐,张扬着人文,达到合理的育人效果。
二、当代教育呼唤理趣教学
当我们读到冰心的《谈生命》时,我有感而发,与学生交流,“生命行程中既有风吹雨打,也有彩虹无数;既有疾风骇浪,也有一帆风顺。每一个生命历程中的酸甜苦辣,就如同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无论生命的姿态如何高贵与卑微,但最终都将要么回归入海、融入大地。所以,人之所以高贵,在于能怀着平静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起起伏伏。不管风吹浪打,不管酸风苦雨;不管花好月圆,不管志在必得,繁忙中留一份清静给自己,留一份宽慰给亲人,留一份牵挂给挚友,留一份嘱托给晚生。平平淡淡、清清淡淡,也许才是生活的本真。”学生若有所悟。在课堂上我说道:“我偶尔走到农贸市场,看到几个孩子漫不经心、无所敬畏地看着雪白、乖巧、机灵、活蹦乱跳的兔子是怎样被活活宰杀,弱小卑微的生命瞬间结束,这些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早已成为理所当然!这些学生漠视生命的神态时刻刺痛着我脆弱的心理神经。清晨鲜活的生命到晚间已成为美味佳肴!”学生鸦雀无声,有几个女学生还悄悄哭起来了!我满目伤感地望着窗外……我觉得,这份理性的思索和交流,这份沉默的声音和质疑,也许比简单的分数有魅力得多。
三、当代师生关系亟需情趣、理趣教学
关注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对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已经日趋完善,尤其是欧美国家。我们研究这些国家的教育史可以不难发现,社会的发展伴随的就是教育现状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是欧美国家教育改革的最大特点。我们国家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与思考”一直随着新课改在不断研究、实践和反思中。其摈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呆板、包办、严酷、生硬的传统印象,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共识、探讨、交流、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期望着在课改下碰撞并构建出有丰富内涵的师生的情感呼唤关系、趣味吸引关系、理性思索关系。但我们感觉并发现学校现在师生关系在新课改下不是和谐了,而是紧张了;不是平和了,而是急躁了;不是乐观了,而是悲观了!扑朔迷离的社会现实有时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一方面所谓的“谢师宴”排场何等壮阔,一方面学生伤害老师的现状让人何等揪心;一方面社会对老师的定位何等地惹人嫉妒,一方面社会对老师的口诛笔伐何地等让人心寒!新闻媒体让我们清醒地看到社会对师生关系的质疑声扑面而来,且气势汹汹让我们无处躲藏!试问路在何方?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育,没有了人文性的感染和思索,课堂教育经营的结果在现实中将不堪一击,乃至伤痕累累。我们在泪眼模糊中必须关注惨痛的现实,必须在现实师生关系的警觉中将语文课堂引向情与理的实践中,和谐、理性、人文的师生关系才能得以维系。
总之,学校不能避开学业成绩的评价,但更不能忽视对学生情趣、理趣的培养和提升。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