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016-05-14陈雪松

新课程·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意识创新教育

陈雪松

摘 要:教育定位于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就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教师有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创设教学情境,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创新能力培养在教育中的灵活应用。

关键词:创新;教育;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而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创新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教育定位于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就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教师有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会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运用知识,达到一种自身的超越,从而使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中爆发,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能激学生思考的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发的强烈情感投入学习中,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应勇于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巧设疑问,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每一个具有新意的想法,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意的言行。

二、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会削弱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实现超越,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对周围事物善于发现和捕捉其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这种日常的自我训练,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和大脑灵活性,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人类才有了无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实践又能够检验和发展创新,一些重大的创新目标,往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才能最终确立和完善。人们越是积极地从事创新实践,就越能积累创新经验,锻炼创新能力,增长创新才干。创新是通过创新者的活动实现的,任何创新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形成创新成果。因此,重视实践是创新的基本要求。

总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我们的课堂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当前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深远的意义。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意识创新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