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教育观下对学困生的转化
2016-05-14杨黎琴
杨黎琴
摘 要:以高中学困生在研究主体,从学生自身和教师教育两个方面着手讲述了在积极教育观下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必要性和具体的转化措施,以期在积极教育的引领下,将学困生转化为积极乐观又富有学习力的学生。
关键词:学困生;积极教育;传统教育模式
学困生,顾名思义是指在某一个时段内,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在学习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但表现尚好的学生;或者为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虽然数量不多,却也不可忽视。
一、转化学困生的必要性
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学生本人等方面的原因,学困生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制约整个班级、学校的发展。“有教无类”,教育、转化学困生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帮助、教育,不得歧视。”作为教师,既要关心优等生,更要关心每一个学困生,帮助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和瓶颈,走向美好的未来,就像习主席所言,我们的教育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转化学困生的方式
传统教育模式下对学困生的转化,往往习惯于从学生的问题着手进行矫正,致使学困生易成为老师批评的对象,自尊心和自信心一再受到伤害,出现抵触情绪。
而积极教育研究热潮的兴起,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积极教育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下,反思教育现实和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积极教育并不仅仅只是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更主要的应是寻找并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力量,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笔者认为,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入手来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1.教师层面
(1)积极关注学困生。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很多教师都以优等生为中心,严重地忽视了成绩差的学生,或者只是望学困生而兴叹,却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然而,每个学生都渴望被教师关心和爱护,学困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及学习上的障碍,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应多给予学困生一些肯定与鼓励,少一些冷漠与批评;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学困生,毕竟他们是还未定型的孩子,对他们的微小进步也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在教学评价中则应避免让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寻找他们身上各方面的“闪光点”,促进学困生的进步。
(2)创建积极的教学氛围。由于学困生身上存在很多缺点,尤其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爱做小动作、爱讲闲话等,因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体罚。这容易使部分学困生对课堂产生紧张、害怕、厌恶等消极情绪,更不利于其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教师应注意创建积极的教学氛围,促进学困生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学习,多捕捉学困生在课堂上闪现出的优点,随时都给学困生传递一种积极的正能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还要积极研究针对学困生的教学。孔子言“因材施教”,现代教育也提倡分层教学。学困生和其他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各科教师应分析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和知识盲区,然后从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时针对性地给其指出相应的学习方法并进行相关的作业练习。这可以使学生从细小的进步中慢慢找到学习的成就感,提升其学习兴趣。
2.学生层面
(1)学会积极的自我评价。学困生由于成绩暂时落后,经常遭到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批评,所以易出现自卑心理,不能积极、客观地评价自己。所以,要让学困生对自己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关键是让其学会直面成败,并学会积极科学地分析和归纳原因。
(2)拥有积极的学习力。学困生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科学;二是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专注度不够。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力。积极教育主张,学习应该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所以应当使后进生先确立自己内在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调节学习策略;自己计划和管理学习时间;自己检查、总结、评价学习结果,并能采取补救措施。积极才是一种持续的战斗力。
总的来讲,只有在积极教育的引领下,掌握一些积极的方法,使师生形成具有积极正能量的合力,这样才能把后进生转化成积极乐观又富有学习力的孩子。
参考文献:
[1]王宝华,王英春.浅谈后进生转化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8):481.
[2]张金凤.浅谈如何转化农村小学后进生[J].新课程,2012(2):110.
[3]董树梅.以积极教育理念引领教师优化学生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26):3-5.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