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创新、因材施教”与中学生课改
2016-05-14刘强
摘 要:随着当前教学形势不断变化,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目前正面临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实施生本教育的中学生课程改革正在完善推进。从目前学生培养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来看,注重教学创新,开展因材施教已经成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核心要求。拟从当前实施中学生课改的背景分析入手,着重分析了“创新、因材施教”与中学生课改相融合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新形势;创新;因材施教;中学生课改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习惯培养都极为必要。而在教学理念不断成熟背景下,传统教学的弊端和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长期以来实施的教学理念缺乏体系化革新,而在人才教学理念不断成熟的背景下,教学创新势在必行。除此之外,相对以往的“粗放教学”,如今整个教学体系更加注重差异化教学,也就是说整个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学生特殊性基础上开展的。通过针对性和差异化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实施中学生课改的具体背景分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一直以来我们都极为重视中学生教育体系的构建。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体系与学生培养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实施中学生课改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实施中学生课改的具体背景为:
首先,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完善,需要调整教学思路。以往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都基本上一致,无论学生基础情况、兴趣爱好的差异,其实施的教学方案基本一致。而随着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中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倡导的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所以必须实施差异化教学。
其次,教学理念长期沿用,缺乏与时代发展的全面融合,以往教学活动,其教学理念长期缺乏创新和突破,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具体的教学理念,基本上都沿用以往教学思路。这不仅与快速变化的时代之间缺乏差距,同时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更新的要求。
最后,学生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足,师生关系亟待调整。以往中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制定教学任务,并主导教学进程,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就使得老师缺乏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及时认知,同时学生也不能很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想要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
二、教学创新、因材施教与中学生课改融合的具体思路分析
中学生课程改革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根源在于传统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要,而其着重表现在创新教学体系,实施有差异化的教学活动,通过认知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及基础状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而将教学创新、因材施教与中学生课改教学相融合,其必须做到:
首先,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彻底解放教学思想,打破“惯性”教学思维,要在结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案实施切实有效的突破与发展。教学的创新,其实质是教学理念的创新。想要取得中学生课改实效,就必须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思维。实施教学创新是对整个教学体系的实质性变革,而这一创新将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更贴近时代要求,更符合学生需求。
其次,在整个课改推进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认识到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的差异,通过有针对地制定教学方案,在差异化教学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而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和学习兴趣的不同制定相应教学方案,这不仅是现代教育成熟的表现,同时也是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最后,在整个课改推进过程中,实现教学创新和因材施教,还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变革课堂关系,一方面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释放教师教学压力,将课堂教学的焦点和重点从传统的知识教学转型为素养教学,另一方面要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转变学生学习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实施中学生课改,从根本上看,就是实现中学教学创新,只有变革了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整个教学课堂实质性变革。
实施中学生课改,不仅仅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教学理念发展成熟的客观表现。以往中学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沿袭,课堂既没有鲜明特色,同时也未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力,这就大大限制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随着教学创新理念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结合时代要求,创新教学体系,完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特点,推动中学生课改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钱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心理教育,2013(3):105-112.
[2]赵晨辉.新课程背景下改变初中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探讨[J].教育界,2014(5):75-79.
[3]王栓喜.积极开展“快乐”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J].教育界,2015(8):91-95.
作者简介:刘强,男,出生于1982年1月,汉,江苏无锡人,本科,一级教师,就职于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