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6-05-14任金丽
任金丽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历来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常将其认为是启发学生写作能力的奠基石。在深度研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余,结合这些年来在教学一线的实践经验,力求突破由读促写的传统教学模式,针对读写并行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若干浅见,诚望各位前辈及同仁不吝赐教,多多斧正。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新课标
纵观过往几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无不是以教育界先驱叶圣陶老先生所倡导的“以读促写”为指导纲领;该理论将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阅读教学放在了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处理外界信息并作出相关反馈的能力(即沟通能力),更是引导学生自己动笔进行书面写作的重要基础。换言之,要先读后写,且只有读好了,才能写好。然而,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初中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有幸从中获取了宝贵的一手经验,亦逐渐在其中感悟到了以读促写的局限所在,深感责任重大,故而将自己近年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心得归纳成文,希望能为教学理论的创新略尽一己绵薄之力。
一、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揭示,我们面对的物质世界及其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识的。我们要认识世界,就要把世界各方面有机联系起来,并通过实践验证这种联系的客观性、科学性,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认识论同样可以用到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读和写就像鸡与蛋一样,与其苦苦争论谁先派生了谁,不如从哲学的观点承认二者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为此,笔者在重新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后,大胆地提出读写合一、两手抓、一体化的教学新思路,与各位前辈同仁共同探讨研究。
二、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作为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方面所肩负的使命。数年的教学经验使我经常体会到刚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对于书面阅读的畏难心理。不少学生认为阅读训练“枯燥、艰深”,继而答题时审题不明,作答不得要领,屡次丢分的挫败感更加深了他们的抵触心理。至于写作,更是干巴巴地挤不出几行字。对于这种情况,首先就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阅读及写作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关联的,读写能力直接代表了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想成长为一位优秀的人才,这种能力的训练必不可少。如此“读写一体化”的观念深入学生心中,教学时就可以尝试多种新的手段,采纳更为广泛的素材实现读写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在无形中亦读亦写,在寓教于乐中提升读写能力。
其次,教师应注重课堂上与全体学生的互动,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编写有层次感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方案,即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读写要求和读写环节,分类分层指导读写,分类分层展示读写成果。而当今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教育理念,同时还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可见,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育更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避免一刀切的弊端,因材施教,这正为分层读写的读写一体化教学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在课件的选取以及教学手段上,教师应不落窠臼,勇于挑战超越传统的尝试。笔者曾在公开示范课上尝试多媒体教学,将阅读文本转化为时下流行的艺术字体,并使用鲜丽的颜色,松散自由的排版方式,甚至在领读时使用夸张诙谐的音调唱读,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这也更加印证了读写一体的正确性与重要性,倘若不能正确地解读,又何谈正确地平移转述原文的语义呢?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对学生阅读之后的逻辑判断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教师也因此更容易观察学生对阅读理解的误区在哪,这样才能更好地制订教学策略,攻克这些难关。
总之,读写一体化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态度;既是一种思路,又是一种实践;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个过程。我辈惟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努力,不断适应新的变化,语文课堂教学革新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成果不断。
参考文献:
[1]岳增伟.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周爱敏.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3):118.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