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干政的武则天为何受历朝尊崇
2016-05-14亦铭
亦铭
在中国封建帝国的全盛时期,唐代的历史一度被中断。这个中断者不是别人,她就是中国古代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摄政5年之后,正式废掉唐朝国号,改元天授建立周朝,从此开始了她长达15年的统治生涯。武则天的举动是振聋发聩的,她使许多人、尤其是男人诚惶诚恐、敢怒而不敢言。他们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一位俯首听命于男人的女性,登上了权力的塔尖?而“女人干政”的武则天,为何又受历朝尊崇?
聪明妥协
隋炀帝是亡国之君,也有统一中国的功劳,但死后只落得半亩地下葬,这是很悲惨的。但武则天不一样,武周王朝灭亡后,李唐王朝的新任皇帝唐中宗李显称武“则天大圣皇帝”,给她一个充分的历史认可。唐中宗还下令,今后每十天要率领所有的文武大臣去看武则天一次。唐朝太上皇都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待遇,如唐玄宗当过太上皇,唐肃宗从来也不去看唐玄宗。究其原因,是因为武则天很聪明地妥协了。
临死之前,武则天做了一个决策,回归母亲和妻子的身份。她最后一个政治遗嘱是袝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袝庙是把自己的神主放在唐朝的宗庙中,归陵是要回到唐高宗的乾陵,去帝号是不当皇帝当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回到皇后的位置上了,看上去是妥协了,但是聪明的妥协。武则天的妥协将自己从“离经叛道”的皇帝回到了妻子和母亲的身份,是唐高宗的合法妻子、儿女们合法的母亲。百善孝为先,古代最讲究孝道,儿子不可以否定母亲,儿子孙子不可以否定自己的祖先,所以武则天在唐朝地位很高。
开科取士
唐朝延续了280多年就结束了,后来明清不再是李姓王朝,但历史上对武则天都有比较中肯的评价,在官方史书中武则天一直保持着皇帝的地位。武则天对历史有贡献有善政,对中国的发展有帮助有好处。
武则天最大的善政就是人才政策,使得人才流动起来了,最大的贡献是科举制度。在武则天之前是贵族社会,贵族社会不需要科举,贵族的儿子天生就是当官的料。武则天认为没有经过检验谁都不能当官,科举制是最好的检验标准,科举制度不是武则天创立的,但是武则天充分发展起来的。
武则天认为父子相承的官位制度不行,她亲自在洛阳对全国的考生进行考试。那时全国有几万考生,所有的考生在她眼前过,她亲自主持考试,把好的考卷贴到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让人们知道她选用了什么样的人才。科举制在人们的心目中神圣起来了,突破了父子相承的当官制度,通过考试考上去的会被认为有本事。
白衣卿相是武则天大力提倡的结果,使得所有人不论出身是什么都要接受统一考试,出现“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局面。所有人都看到上升的希望,本来比较保守的官僚选拔制度就调动起来了,对中国古代的意义特别大,影响了中国以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科举考试到清末才结束,从武则天以后一千多年都是靠这个制度在选拔人才。
经济改革
武则天的另一个贡献是经济政策,使得老百姓也流动起来了。武则天之前唐朝有一个土地分配制度是均田制,均田制的中心原则是把老百姓束缚到土地上,名下有多少土地,到年终要按土地的指标收税,这对农民有束缚作用也有帮助作用。后来束缚作用越来越强,人都被束缚在土地上,要老实地待在土地上,对经济有很大束缚。
武则天实行相对宽松的政策,登记制度慢慢不再进行,不再清查户口清查土地,老百姓可以进城打工,可以到其他政府没有控制的地方开荒。很多老百姓进入洛阳、扬州这样的大城市做小买卖,城乡经济流动起来了,整个国家的经济能力、土地利用率都加强了,她的经济政策也使当时的经济活跃起来,创造了50年人口翻一番的成就。
当时唐朝面临的问题是人少地多,控制不了那么多土地,经济国防受影响,是努力增加人口的时代。明清提倡寡妇守节,唐朝不是,为了刺激人口增长,规定法定婚龄是男15女13,在民间比这还要低,太平公主的女儿11岁就结婚了,就是为了刺激人口。
武则天通过这样自由的经济政策让老百姓受到的束缚减少了,人口增加了。大唐王朝显得非常活跃,整个社会的流动非常活跃。这个活跃给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长安成为当时一个国际都会,开元盛世用的宰相都是武则天时期培养出来的,都是科举制度选出来的。
因为武则天有这样的历史贡献,因为她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所以虽然是中国历来讨厌“女性干政”,但历史对武则天还是有比较中肯的评价,说她是“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累朝赖多士之用”,她培养的人才汇集好几个时代,在她统治的时代老百姓都生活很安定。
(摘自《汉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