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研究

2016-05-14薛天山

软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薛天山

摘要:通过对1024家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比较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两种动力机制: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结果表明,两种动力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均有推动作用,但更多的是为应对制度环境的压力而发生社会责任行为。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效率机制;合法性机制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8.20

中图分类号:F2765;F27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8-0088-04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一般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之外,还应承担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义务[1]。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1024家民营企业的调查分析,探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问题。

1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动力机制,学界主要有两种研究取向。

第一种取向基于经济学的立场,认为社会责任行为是一种“开明的自利”行为[2]。Baron认为许多企业是出于企业长期利益的考虑而发生社会责任行为[3]。Woodward等发现,企业高管人员很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其视为提高企业声誉的重要方式[4]。Bhattacharya和Sen则认为,市场的力量会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5]。还有研究发现,许多企业将社会责任行为视为一种长期性的经营投资行为,或是一种公共关系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声誉,增加企业竞争优势。如Brown 等发现美国企业的捐款行为带有商业广告目的[6]。山立威等学者通过对上市公司捐款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公司捐赠行为存在经济动机,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司声誉以获取广告效用[7]。总之,此种观点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视为一种理性的、自利的、由企业自主选择的自愿性行动,受未来可能回报的期待所驱动。

另一种取向基于制度理论的立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被视为是在强制、规范以及模仿机制的推动下,更多基于“合法性”的考虑而发生。Hoffman通过对美国30多年的环保发展历程的研究,发现企业在环保方面投入的增加,与公众的关注、相关法律的完善及管理者环保意识的增强有着密切的关系[8]。Tan发现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并不一致,其双重标准表现与所在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存在密切的关系[9]。黄敏学等通过收集分析公众对热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网上评论的帖子研究企业被“逼捐”的现象,展现了社会公众的期待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时,企业所遭受的压力以及社会期望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规范效应[10]。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而发生的主动行为,还是为应对制度环境的压力的权宜之计?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且都有经验证据可以证明。现有研究大多是基于某一特定理论立场,从一个特定视角探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动力机制,而缺少对不同动力机制的比较,更缺少理论上的对话与竞争。另外,现有研究探讨的大多是某一特定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如慈善捐款)的动因,而企业社会责任是多维度的。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其驱动力是否相同?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作用更强,还是制度环境的影响力更大?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问题。

2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

Schwartz 和Carroll认为在促使企业实践社会责任的各种动因中,纯粹的道德动因十分少见[11]。Drucker则明确地提出了“赚钱行善”与“行善赚钱”的分别[12]。“行善赚钱”是指企业在“慈善投资”观的驱动下,将履行社会责任视为一种成本投入,基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期而发生的一种行为方式。有研究表明,对于企业而言,社会责任行为可以起到广告效应,增加企业的美誉度,对部分商品有促销作用[13]。企业发生社会责任行为,是一种“塑造受赞许的社会形象或获取社会认同的策略”[14]。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能会减少企业的当前收益,但会对企业的长期收益有利[15]。据此提出假设1:

H1: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受经济利益所驱动,遵循“效率机制”。企业越是重视企业社会形象和长远利益,越是将社会责任行为视为一种投资,其社会责任表现越好。

新制度主义理论关注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制约与控制作用。Westphal等对美国2700家医院的研究表明,早期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制度的医院是出于特定目的,而后期采纳这一制度的医院则是模仿或为了应对环境的压力[16]。Galaskiewicz和Wasserman发现美国企业的捐赠行为主要遵循了模仿行为逻辑[17]。DMiaggio 与Powell指出,存在着三种组织行为驱动机制——强迫性机制、规范性机制以及模仿机制[18]。强迫性机制是指法律法规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制推动;规范性机制是指社会共享观念与社会期待对企业所形成的压力驱动;而模仿机制则是指“成功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产生的“示范”效应或形成的“竞争”压力。据此提出假设2:

H2: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遵循“合法性机制”,即社会强制力量越强,社会期待越强烈,同行的社会责任表现越好,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越好。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包含多项内容的复合性概念,既包含了对企业内部员工的社会责任,也包含了对企业外部的组织与个体的社会责任,又包含了对自然生态等方面的责任。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行为所需的成本与收益不尽相同,而企业在承担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时所面对的制度环境压力也不相同,即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行为可能受不同的动力所驱动。为了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究竟受何种动力所驱动,本文首先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不同的维度。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制度安排和社会文化背景与测量工具的适用性,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学者所设计开发的测量工具[19],并对其进行提炼与归纳,最终获得了5个企业社会责任维度:股东与管理者责任、员工责任、商业责任、慈善责任与环境责任。

21企业承担股东、管理者、员工责任的动力

企业承担针对股东、管理者及员工的责任,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一种内部公共关系行为,具备经济动因。但同时,投资者、管理者与员工的权利也为各种制度安排所保障,如针对投资者的企业财务公开、针对普通员工的三险保障都由具体的法律条文所强制执行。因此,企业承担股东、管理者与员工责任也是制度环境强制的结果。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3a:企业履行股东、管理者与员工责任,既受经济动因所驱使,也受制度环境的约束与规范。

22企业承担商业责任的动力

商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针对商业伙伴及消费者的责任,包括与商业伙伴之间的诚信交易,尊重和维护顾客和消费者的权益等方面。这些责任行为固然为相关的制度安排所规范,但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供应商与经销商则是企业顺利进入市场的保证。企业良好地履行商业责任,可以推动企业利润的增加与规模的增长。即企业承担商业责任,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3b:企业履行商业责任,受经济动因与制度环境的双重推动,但经济驱动力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制度环境的推动作用。

23企业承担慈善责任的动力

企业的慈善责任是一种高于法律标准之上的责任,因此,制度的强制力对企业承担慈善责任没有影响力,但有研究表明,社会公众的期待、媒体的宣传以及同行企业的行为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20]。简言之,企业的慈善责任行为与制度的强制力无关,而主要是一种模仿行为,也是对社会期待的回应。当企业承担慈善责任,则可以提高企业声誉,可间接获得经济上的回报。但总体而言,企业的慈善行为很难给企业带来即刻的、明确的、稳定的利益回报。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3c:企业的慈善责任行为,既受经济驱动力影响,也是为回应制度环境的压力而发生的规范性行为与模仿行为,而制度环境的影响力要大于企业自身的经济驱动力。

24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动力

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责任。对一般企业而言,承担环境责任属于一种防御性策略,即为了不受罚而承担,而不是为了创造利润。因此,经济驱动力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其影响力远不如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环保行为的制约作用大。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3d:企业的环保行为受经济驱动力影响较少,更多的是受相关制度法规的强制力所影响。

3数据、变量及方法

31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课题组于江苏、浙江、四川、江西、广东、安徽、湖北、上海等地进行的问卷调查,共发放15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24份,有效回收率为674%。

32变量及其测量

问卷中除企业基本信息外,其他题项均采用7分制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要求被调查者对项目陈述与企业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

因变量: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共使用20道题项进行测量,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了5个公因子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5个维度,分别为股东与管理者责任、员工责任、商业责任、慈善责任与环境责任。

自变量1:经济驱动力。以3道题项分别测量了企业的慈善投资观、长远利益观与公共关系观。取三题得分均值作为经济驱动力的得分。

自变量2:制度驱动力。根据DMiaggio和Powell的观点,从三个维度——强制性驱动力、规范性驱动力与模仿性驱动力进行测量[21]。

控制变量:包括企业年龄、企业规模、年销售额和资产总额。

4结果与分析

41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动力机制分析

表1报告了以“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为因变量的回归

分析结果。根据模型1a可以发现,经济驱动力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假设1得到证实;而模型1b显示,制度环境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中“强制性驱动力”的作用最为显著,假设2得到证实。应该注意的是,模型1a的调整R2 为277%,而模型1b的调整R2达到了415%,这表明采用“经济驱动力”作为变量可以解释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变化的277%,而从制度环境的角度出发,则可以解释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变化的415%。

42企业社会责任各维度的动力机制比较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划分,表2中呈现了分别以企业社会责任各维度为因变量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经济驱动力与制度驱动力对企业承担股东与管理者责任与员工责任均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这一统计结果支持假设3a。

同时可以看到,企业的商业责任表现主要受经济利益所驱动,相对而言,制度环境的影响较小。这一点,可从模型4a和模型4b的调整R2值可以看出来,以经济驱动力为自变量的模型4a调整R2值为0237,而以制度环境驱动力为自变量的模型4b的调整R2值为0131。这一结果也支持了假设3b。

就企业慈善责任的推动机制而言,模型5a和模型5b的结果支持假设3c。企业的慈善行为主要受合法性机制的驱动 “模仿性驱动力”对企业承担慈善责任的推动作用最大,而“经济驱动力”的作用较小,甚至在全模型5c中,“经济驱动力”的作用不显著了。同时,这一结果也表明,制度理论对企业慈善行为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以“环境责任”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环境责任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强制性驱动力。同时还可以发现,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环保行为会对企业形成压力,也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从模型6d也可以看出,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强制性驱动力”,假设3d得到证实。

5总结与讨论

通过对1024家民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考察了经济驱动力与制度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及其各维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不仅是一种经济理性行为,同时也受制度环境所推动。从总体上来看,制度环境的作用要大于经济驱动力的作用,企业更多的是基于“合法性”的需求而发生社会责任行为。换言之,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既遵循“效率机制”,也遵循“合法性机制”,但“合法性机制”的作用显著高于“效率机制”。

对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类型来说,这两种动力机制的作用影响并不一致。就企业内部责任而言,经济驱动力与制度环境的推动作用相差无几;企业的商业责任行为更多的是一种遵循“效率机制”的经济理性行为;而企业承担慈善责任与环境责任更多的是受制度环境的驱动,主要遵循“合法性机制”。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类型及其动力机制之间的关系见图1。

图1企业社会责任类型及其动力机制

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是一种遵循“效率机制”的经济理性行为,还是遵循“合法性机制”的社会行为,一直是学界的争论焦点,而本研究有助于澄清这两种动力机制对各企业社会责任类型的作用大小与方向。本研究发现这两种动力机制不是一种并列关系,也不是一种竞争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对任何一种企业社会责任类型,这两种动力机制的推动作用都是显著的,只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所发挥的推动作用力大小不一。而同时考察“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的驱动作用,则可以增加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解释力。将两种驱动力同时作为自变量置于一个回归分析时,回归方程的拟合度都有所增加,如表1中的模型1c,调整的R2为475%,相比仅以 “经济驱动力”作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1a,调整的R2增加了198%;相比仅以“制度驱动力”作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1b,调整的R2也增加了6%。这表明同时以“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作为自变量,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的预测将更准确。后续研究可选择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采用更好的研究视角、更适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参考文献:

[1]Brown T J, Dacin Peter A. The Company and the Product: Corporate Associations and Consumer Product Respons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7, 61(1): 68-84.

[2]Frooman J. Socially Irresponsible and Illegal Behavior and Shareholder Wealth: A Meta-analysis of Event Studies[J]. Business & Society, 1997, 36(3): 221-249.

[3]Baron D. Business and Its Environment. NJ: Prentice Hall, 2003.

[4]Woodward D, Edwards P, Birkin F. Some Evidence on Executive View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2001, 33(3): 357-397.

[5]Bhattacharya C B, Sen Sankar. Doing Better at Doing Good: When, Why and How Consumers Respond to Corporate Social Initiative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4, 47(1): 9-24.

[6]Brown W, Helland E, Smith J. Corporate Philanthropic Practices[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6, 12(5): 855-877.

[7]山立威,甘犁,郑涛. 公司捐款与经济动机——汶川地震后中国上市公司捐款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8 (11): 51-61.

[8]Hoffman A.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Change: Environmentalism and the US Chemical Indust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42(4): 351-71.

[9]Tan J.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Firm Social Performance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Evidenc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e in China[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86(2): 171-189.

[10]黄敏学,李小玲,朱华伟. 企业被“逼捐”现象的剖析:是大众“无理”还是企业“无良”?[J]. 管理世界, 2008 (10): 115-126.

[11]Sehwartz M Z, Carroll A B. Corporate Soeial Responsibility: A Three Domain Approach[J]. Business & Ethics Quarterly, 2003, 13(4): 503-530.

[12]Drucker P F. The New Meaning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1984, 26(2): 53-63.

[13]Strahilevitz M. The Effects of Product Type and Donation Magnitude on Willingness to Pay More for A Charity-Linked Brand[J].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999, 8(3): 215-241.

[14]Tetlock P E, Manstead A S R. Impression Management Versus Intrapsychic Explana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 A Useful Dichotomy?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5, 92(1): 59-77.

[15] 唐更华. 企业社会责任发生机理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16]Westphal J D, Gulati R, Shortell S. Customization or Conformity? An Institutional and Network Perspective on the Content and Consequences of TQM Adop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2): 366-394.

[17]Galaskiewic J, Wasserman S. Mimetic Processes within an Interorganizational Field: An Empirical Test[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9, 34(3): 454-479.

[18]DiMaggio P J, Powell W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 48(2): 147-160.

[19]郑海东.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测量维度、影响因素及绩效关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0] 张建君. 外企捐款的驱动因素:一个两阶段制度模型[J]. 管理世界, 2011 (7): 98-11.

(责任编辑:石琳娜)

猜你喜欢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法治化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社会责任分析
基于企业战略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机融合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文献研究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进展与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进展与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